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寻找“未知的自己”

2023-05-22 00:12杨海波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符号人生教育

杨海波

什么是“未知的自己”?在我的理解中,意即远方那个完满的自我。我们与理想中的自己其实是有距离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因此,才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己。可怎样才能与那个“未知的自己”相遇?这是一个问题。我想,读书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好的方式。

我不由得想认真梳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阅读经历。我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读的书真的很杂,不成体系。然而,我也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所有的书读完以后都是读人,读人生,读人性,最后便是读自己。

首先,我最爱读名人传记。传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周恩来、江泽民、希拉里、奥巴马、卡梅伦、富兰克林、费曼、徐志摩、林徽因、石评梅、张爱玲、王洛宾等。我也读《中外名人画传》《冯友兰学术自传》《洪宗礼评传》……传记类作品,最能真实地呈现人生百味。读名人名家的传记,尤为能从其人其事中洞察世事,撷取智慧,获得慰藉与激励,更能获得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宏观视野。其次,我最爱读文学作品。《红楼梦》《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两部长篇小说,是我最欣赏的经典名作。我曾经参与了某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小调查:“若你在荒岛生活一年,准备带哪三本书?”我就选了这两本。第三本我选的是《唐诗三百首》。我想,有了这三本书,我就足以拥有精彩无限的大千世界。我读外国作家司汤达、莫泊桑、海明威……个人非常欣赏鲍勃·迪伦这样的“斜杠青年”生活方式,生也有涯,行走无涯。所以我总说,提起鲍勃·迪伦,我们应当这么说:“没有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民谣歌手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我读当代作家王蒙、贾平凹、陈忠实、莫言、格非、余华、刘震云、叶兆言、池莉、毕飞宇……我钟爱泰戈尔的诗歌、史铁生的散文,曾经手抄过里面的许多篇章,包括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

我所乐读的,当然还有哲学类书籍,包括教育哲学、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许多书籍。我十分欣赏一副对联,是晚清名臣左宗棠题写于无锡梅园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择高处立”,就是看问题要高瞻远瞩。我想,读哲学书籍就是“择高处立”,立足哲学视角,思考先哲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样便可以将人生的种种问题看得更加透彻澄明,从而能够“向宽处行”。比如在读卡西尔的《人论》时,读到他对动物与人的智慧分别作了阐述,他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他还举了海伦·凯勒和劳拉·布里奇曼的成长事例:这两位身残志坚的榜样都曾以极为特殊的方法学会了说话,成功地完成了从信号和手势到语言即符号运用这一决定性的转换,使自身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符号系统的存在,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的著名比喻中那“洞穴的囚徒”,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而找不到通向人类文化的道路。

我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正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语言这种符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让学生学习在语文课堂中与文本这种语言符号对话,与作者、编者等对话,还要学习在生活中与世间万物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也可以是通过书面表达进行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让这种对话真诚而非揣测、客观而非臆断、理解而非误读,要让学生在对话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情趣和思想,能够成为作家、诗人余光中所言的那种“高级而有趣的人”。

卡西尔认为,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只有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自己的“理想世界”。因此,从哲学视角审视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我更注重挖掘学生的言语潜能,激发其言语创造性,帮助其用语言这种符号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拓宽自己的精神疆域,走向自由丰盈的精神世界。我的课堂教学以及自己开发的文字游戏微型班本课程及书信微课程等系列教学实践,就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我读《西方哲学与人生》时,印象最深的是“艺术来源于挣扎”;我读《教育的目的》,会去仔细体会教育的节奏;我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帮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劳动与人的“异化”的问题。读儿童文学,读可以看一辈子的绘本,在其中看见孩子,也让自己回到童年;读中外摄影《国家地理》《中国城墙》,感悟旅游胜地美不胜收的画卷;读我最欣赏的书法字帖、篆刻;读国画,最爱的是写意花卉;读齐白石的草虫世界,不由陶醉其间;读漫画,读歌词,读娱乐圈里的不俗写手,甚至读八卦掌、太极拳……我所有的阅读经历,使得我成为今天的我,成为这样的一个语文教师,更是使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见解。

我们当教师的,幸运就在于,每天面对儿童,面对童年,面对童心。我们在儿童的世界里,完全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从他们身上重新发现自己的童年——在时光的虹桥上,我们可以天天带着童真与童年的自己再相遇,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比起我们物资贫乏的童年时期,现在的孩子们多半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然而,我和他们交谈时,却也发现有不少孩子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相当空虚无聊,“没意思”“好烦”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我不由地想:我们的孩子如今拥有的又是什么样的童年?若干年后,他们的回忆里能有多少笑声、多少难忘的经历?他们此时能够遇见的,又有多少足以影响他们成长的人与书?作为教师,我也不禁想到:他们理想中的學习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育能为他们的一生奠基、为他们的人生助力?

由此,我开始建立自己的“学生观”。我想,学生是教师教育人生中的“重要他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学生是弟子,也是一位位天真质朴的朋友。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让自己做个“不愿长大的彼得·潘”。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们的心灵拥有的是一个个虽小却无比浩瀚的宇宙,我们同样要带着惊奇与敬畏去接近他们,用爱心与智慧养育他们。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真正的自己,不错过,不迷失,不误读,不辜负。当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了正确的定位时,就会走向生命自觉,在朝向目标的征途中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断刷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是具有方向感、走向自我规划的人生。而这样的他们,必将稳稳地立足于社会,找到自己的坐标,终而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

所以,我心目中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当下与将来的生活质量,培养他们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善良的人性、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无比丰盈的精神世界。因而,我以为语文教育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以言语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使他们走向幸福人生,走向自我实现。我心中的幸福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丰富、丰盈、丰厚、丰实。这样的人生是有滋味的(人间烟火)、有意思的(赤子之心)、有情趣的(诗意浪漫)、有智慧的(淡定从容)……审美化的人生。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语文课程的言语审美课堂出发,走向言语审美人生。我对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思考则是:从教育哲学视角审视三个最重要的“相遇”,即与职业、与学生和与自我的相遇。

我觉得,读书还应多读一些“无用之书”“无字之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欣赏的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启功先生的“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是大儒孟子的“不失赤子之心”,是尼采“骆驼、狮子”之后的“婴儿”,是“我已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书,亦是为心灵找寻一个或几个知己的过程,让我们带着过客的冷静与警醒,不再害怕旅途中的一切黑暗或狰狞,不再焦虑于对自身完美的执着,达成与世界、与自己的和解。

记得多年前,在一次汇报会上,我曾讲过一段话:“今年是农历己丑年,‘己丑这两个字在历书上仅代表着天干地支,是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的,似乎并无特别的含义。但是当我凝视着这两个字时,心中却升起许多感慨,让我从时光流转、人生变迁,想到了自己还在继续努力克服的缺点和不足,更提醒我在心里一次次地拷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你喜欢什么,你的兴趣在哪里?你能做什么,你的潜力在哪里?你应该做什么,你的责任在哪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思考,才使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

读书,就是要寻找那个“未知的自己”,读出自己对理想的坚守,读出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从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教育集团沧浪实验小学校)

猜你喜欢
符号人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人生中的某一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