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

2023-04-16 01:46陈燕
湘潮 2023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精简边区

陈燕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人民民主这一主线贯穿于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民主潮流尤其是协商民主深入民心、作用重大。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李鼎铭是谁?中国共产党为何会采用他的意见?这条意见为何会成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回顾“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过程,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进程的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阶段,机关人员太多、财政经济紧张,政府不得不增加赋税。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延川县一位姓李的代县长遭雷击身亡,一位农民的驴也被雷电击死。这个农民便借机发泄心中的不满,他大发牢骚,引得人们议论纷纷。雷击事件中农民的反应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思,经调查后他知道老百姓有怨恨是因为公粮征得太多,导致负担太重。解决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成为边区政府必须应对的迫切问题。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干部、战士和党外民主人士。毛泽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号召党员要和党外人士民主合作,鼓励大家对解决边区政府的困难多提意见。其中,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开明党外人士李鼎铭与其他参议员联名提出《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的经济紊乱之现象》提案。提案主张“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案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志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毛泽东对李鼎铭的提案非常重视,一字一句抄在笔记本上,并加写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精兵简政”提案最终以165票赞成票(到会参议员219人)顺利通过,并决议“交政府速办”。之后,边区政府设立由刘景范、高自立、周文、周興、南汉宸组成的边区“编整委员会”,具体负责边区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精简裁并及人员编制等工作。毛泽东还亲自为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工作制定出具体原则和办法。

194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1941年12月中旬,陕甘宁边区政府拟订整编方案,初步确定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裁减人数,明确提出改组各级政府为合于“三三制”的民主集中制的政府。边区机关率先示范,迅速展开行动,分别以训令和指示信的形式,向边区政府和各县区政府发出决策部署。1942年4月,第一次“精兵简政”基本结束,共裁减掉骈枝机构百余处,缩减工作人员数千名。但由于缺乏经验、对精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体上的改进并不明显。

1942年6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十六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系统第二次精兵简政方案》,决定在紧缩机构和人员的同时,着重建立边区政府的工作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和适当充实下级,特别是县级政府。根据上述原则,边区政府各单位采取“紧缩上级,加强下级,政、事分开,合署办公”等办法开展内部整编工作,缩减了一些机构和人员,加强了县政府的权限,充实了县区政府机关。1942年秋季,第二次“精兵简政”基本完成。但由于仍有不少干部认识不足,推行不力,本位主义、太平观念、粗枝大叶工作作风仍然存在,实际精简幅度不大,精简工作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为此,毛泽东专门给《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强调精兵简政政策的重要性,以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党员干部对这一工作的认识。

第三次“精兵简政”开始于1942年9月,在正式实施之前,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组织、思想、宣传工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强调:“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12月上旬,边区政府委员会议通过《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陕甘宁边区政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对“精兵简政”的参与,多次开展民主选举。由于当时老百姓文化水平很低,大多不识字,于是诞生了一些有趣的选举方式,最有名的就是投豆选举法。从一首在群众中广为传唱的“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步步引咱走正路”的《选举歌》中可以看出,“民主就是咱大家来当家”的实质已经通过投豆选举充分体现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三次“精兵简政”取得了显著成效,大致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于1944年初结束。

陕甘宁边区通过三次“精兵简政”,解决了“鱼大水少”的矛盾,克服了机关的不良作风,提高了生产生活水平,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出现了“兵精粮足而胜敌,政简负轻而民安”的良好局面,对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兵简政”结束后,李鼎铭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导报》记者斯坦因的采访。斯坦因问道:“但是,你是个非共产党……,你以为你在边区政府真能起什么作用吗?”李鼎铭笑着回答说:“我当选以后拜访毛泽东的窑洞时,我第一次遇见他。我当时就告诉他说,我有一个议案要提出来。毛泽东很感兴趣。”“毛泽东同意了,我在参议会提出这一议案,它通过了。”“我继续在政府尽力工作,一生中我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进步。”

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提出与实施,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协商民主的产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精简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精简(漫画)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