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3-03-21 18:17吴俊莹
考试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文章

吴俊莹

新课标对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方向都做出了明确指示。语文教师应重视人本课堂创设、教学宽度的拓展,强化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而初中阶段教师和学生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基础知识学习,学生往往是依靠背诵和默写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中生对大量的文字阅读并不感兴趣,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也难以调动起来,只能为了应付老师采取装模作样的学习形式。这便造成了教学有效性的降低,这也是目前初中生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放在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运用和创新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语文学习路径,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落实人本理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着“唯我主义”的思维,课堂教学设计完全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标准,这无疑会大大限制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基于这一事实,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起人本课堂的重要性并对有关指导工作的完善投入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以更具系统性和关联性的模式参与学习活动,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成效。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趣味教学的合理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路径来拓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单一的教师语言传授是很难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的,教师要注重提升阅读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动下,创造符合初中生特征的教学活动,通过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已经被很多老师采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大多数初中老师采用语言讲解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局限了大单元教学的作用,同时还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也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因为年龄小,喜欢欢快、有趣的活动形式,人本理念的落实是新课程标准下高品质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所以,一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结合多种教学方式锻炼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互动教学等不同教学形式开始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了新颖的学习路径。结合实际教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以往的教学模式容易出现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有很多孩子都只是装模作样地听讲,其实没有跟随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不注意听讲的习惯,造成学习效率不断下滑,影响教育质量。而通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多样化教学创新,学生获得了新颖的学习路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而且学习精力更加充沛。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加强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深度阅读与拓展延伸,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并在信息资源中获得思维的发散。教师结合过往的问题进行合理优化,给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学生也会因此呈现出属于中学生的青春活力,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与学习热情。初中语文应该结合多种不同形式的授课形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课堂学习,不再把语文学习当成负担。语文学科包含着阅读、写作等板块,灵活性非常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依赖教材的内容,考试中应变能力不足,无法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教师要结合立体化的教育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语文思维。单靠教师的语言传授很难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以学生的内在体验为中心,重视教学优化,找到最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途径,构建高质量的教学体系。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避免学生出现应付式学习的现象。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自由阅读,思维也更加灵活,并且愿意进行一些知识探索,有助于情感的融入。通过文章的描述模式、写作形式、语言组织的思考,将语文学习与情感教育渗透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带着充沛的感情,以往教学单一的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快乐,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与课文内容进行了良好的互通。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无疑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要想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可通过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导入,拓展教学宽度,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发散思维去探索更多的学习思路,加深对教学文章的深度理解,同时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自主探析的习惯,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去完成一些阅读思考活动,从而获得语文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会倾注更多的精力钻研文章,当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也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全力以赴地完成深度阅读。举例来说,在《三峡》教学时,便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们想象身处三峡两岸地区,看着脚下的长江在不停奔流,感受长江的雄伟壮阔。这样学生就能结合画面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中使用的词、句,理解郦道元笔下的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感受其中的“良多趣味”,作者仅用百余字,便将三峡的奇险与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文章的气氛里。生活情境的优势是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对复杂的文章内容,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把文章的描写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易于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说一说三峡之美,美在哪里。还可以构建朗读教学活动,结合气氛的渲染,带着情感与向往完成对文章的朗读,让学生从符合文章的情境中获得充足的阅读兴趣,并形成感同身受的学习效果。通过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绩。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为教育行业提供的便利,为学生营造生动趣味的语文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可以将认知、情感、学习活动充分地联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言、思维等方面能够取得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小组互动课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互动是助力学生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出于种种方面的考虑,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对提问式互动表现出了过分的“青睐”,对学生之间的学习等更具吸引性和效果的互动活动没有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应用,这就会人为限制互动课堂的作用体现路径,大大弱化了学生在互动学习模式中所能感受到的趣味感和参与感,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小组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的时候,其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也能深度理解自身所学。所以需要以互动问题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实现深度的学习与思考。各个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信息互换,学生在抒发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举例来说,教师以《最后一课》为核心进行任务群展开,首先设计一个探析主题:题目为什么是“最后”一课,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想法,然后结合对文章的分析来自主阅读。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各个学习小组讨论,给小组布置互动性问题:最后一课的氛围有什么不同?小弗朗士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文章深度解析,看故事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述最后一课的。最后给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结果为论点,进行辩论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响应202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拓展思维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做到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这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从基础讨论开始,不断延展学习宽度,热烈的氛围也带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大家都能在公平的合作氛围中去探索、实践,尽情地畅享语文课堂。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力,给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学习路径,促进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读写结合构建教学做合一课堂,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写的关键,如若学生毫无对读写的学习兴趣,阅读和写作积极性难以提升,就不能在课余时间去锻炼自身能力,造成读写互动的效果不佳。写作是语文实践的代表之一,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其实读写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高质量的读写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一直都是对语文教师的一项考察指标,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环节。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将阅读与写作建立联系,并通过深度阅读完成解析、总结,汲取文中的大量写作技巧,带领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并在接下来的写作训练的任务设计中,与刚刚阅读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呼应,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读写融合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续写、仿写的方式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阅读习惯,产生写作需求。举例来说,在学习过《再塑生命》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章中作者的经历相融合,并且以生命的价值为主题进行读后仿写的练习,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并且融入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再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后,景物的描写能力培养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板块,教师可以布置描写景物的写作训练任务,结合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去完成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学生在运用作者的写作方式时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文章的内容,形成读与写的相互融合,进而深入地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并且从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中,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开展课内阅读教学时,将写作元素进行渗透,增加学生在写作知识方面的积累,使学生学会从文章中去发现可以利用的元素,也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与创作的素材。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进行深度解析。教师可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制订阅读写作计划,使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能够积极完成课堂随笔与课后写作,继而感受阅读和写作的快乐,积极进行自主阅读和创作尝试。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对写作手法学习与练习,并且引导学生针对素材的分析进行合作探讨,以此提升学生的深度分析能力。总之,“读”与“写”本不该割裂开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语文学科要素的内在联系,以读带写,以写复读,实现“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贯彻落实,实现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堂构建。

(四)设计拓展性作业,保障课后学习有效性

在新课改理念和双减政策的双重影响下,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也成为时下一线教师需要重点强化的板块。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设计具有拓展性的作业,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进而将课内外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拓展。例如,在进行《藤野先生》教学前,良好的预习有助于学生完成高效的课堂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寻找一些文章相关素材或者资料进行学习,让学生能更好地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再比如,在讲解《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后,学生会了解到这是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老师就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写出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故事;(2)组织语言,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这样一来,学生为了更好地描述故事,就会询问家长、查找网络等,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其他人优秀的写作例子,通过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一些故事性强、容易表演的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编成情景剧。如果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比较多,那么学生就需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排练和表演;如果课文只有一两个角色,学生就可以自己表演。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改变故事情节或者是续写故事,让表演更加精彩。例如,在讲解《背影》时,此文为回忆录,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表演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想念。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进而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完成作业任务。另外,在写作和表演的时候,学生也会想起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进而更加珍惜友谊。通过设计探究性作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带领下自主探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完成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想象能力、思想意识都有积极影响,也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备写教学方案,挖掘有效的语文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将原本呆板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内容,在探索中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适应语文学习。突出应用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文章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