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2023-04-16 01:46何小文
湘潮 2023年4期
关键词:张云逸红六军团任弼时

何小文

1934年6月,由于博古等人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行动不断失利。特别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失守之后,战火便逐渐燃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腹之地,形势变得愈加严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区中央局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同时决定从红军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挑选一部分学员提前毕业,充实各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和地方工作力量。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担任永新县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的刘俊秀,便在当时的情况下,被要求重返湘赣苏区工作。因为革命形势骤变,在折返苏区的途中,他和战友们一道演绎了在险境中跨越湘赣两省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英雄壮举。

弹雨里经考验,背着司令追红军

1934年7月初,受命重返湘赣苏区的刘俊秀一行30余人在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张云逸的带领下,离开瑞金,往西北面的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永新急进。可是,还没走出中央苏区,他们突然收到密报:湘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失守,任弼时、王震、萧克等正率领红六军团向湘南、桂东方向突围西征!

原来,在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的形势下,中革军委于7月23日电令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立新苏区,并要求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地区,自行选择突破地段,向湘南和桂东方向突围。红六军团最终在1934年8月7日,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昼夜兼程行军,通过草林、左安、高坪等地,先后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朝湘南、桂东方向行动。他们这次退出湘赣根据地的紧急军事行动,揭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

红六军团已经突围西进,永新又被敌占领,他们该何去何从呢?张云逸认为,在没有中央新的指示以前,不能返回中央苏区,应该朝湘南、桂东方向追赶大部队,此决议得到了刘俊秀的大力支持。于是,他们渡过贡、章二江,绕道大余县城西进。

他们渡过章江后,经过整整一天行军,晚上在一个村庄宿营。第二天清早,准备继续西进,突然四周枪声大作。为避免全体人员遭难,张云逸当即组织人员和护送的游击大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由于敌众我寡,随行的十余名同志不幸牺牲。多数同志经过苦战,终于突出了包围圈。

就在这时,张云逸由于劳累过度,生起病来,两腿直打晃。刘俊秀二话不说,背着张云逸就沿山窝里走。走了一程,被一座两丈多高、又陡又滑的石坡挡住了去路。刘俊秀只得手脚并用,往峭壁上攀爬。因张云逸浑身瘫软,力不从心,几次从陡坡上滑下来,刘俊秀只好让他把身子贴在坡壁上,双腿跪在自己的肩膀上,顶着向上爬。刘俊秀爬了好一阵子,终于把张云逸送上坡顶。

后来在赶上来的队员的帮助下,大家轮流背着张云逸,连续在大雨中走了三天三夜,才找到犹山游击大队的驻地。安顿好张云逸后,刘俊秀和队员第二天一早又开始出发西进。

经过几天急行军,他们于8月15日在湖南桂东县东江追上了红六军团。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对他们的到来感到很是惊讶。刘俊秀从衣袋里掏出介绍信,并把一路上追趕红六军团的情况简要地进行了汇报。

考虑到刘俊秀此前一直在地方上工作,有较丰富的苏区群众工作经验,是“扩红”模范,这次又在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高级班进修,任弼时决定将刘俊秀留在郴州任地委书记。

刘俊秀却坚持要留在红军队伍,并表示在红六军团里不管干什么都行。任弼时见刘俊秀这么坚定,况且部队正需要工农干部,就和其他军政领导一同商议,将刘俊秀任命为红六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同来的廖志高担任团政治委员,刘转连、张振坤担任团长。

危急时显智慧,播撒火种建功勋

红六军团胜利突围的消息,震撼了湘桂两省的军阀。湖南和广西军阀紧急出动部队对红六军团“择机防堵”,对红六军团全军团指战员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当时,国民党西路军总司令何键以约五个师兵力和大批民团对红六军团围追堵截,桂敌第十九师虎视眈眈,时刻准备迎头攻击,在这种严峻情况下,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放弃在桂东停留和在湘南创建新区的计划,拟渡湘江向湘西前进。

红六军团8月17日越过郴宜公路,20日占领新田县城,9月下旬进入贵州,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红六军团经常向上级报告地形、敌情及行李辎重损失的情况。而博古、李德等中央领导人始终没有将西征的真实意图告诉红六军团的领导人,只是定期用电报发来指示。因此,红六军团一直在湘桂两省边界的10个县(市)区进行军事行动。

虽然部队异常辛苦,但在疲惫的情况下,红六军团仍然出奇制胜地取得了多次斗争的胜利。如,8月19日红六军团在湖南靖县新厂岩崖山战斗时,歼敌500余人,缴枪300余支,予敌以歼灭性打击。时任第十九师师长兼湖南保安第四区司令的李觉,在电令中有此哀叹:“查此次萧匪由赣西流窜湘南,每到一地,各县地方多未察觉,即觉而不知其真确情况,甚或为匪蒙混,毫无明确之报告,以致匪情不明,军队疲于奔驰,……惟匪性狡黠,时而冒充国军欺骗民众,时而声东击西行踪飘忽,诚恐漏网脱逃作圈子策略流窜湘南各县,倘地方组织不严,后患不堪设想……”

在这一个多月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的艰苦转战征途中,刘俊秀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涉沱水时,他担任先遣队探水任务;在抢渡湘江时,他参加先遣小分队,探询路线,准备船只,架设浮桥;在进占西延城时,他带领工作队开展筹粮、筹款工作,以供军需。但是,更艰难的群众工作还在后面等待着他。

9月20日,红六军团由湖南靖县平茶进至贵州清水江流域的黎平地区。该地区属苗族、侗族聚居区。苗族、侗族人民由于长期经受反动政府和军队的歧视、压迫,与汉族人民矛盾很深。红军初至,他们误认为是反动军队,手执刀矛弓弩,扼山守寨,持敌对态度,不明真相的农妇也持刀威胁路过的红军。为了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争取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红六军团除了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纪外,还严格执行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即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进民房,不违禁忌。同时,红六军团派出以刘俊秀为主任,配有医护人员的工作团深入山寨。在刘俊秀等人的努力下,扼守山寨的苗族、侗族同胞大开寨门迎接工作团,刘俊秀借此机会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并积极团结争取山寨主和土司头人,还免费为群众治病。经过几天的工作,隔阂迅速消除了。

在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下,红六军团于23日分别由贵州锦屏县的瑶光及清江县的南孟两地渡过清水江和沅水。接着向铜仁、江口方向前进,与位于思南、印江附近的红三军取得联系。

这次在苗族、侗族聚居地区所取得的成功,增强了红军和两个民族人民的友谊,在这个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因此,刘俊秀受到军团首长的表扬,并记大功一次。

绝境中勇担当,经受考验显忠诚

10月1日,遵照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决定突破黔敌阵地,抢渡大沙河,2日乘虚袭占黄平旧州城。抢渡大沙河时,红六军团又得到了苗族、侗族人民的支援。当时,刘俊秀负责抢渡先遣任务,他带一排人,一夜之间,同苗族、侗族同胞一起搜集了30多只渡船,绑扎了十多只木筏,并架起了三人可并行的浮桥。红六军团广大指战员很快就顺利渡过了大沙河。

这时,红六军团又接到中革军委来电:三军桂敌现向南开动;据谍报说红三军团“已占印江”,令红六军团迅速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不得再向西移”。4日,红六军团进到瓮安县的猴场。5日从猴场向北,准备经石阡附近东进江口,以便向印江一带靠拢。

而此时,湘、黔、桂敌军也正向甘溪集结,以24个团的兵力合围红六军团。10月7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西南的甘溪与桂敌十九师遭遇,部队被截为两段。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利用当地山高林密的自然条件,在石歼、施秉、余庆一带同强敌周旋。此地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红军人生地疏,没有地图、向导,又缺粮断炊。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发扬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展开一系列殊死搏斗。17日击退湘敌独立第三十二旅的堵截,19日在石阡县境又击退湘军和黔军共两个团,越过石阡、江口大道。当时,中央代表任弼时得了很重的疟疾,高烧不退。刘俊秀带领地方工作部的同志,随同前卫团的战士,以惊人的毅力把任弼时及其爱人陈琮英护送到安全地带。接着,刘俊秀又冒着枪林弹雨救出了几位受伤的同志,脱离险境。在这次突围中,刘俊秀和红六军团其他指战员一样表现出临危不惧、沉着应战、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当刘俊秀告诉任弼时红军已突出重围时,任弼时高兴地说:“那好,那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无柴烧。”10月24日,红六军团主力终于同红三军在印江县的木黄胜利会师。26日,红三军和红六军团进至四川酉阳(今属重庆市)的南腰界,召開了庆祝两军会师大会。会上,刘俊秀演唱了井冈山山歌《送郎当红军》,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两军会师后,红三军经中央批准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原红三军的第七师改称第四师,辖第十、第十二团;原第九师改称第六师,辖第十六、第十八团。全军团 4400余人。红六军团编为三个团: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约3300人。萧克、王震继续分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政委,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军团部兼总指挥部(不久改设立军分会),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整编后,刘俊秀仍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至此,刘俊秀随同红六军团,胜利地完成了历时70多天、行程5000 余里的中央交给的战略转移任务,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并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增强了革命意志,提高了斗争艺术。他与红二、六军团的其他指战员团结在一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转入创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

(作者单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猜你喜欢
张云逸红六军团任弼时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张云逸建烟厂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
Research on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cored Liner Under Explosiv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