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化建设

2023-05-17 18:31李婷婷唐智松吴宗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延时时段学校

李婷婷 唐智松 吴宗艳

摘要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课后延时服务 课程 “双减”

引用格式 李婷婷,唐智松,吴宗艳.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3(14):20-23+27.

“按照课后服务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相关重要政策的发布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课后服务的发展变迁可分为起始萌芽期、独立探索期、整个规范期三个阶段。”[1]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延时服务课程化则是实现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实施效果的实然途径。而面对“双减”政策以及对学校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学校也将面临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如何在延时服务时段实施课程开发与建设即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延时服务课程的时代内涵

学校延时服务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延时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为保障延時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重新定位延时服务,即应确保延时服务为学校工作范围之内,并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时段。这种“课程化”实施可以使课后服务的育人本质更为凸显,同时也可以更加凸显学校的课程品牌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本质的专业化表达[2]。高质量的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规律,需要我们遵循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做到家校社协同发展[3]。因此将延时服务引入学校工作范围之内,并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时段,应具有学校教育时段的政策科学性、作息合理性、教育进步性和效益多样性。

1.纳入学校教育时段的政策科学性

延时服务时段纳入学校教育时段范围之后,这一时段跟正常教育时段一样具有育人的本质功能,能够推动学生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发展。此教育工作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时段,学生能够在延时服务时段接受教育,参与学校开展的延时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既减轻了学业负担,又提升了自我综合素养。

2.纳入学校教育时段的作息合理性

中小学作息时间应当与社会保持一致。国家有一些部门工作时段的安排是朝九晚五,并结合《意见》“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要求,中小学与社会作息时间保持一致益处良多,对家长工作安排、学生上下学安全、教师工作事务安排以及教育的时间成本等方面都有好处。

3.纳入学校教育时段的教育进步性

学校作息制度得到改善,提高了作息制度的科学性,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能促进教育的进步。“课后延时服务不仅仅是解决学生三点半放学后无人接的问题,还解决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4]学校能够将延时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有利于高质量地建设延时课程,从而能够全方位育人。延时服务课程中的艺体、文体、实践等活动弥补了学科教育的缺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服务时段还能把校外少数人的培训替换成校内的全体性教育,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4.纳入学校教育时段的效益多样性

延时服务纳入正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近一年的报道显示,延时服务对提升教育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的延时课程教育较之课外培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效,避免了可能的弯路。延时课程的学校环境较之校外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良好环境的熏陶,减少教辅机构可能的不良影响。学校丰富了延时课程,相较之于校外的刷题训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预防了可能的片面发展。延时服务纳入正式教学还有利于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可以系统管理课程,积极建设延时服务课程;教师能够在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下精准把握课程目标,实施教学育人。延时服务纳入正式教学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此外,还能缩小学业成绩的文化资本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焦虑,提升教育幸福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成本,减少家长辅导烦恼,提升教育好感。

总之,课后延时服务需课程化,延时服务时段纳入学校教育的正规教育时段,既具有政策的科学性、作息的合理性,还具有教育的进步性、效益的多样性。

二、延时服务课程化的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建设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地位不断加强,建设高质量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5]为解决城、乡不同地区学校的差异问题,不同学科或课程的差异问题等现实困境,需科学安排延时服务的课程编制。延时服务阶段的教育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延时课程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求。

1.课后延时服务安排要符合人类活动规律

学校做好课后服务的实施,做好总体课程设计,尤其需要对时间进行科学化的统筹安排。人类进化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学校教学作息制度理应遵循人类作息规律。学校教育还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活动节奏。人体存在“生物钟”:一天里人体的体温升降、情绪起落、注意力以及反应力等都是有规律性的。在延时服务阶段,学生的精力、注意力和思维的阶段特点表明,这一时段适合发展学生的多样化特长。此外学校教育工作时间还应与社会时间相适应。

2.课后延时服务安排要符合课程效能要求

课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智能类课程、言语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综合类课程等。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与学生在不同时段的特性,安排相应的课程,达到课程效能的最大要求。例如在延时服务时段,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情绪高涨、精神放松的状态,这个时段选择安排言语类课程和艺体类课程最为适合。学校根据不同时段安排相应类型的课程,既符合课程效能要求,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3.课后延时服务安排要符合学生个体需要

学校在选择和组织延时服务课程内容时,“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等问题”[6]。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复杂性。中小学课程规划的主导价值应让位于学习者的素质发展,关注学习者素质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7]。按照地域来看,城、乡学生身上有不同的文化模式;男、女学生生理结构上的功能差异影响了延时课程的性别需求;学生的不同文化水平要求延时课程要因材施教;学生在性格上的不同也要求延时课程“菜单化”。

4.课后延时服务安排要符合学校区位特点

考虑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更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课程资源,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学校因处在不同的区域而有不同的个性特点,那么延时服务的时段安排应有相应的变化。城市学校的延时服务时段应促进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实现较好的“对接”,即城市学校可以充分地利用延时服务时段。根据实情,城乡结合部学校和乡村学校还需考虑学生的交通、安全等现实问题。因此,城乡结合部学校和乡村学校可以有效地利用延时服务时间段。

延时课程安排必须科学化。变延时服务时段为延时课程后,对延时课程的安排既要符合人类活动规律,又要符合课程效能要求;不但要符合学校区位特点,而且还要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就是说,延时课程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安排课程,必须科学地研制。

三、延时服务课程化的开发建设

课程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核心,当务之急,学校需系统研究延时服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彰显学校的特色,多元开发延时服务课程,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校本课程。“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8]延时服务课程则应是多元化的课程、多类型的课程、多功能的课程。

1.文化类课程的深度开发

延时服务课程还能弥补学科知识的不足,实现对文化类课程的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在内的单学科。文化类课程的开发建设由来已久,课程的发展进程不断成熟完善。因此对文化类课程可以深度开发,对独立学科课程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还可以对课程进行深化延伸。学校既可以开发建设知识性拓展的学科课程,例如汉字书法、绿韵文学社等等。学校还可以进行单科课程的深化延伸,如小学语文第一课《天、地、人》等课文可以进一步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2.艺体类课程的普及开发

艺体类课程是延时课程的主力。艺体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对艺体类课程可以实施普及性开发,充分挖掘艺体类课程的独特课程价值,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进行多角度开发与建设。学校体育学科的课程开发中,可以对田径、球类、游泳、滑雪等等体育活动中的科学知识、道德风尚、文化风情、人物故事等进行深度开发。此外还可以围绕民间体育、传统体育、自由体育等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开发。对艺体类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个人特长,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综合型课程的拓展开发

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教育中,综合性课程是主要的承载体。应对学校里的其他课程,如科学课、计算机课、STEM课程等等校内综合性课程进行拓展性开发。在课程结构中增添新的内容,在教材基础上拓展范围,在教学中延伸渗透。综合性课程围绕学校文化,力求办出学校特色,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课程。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面向未来课程,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指出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结合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校更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课程视野还要涉及校外风光。例如社区性综合实践课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利用独特的教育资源,增进社区人际互动,形成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农村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情民意,筑牢人文根底。场馆也是课程实施场地,开展场馆型综合实践课程是未来学校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通过历史—文化博物馆、科技展览—体验馆、农耕博物—文化馆、名人故居—游览地等场馆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课外知识,还能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生活类课程的指导开发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类课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的生活成长大有裨益。“校本课程目标定位不仅要重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目标的达成,还要关注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此基础上相应必备品格的养成。”[9]生活类课程的指导开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对于城市生活的孩子,学校可利用城市的大环境与生活条件,结合个人生涯规划、职业意愿选择,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延时课程,指向城市化取向的就业和生活。针对乡村生活的孩子,学校可以利用乡村的环境条件,结合个人规劃,指导开发升学-就业双重准备的课程。

延时服务课程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艺体类课程是延时课程的主力,而且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也是可以进行延时服务课程开发的;不但综合型课程是延时服务课程开发的重点,而且还可以开发出生活类延时服务课程。总之,通过延时服务课程教学把学生从校外的刷题中拯救出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延时服务课程化的实施方略

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创新延时服务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学校层面坚持因地制宜

学校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开发延时服务课程需因地制宜,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学校在地域上会有所差异,因此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建设延时服务课程时需找准学校的特色定位。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延时服务时段,充分拓展课程的实施场域,积极联通校内延时和校外延时,使之充分结合。校内的延时课程以学校文化为核心,以凸显学校的特色为旨要,可以积极建设文化拓展、艺体活动、百科阅读、创新探究、合作学习、校园服务等延时课程。城市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发校外延时服务课程,如博物馆-科技馆的体验联动。乡村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延时服务时段,同样可以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延时课外课程,如自家—农场参加劳动等等。

2.课程层面考虑因材施教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学校在进行延时服务课程的顶层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后现代人的特质,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在“双减”背景下,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业负担,延时服务课程更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性,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建设课程。信息时代下,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的知识媒介也丰富多彩。学生本身具有新时代特征,在身体上表现为营养过剩,在心理上表现为重视情感,在行为上表现为喜欢独行独处。学校建设的延时服务课程应立足时代背景,观察学生的喜好,满足学生所需,如此才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使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3.学生层面坚持个体自主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充裕发展的世界,在这个时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程度也前所未有。“自由是发展的手段。”[10]学生在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和自我选择上有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当下,如何突破普适性课程供给模式,走向需求导向的‘个人定制成了学校变革的方向和趋势,定制课程开发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11]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学校有针对性地指导并提供选择课程的途径,从而起到长期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的选择更多元化,学校对延时服务的课程开发、建设和选择也更多样化。学校要有效地处理选课工作,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延时课程菜单,争取家长对课程开发的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动态调整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延时服务课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4.教师有效胜任延时课程

教师不仅是延时服务课程的实施者,还是学校延时服务课程的建设者。“扎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课程胜任力。”[12]教师需要提高课程领导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开展延时服务以后,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理念和文化,对延时服务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出发,创新延时服务课程类型。从课程的实施者来说,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实现对延时服务课程的引领和实施。

教师提高延时课程的胜任力,能有效胜任课程教学。延时服务课程面向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建设延时服务课程的同时,需要具备有效胜任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更应发挥特长,挖掘自身潜能,既可以立足于学科体系,开发和建设与学科相关的延时课程;也可以发挥个人特长,开发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延时课程;甚至能够结合学校的特色,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品牌效应的课程。教师提高延时课程的胜任力,还能提高家长的教育力,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力合作,教育的潜在育人性才具有深远意义。学生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对学校课程的理解也应当有差异。教师是指导家长理解与认同学校的延时服务课程的桥梁。增强教师对提高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那么学校教育便能延伸至家庭教育当中去。

总之,延时课程建设路长且艰。作为学校正规教育时段的延长,延时课程的建设不但要求学校层面坚持因地制宜,而且在课程层面还要考虑因材施教;不但要求做好学生个体层面指导下的自主选择,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胜任延时课程教学。可见,延时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参考文献

[1] 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5-10.

[2] 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3] 罗滨,高淑英.“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2(01):9-14.

[4] 孙郡霞.课后服务与“双减”工作如何做到同频共振?[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12):41-43.

[5] 靳玉乐,赵瑞雪.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6):13-20.

[6]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6.

[7] 伍雪辉.中小学课程规划的价值困境和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4):41-44.

[8] 杨志成.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挑战与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2):19-25.

[9] 吴建国,张靖.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22(01):31-37.

[10]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7.

[11] 代建军.定制课程:价值、内涵和研制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8):32-37.

[12] 李刚.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35-4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延时时段学校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学校推介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傍晚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
分时段预约在PICC门诊维护中的应用与探讨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
光控触摸延时开关设计
分时段预约挂号的实现与应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