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2023-04-13 17:28朱云腾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晋书时代背景陶渊明

朱云腾

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并序)》受到了无数名家的推崇,欧阳修曾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为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世俗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文言基础知识外,大多停留在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后的喜悦心情的刻板印象中,而对于陶渊明内心的喜悦则缺乏真正的体验,对于喜悦背后潜藏的悲伤更是少有提及。笔者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充分创设情境,运用情境,对于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和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反复诵读,创设审美情境,感受陶潜之喜

荀子曾言:“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读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对理解课文,感受作品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在《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学中,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选择多个朗诵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序”和“辞”,在朗诵中同学们发现“序”与“辞”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在表達方式上却相差巨大。“序”是冷静的,像夕阳下的自述,而“辞”是激昂的,像极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接下来反复的对比诵读中,学生感受到陶渊明辞官后的轻松与喜悦,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喜悦的情境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辞”的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自责”到“自宽”再到“自喜”,情感曲折有致,但到第二自然段开头“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在句式的变化之中,作者的欣喜雀跃之情跃然纸上。

整体诵读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抓住重要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朗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遥遥”“飘飘”,在朗读过程中节奏要尽可能舒缓,而读到“飏”时,语调不但要上扬,而且要轻快。再如“已矣乎”要读出历经沧桑之后的释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的“胡为乎”“遑遑”则要读出坚决之意。

二、群文阅读,创设背景情境,感受陶潜之傲

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晋书·陆机传》《晋书·陶侃传》《陶渊明传》《五柳先生传》等传记,同时回顾《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咏荆轲》等作品。在这些人物传记的阅读中,学生很容易捕捉到许多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晋书·陆机传》提到的西晋“八王之乱”,《晋书·陶侃传》中多次提到平乱,《陶渊明传》提到的刘裕篡晋自立……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个时期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教学中,改变从背景到作者的一般做法,需采取根据作者去寻找背景的逆向思维,从而使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紧密结合。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回顾,学生发现那是一片宁静而美好的“桃花源”。两者相结合,同学们渐渐发现这篇课文描述的田园之乐也是陶渊明在他“桃花源”里的一次精神之旅。现实的窘迫,精神的执着,让一个孤傲的陶渊明出现在课堂之上。

作者与时代背景并不是割裂的。创设情境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作者去寻找时代背景,再从时代背景回到作者,情境中才会有作者。

三、品味细节,创设问题情境,感受陶潜之悲

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学生提到,既然课文主体是写归去之乐,那为什么还有“抚孤松而盘桓”“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之类的句子呢?这个问题顿时让课堂气氛凝固了,甚至让同学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是不是我们对课本的解读错了呢?

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在第二自然段描述其“田园之乐”时,陶渊明写到“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细细品味,同学们不禁问,为何陶渊明之门虚设呢?为什么他每天只在园中散步呢?而面对“抚孤松而盘桓”中的一个“孤”字,同学们则提出他既然决意归隐,为何又有“孤独”之感呢?从第三自然段“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所写之乐,我们结合其身份与《陶渊明传》,发现陶渊明的琴乃是无弦琴,抚琴只为寄其意,那为何还“琴书”为乐呢?“登东皋以舒啸”中的“啸”在这里又有什么内涵呢……

通过这些细节的品味,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这“问”与“答”之间,我们慢慢得出一个结论,这份与官场诀别的宣言书充满的不是乐,而是由内到外散发出悲与痛,愤与懑。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呢?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共识,陶渊明也不例外。早年,陶渊明就曾立下“大济苍生”的宏愿,也立志要像他的曾祖陶侃一样建立不世功业。但他却屡屡碰壁,终为小吏,最后与松菊为伴,他又怎能真正的开心呢?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是整体与部分、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停留在“形”上,更要深入到“神”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教学体系,真正让学生能理解、会运用,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情感的重要助手。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文清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晋书时代背景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枕戈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