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干预措施可行性研究*

2023-03-19 07:05谢桃美郑慧兰陈建阮星玮牟宗琴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6期
关键词:黏膜炎菌斑口腔卫生

谢桃美 郑慧兰 陈建 阮星玮 牟宗琴

近年来,选择人工种植牙修复术将口腔正常生理功能恢复过来、对牙列美观程度进行优化的牙周病患者数量在人们不断提升的外在美追求下日益增加。人工种植牙指将钛金属种植体植入颌骨,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用钛牙根取代自然牙根,和颌骨共同形成稳定的骨结构,之后对上部结构进行修复,比传统固定或可摘义齿具有更高的美观度、舒适度,且不会对邻牙造成磨损。种植体周围疾病是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1]。种植修复后的常规注意事项不能保持患者健康的口腔卫生,使种植体周围菌斑堆积,造成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较高[1-2]。本文统计分析了2020 年1 月-2022 年6 月在韶关市中医院(韶钢院区)口腔科已完成种植修复患者60 例的临床资料,研究了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干预措施及其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单盲对照设计,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调查方法,统一设计、统一方案。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6 月在韶关市中医院(韶钢院区)口腔科已完成种植修复的患者60 例(60 颗)。纳入标准:(1)均非牙周易感,年龄20~50 岁,余留天然牙牙周情况良好;(2)种植体周牙龈无充血水肿,轻诊(0.25 N)无出血,牙周探诊深度≤5 mm,X 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破坏;(3)修复后6 个月自我维护意识良好,能很好遵医嘱,戒除吸烟等不良嗜好;(4)有完整记录和追踪预后。排除标准:(1)严重心血管、严重糖尿病、严重血液系统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精神疾病不能保证口腔卫生;(2)有严重牙周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30 颗)。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种植修复后给予常规护理,即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患者口腔卫生的自我维护(利用漱口水、牙刷、牙线等工具清除种植义齿各部件及自然牙周围的菌斑等);定期复查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情况,并记录。

1.2.2 观察组 种植修复后实施干预措施:(1)患者签署《种植牙优质服务质保书》。(2)口腔卫生专人宣教,加强口腔卫生及种植体修复后维护知识,告知口腔种植患者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危害及预防方法,引导患者形成自主的自我防治意识。(3)制订完善的规范的口腔清洁操作计划,如刷牙时间、次数、种植体周围重点部位清洁等。(4)口腔卫生专业维护,复查时运用菌斑指示剂测试,拍照,直观地告诉患者日常维护效果及维护不到位的部位,染色的地方需要去除菌斑,加强卫生维护;定期使用碳纤维头洁治器对植体周围进行洁治。(5)定期复查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情况,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种植体周围黏膜检查[牙周袋深度(PPD)、牙菌斑指数(PI)、探诊出血指数(DBI)]及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诊断:(1)种植体周围黏膜充血,水肿;(2)种植体及基台表面有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存在;(3)种植体周围黏膜探诊后有出血;(4)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5 mm[3]。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单向有序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30 例,年龄20~50 岁,平均(35.12±3.25)岁;女17 例,男13 例;种植体修复后6 个月~2 年22 例,种植体修复后3~4 年8 例;种植体修复类型:单冠种植修复19 例,混合支持义齿11 例。对照组30 例,年龄20~50 岁,平均(35.03±3.42)岁;女18 例,男12 例;种植体修复后6 个月~2 年21 例,种植体修复后3~4 年9 例;种植体修复类型:单冠种植修复17 例,混合支持义齿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检查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种植体周围PPD、PI、DB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种植体周围PPD、PI、DBI 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检查结果比较()

表2 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检查结果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情况、探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探诊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情况、探诊出血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牙种植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 年前就开始牙种植的尝试[4]。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种植牙已从一项新技术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牙种植要求更高,尽管如此,我们的种植技术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口腔种植的发展历程,由于失败率高,导致受到限制[5]。牙种植(dental implant)是指将无机的异体材料,锚固(anchorage)在颌骨内,为缺失牙的修复提供支持和固定[6]。牙种植包括种植体的外科植入、义齿的制作及戴入和种植修复完成后的维护等一系列过程[7]。根据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牙种植成功标准:5 年成功率应该达到85%以上,10 年成功率应该80%以上[8]。种植修复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所有诊疗过程,而维护不当或者缺乏维护会导致植体周围炎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是造成口腔种植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故种植修复后定期复查极为重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而提高种植牙的远期成功率[9]。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指炎症性病变发生在种植体周黏膜,未累及周围骨组织,及时治疗可使病变逆转,如果未及时有效控制,便可发展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正常行使功能的骨性结合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即慢性进展性边缘炎症,可使种植体周围支撑骨组织的功能丧失[10]。调查研究发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为60%~90%,而种植体周围炎则为5%~20%[11]。Atieh 等[12]对纳入标准的9 个研究进行Meta 分析,1 497 例患者的6 283 颗种植体中,整体患者的统计上黏膜炎发生率为63.4%,周围炎发生率为18.8%;在种植体总量统计上黏膜炎发生率为30.7%,周围炎发生率为9.6%,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发生率更高。Ferreira 等[13]对212 例部分缺牙种植修复进行研究,种植体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的患病率分别为64.6%和8.9%。口腔卫生不良,缺少必要的口腔清洁护理使得细菌更易定植,而菌斑生物膜的积聚被公认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14]。因此,口腔卫生不良被学者认为种植体周围炎最重要的易感因素[15]。同时与本人局部口腔卫生状况及未按时进行定期牙周维护有关,口腔卫生状况主要由患者全身状况的内在因素和患者的口腔护理意识的外在因素所组成[16-17]。欧洲牙周病研讨会已对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定义达成共识,认为种植体周围感染分为两类:种植体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其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顺序[18]。因此,预防种植体周围疾病包括预防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通过治疗已有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来防止种植体周围黏膜炎转化为种植体周围炎。如何有效防治黏膜炎具有较大意义[19]。

带着上述关注与思考,本项目探讨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意义,以达到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目的,从而保证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和成功。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种植体周围PPD、PI、DB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种植体周围PPD、PI、DBI 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探诊出血率分别为3.33%(1/30)、10.00%(3/30),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33.33%(10/30)(P<0.05),说明预防性干预措施能够减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生率,对种植体长期稳定和成功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干预措施对种植牙的维护,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达到预防或减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种植义齿的舒适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此外,广泛推广预防干预措施,保证种植义齿的良好使用,从而带动种植牙的发展。

综上所述,种植修复患者通过制订的干预措施,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或减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黏膜炎菌斑口腔卫生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康复新联合蒙脱石散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
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美日荷三国口腔卫生士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示
口腔卫生师
一种新型含稳定亚锡-氟化钠牙膏的菌斑渗透率和脂多糖中和效率的临床评价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及口腔卫生情况调查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