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方略

2023-06-19 09:03付志铭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弘扬中华

付志铭,黄 莉

(武汉体育学院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迈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这一时代变革,需要我们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凝聚精神力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精神特质。一直以来,中华体育精神都代表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在其他各行业和领域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因此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发表重要论述,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3]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持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根本遵循。

然而从研究动态上看,学界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关注度不够。1980年至今,中国知网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期刊论文只有30 余篇,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中华体育精神的来源与意义以及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强国建设等。有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一重要命题,相关的理论探索更少,主要论及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实践路径。李成超等认为中华体育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要在把握其时代意蕴的前提下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4],但并未给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路径。燕连福等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探索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路径,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3 个向度[5],但其研究中有关时代背景的内容只是泛泛而谈,未能突出新时代体育的文化使命。总的来说,学者已经关注到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价值,聚焦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实践,但尚未很好地结合时代背景完整地回答中华体育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精髓,以及如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关键问题。

为此,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新时代的需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结合新时代体育应当肩负的文化使命,确定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目标指向,并提出针对性的实践方略。

1 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6]这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对做好体育工作的重要总结性认识,体现了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高度重视,需要我们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中加以理解和把握(图1)。

图1 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与目标指向Figure 1 Internal logic and goal orientation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sportsmanship in new era

1.1 历史逻辑:汲取中国体育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中华体育精神是一代代中国体育人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体育实践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体育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体育百年探索中总结经验,注重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蕴藏新时代体育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养料和历史经验。1)中华体育精神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中华体育精神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深刻影响,形成“自强不息”“身心一元”“天人合一”等体育观念,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模式。2)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革命文化传统。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在解放区开展红色体育活动,培养了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服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优良作风[7]。抗战时期形成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也熔铸于中华体育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体育的特色。3)中华体育精神积淀了体育百年探索的宝贵经验。“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励志名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格局,都在不同层次上丰富着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4)中华体育精神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8],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国家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中华体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证明,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形成的创造性文化成果。它与国家发展、时代演进同频共振,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为了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坚定历史自信,从中华体育精神中汲取思想养料和历史经验,发挥精神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1.2 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决策和指示,形成了科学严密、内涵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华体育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激励作用,多次肯定和赞扬了中华体育精神,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增添了新的注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揭示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为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供了行动指南;他强调“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9],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民族意蕴,赋予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意义;他鼓励体育界“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10],强调了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体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关联,为建设体育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了方向。除此之外,他还曾作出“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10]“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3]等重要论述。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重要体育思想基础上,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理论的最新成果[11]。其中有关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及重视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理论认识,来源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逐步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学的理论创新中,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

1.3 实践逻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逻辑体现在对实践活动的准确把握,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工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充实生活,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3],体现出新时代体育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中心的精神底色。中华体育精神蕴含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积极回应人民增强体质、保持健康、充实生活的现实诉求,引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调查结果,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 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1.86 名;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4.6%;群众享有的体育服务资源更加充足、形式更加多样,体育活动已然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要组成,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体育精神还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体现”[14]。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升华中国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随着新时代的实践演进,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论内涵必将不断完善。我们需要将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规律性认识转化为促进和创新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导向作用。

2 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目标指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5],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多维价值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自觉发挥中华体育精神教育人民、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的作用。

2.1 育个人成长: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意味着国家富强兴盛、社会民主文明和生态和谐美丽,还代表着人民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大幅提升。所谓育时代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16]。在个人层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旨在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帮助人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6],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享受乐趣和增强体质方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主要以身体实践为基本手段,使体育参与者在运动中借由身体感悟中华体育精神的独特魅力。身体是运动经验和运动兴趣的产生源头。在运动中,身体能具身认知到“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涵,并由此汇聚运动情感、享受运动乐趣,进而借情感唤起动机、因动机引发行为[17]。在“知”“情”“行”的循环互动中,不断培养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与能力。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方面,中华体育精神从整部中国体育史中汲取文化元素与精神养料,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灵洗礼的“活教材”。中华体育健儿和体育先进工作者都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不畏挫折、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公平竞争、尊重包容的道德风尚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每一位中国人,完成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与塑造。当前,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扎实推进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升级完善,体育覆盖到的人群数量不断攀升。中华体育精神也将伴随体育成为一种更加广泛的精神力量与教育资源,在培育人民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2.2 树价值引领:弘扬体育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体育精神位于体育文化的核心层,内蕴中国体育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影响参与主体在价值活动中的最终取向。在体育领域倡导中华体育精神,就是弘扬以“公平竞争、诚信比赛”“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和“胜不骄、败不馁”为核心的体育道德风尚,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全社会来看,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在生成上共源、在内涵上趋于一致、在价值上高度契合[18]。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有利于道德文明风尚在体育界蔚然成风,还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与践行。

当前,由于百年变局和疫情的影响,给外部物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在人类的心灵世界掀起极大波澜。“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民族主义”“反智主义”和“宗教复兴”等多元价值的碰撞交锋,形成强大的合力,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然而,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需要强化价值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目的之一就是借助体育精神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化与有效融入。

2.3 助民族振兴: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19]。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始终屹立不倒,能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曾几何时,中华民族被外国冠以“东亚病夫”的屈辱称号,孱弱的国民体魄、落后的竞技水平一度让中国人失掉了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在精神上抬不起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强国强种为历史使命,将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作为时代责任,开始追赶超越。从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的容国团到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从女排的“五连冠”到乒乓球的“大满贯”,从申办2008年北京夏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大到强,中华体育精神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凝聚了民族意识,创造了国民回忆,激发了民族情感,振奋了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是终将实现的历史必然。然而,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复杂风险和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创造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能够激发人民顽强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汇聚各族人民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以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2.4 圆强国梦想:凝聚民心共识,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旨在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到2050年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目标;要让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20]。2021年印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将全面建成体育强国这一目标提前到2035年,并强调体育强国不仅意味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济贡献力等物质层面的强大繁荣,更体现在体育大众亲和力、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等精神层面的丰富发展[21]。

如前所述,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国体育事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见证了中国体育从“立业”“兴业”到“强业”的全过程[22],体现着中国体育人牢记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与体育强国梦同向而行。在新时代坚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在追忆先人开拓中启迪来者奋斗,坚定建设体育强国信念、统一体育战线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对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璀璨成果,指引着中华体育文化的未来走向。体育文化居于体育强国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位置,为中国体育持续繁荣提供内生动力。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应然之举;促进中华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助力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然之义。

2.5 促共创未来:增进文明互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体育界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文化的最高成果,同奥林匹克精神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国际舞台上,中华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体育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为未来一起应对全球性发展难题奠定了合作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23]

“团结协作,合作共赢”“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起向未来”等价值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相通的思想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借助体育这一世界语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影响范围、拓宽实现路径:一是通过中国主场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活动,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的独特魅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二是在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交流活动中,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关怀的创新型体育文化成果、文化产品,以中华体育精神丰富人类共有的奥林匹克精神;三是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从中华体育精神中汲取人文精髓、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为解决全球体育发展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为体育事业创造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3 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现方略

新时代赋予发展体育事业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明确的历史方位、目标指向和逻辑主线。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体育精神在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五重维度上的重要价值,需要我们依据中华体育精神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弘扬策略,系统推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

3.1 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新时代体育教育应聚焦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提升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核心素养[24]。然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在实现育人目标上不尽如人意,仍存在“重技术、轻能力,重技能、轻品德”的倾向[25],未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能力的关系。实际上体育精神教育就是有机融合教学与育人、协调体育和德育的重要方式[26]。因此,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精神教育,充分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教育资源。首先,要使体育精神教育融入学校体育课教学。结合学校开展的特色运动项目,发掘运动项目文化,指导并鼓励体育教师深挖两者之间的联结点,通过科学设计和有序融入让中华体育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人心。其次,推动体育精神教育与体育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课程思政中有意识地将乒乓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体育精神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元素,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增强课程思政认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以课程思政明确体育精神教育方向,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同时推动精神铸魂。最后,让中华体育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定期开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系列活动。如举办“发扬体育精神,共筑体育强国”主题运动会、开展“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中华体育文化”读书周等,营造体育精神教育良好氛围,显隐结合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3.2 创新弘扬传播过程,营造体育社会风尚

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集丛,其传播与弘扬要以赛事活动、运动项目、体育健儿为载体,或是通过身体实践具身认知到中华体育精神,或是借助视听体验间接感悟到中华体育精神。无论直接领会还是间接感悟,都要依靠宣传扩大影响范围、增强弘扬效果。从传播学来看,当前我国体育文化的宣传引领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受众几个方面着手创新弘扬传播过程。在传播主体方面,要促进官方主体与民间主体的良性互动。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工作仍依靠政府或个别主流媒体的“单中心模式”[27]。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不少民间传播主体也加入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工作中。因此,要促成官方主体与民间主体的良性沟通,通过政府、平台、体育领袖、专业媒体等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使得多中心的连环传播成为可能。在传播方式上,要利用先进适用的传播技术,打造多种形式的传播载体。超高清摄影、无损收音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与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体育视听体验,同时也拓展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方式。进入新时代,就是要利用好这些先进的、适用于中华体育精神传播的技术推动文化传播和科技深度融合,重塑体育文化的生产传播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传播内容和受众上,一方面,立足中华文化立场,通过梳理中国体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提炼中国体育文化精髓,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人民提供道德滋养;另一方面,要结合受众的习惯和特点,进行分众化的媒体宣传。尤其是要区别内宣与外宣,选择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内外听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部分作为传播内容,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发挥体育精神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使之真正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3.3 融入体育事业全局,统筹推进“大体育”发展格局

中华体育精神最初是从我国竞技体育实践发展中总结凝练而来的。然而,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竞技体育的过分强调,窄化了中国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而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曲解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对外交往5 个方面协调推进。因此,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要树立包含“五大领域”在内的“大体育”发展观念,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事业全局。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加强对中国运动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借助以往中华优秀体育健儿的先进事迹,帮助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确立“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理想信念,将登上领奖台、仰望国旗升起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同时要纠正过去“唯金牌论”的错误思想观念,凸显人本主义精神,从关注金牌到关注人,从重视同质化到注重个性化,善于凝练和展示每一位优秀运动员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如说出“成功不是靠条件,靠信念”的王丽萍、讲“为坚持喝彩”的孟苏平等,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注入鲜活内容。在助力群众体育方面,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遵循“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突出遵纪守法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是体育的一大特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弘扬公平竞争精神,培育全行业、全社会的诚信自律、规则意识,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3.4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

人们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演进而不断走向深入的。中华体育精神发展至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之当初已发生改变,其内容更是囊括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标志性体育事件、重大体育赛事和杰出体育人物产生的体育精神,成为一个具有内生逻辑、展现传承特征的精神谱系。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研究也愈加趋于精细和复杂,涉及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中华体育精神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

首先,可以立足理论与现实需求设立一批中华体育精神研究课题。结合国家、社会和体育的发展实际,设置科研项目的目标、级别和时间等参数。每项研究课题都要经过专家评审、研讨、论证等多种形式的审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挥项目的战略导向作用。同时鼓励在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领域充分开展各种形式的自由探索,并高度重视自由探索的结果,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及时提升为研究课题。其次,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依托体育高校创建相关科研平台与研究机构,例如武汉体育学院的“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南京体育学院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加大对重点科研平台、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以平台吸引各方关注、汇聚研究资源、征召专家人才,自主决策开展周期长、探索性强的研究工作,促进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产生。鼓励有条件的、相关联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入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模式;积极与体育、教育、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合作,创造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品性的文化产品,实现成果转化。最后,加强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打通项目-机构-人才正向循环通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中华体育精神学术研究共同体。

中华体育精神同奥林匹克精神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对后者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经典议题。中华体育精神则是中国体育、中国学术特有的研究问题。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研究,不仅是为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是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体育学标识。

3.5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深化国际体育交流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体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华体育精神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凸显民族特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鲜活的故事素材,是进行体育文艺创作、国际体育传播的巨大宝藏。在中国体育故事中注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力量,不仅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可以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化国际体育交流。

要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中实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目标诉求,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双向赋能、互相成就,就需要我们在体育故事的创作立场、内容选取以及叙事方式和受众对象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确立旗帜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彰显文化自信自强的创作理念,创作凸显中华文化特色的体育故事。牢记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旨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二是在坚守创作立场和理念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整理、利用好中华体育精神中的文化资源。选取深入人民生活、贴合体育事业发展、展现时代精神的鲜活案例,讲好以优秀运动健儿、普通体育工作者、大众体育爱好者为主体的动人故事,勘掘其中激发斗志、催人上进的精神力量。三是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创新中国体育故事的叙述方式。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也表现出不同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和特点。在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适当的表述和叙事方式,发现中外受众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巧妙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展现中国体育精神,形成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体育形象和国家形象。

4 结语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要完成的中心任务[13]。围绕这一中心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精神力量,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华体育精神在激烈的体育对抗和比赛竞争中诞生,不畏挫折、迎难而上是其鲜明的精神标识,一直以来发挥着激励斗志、振奋民心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继续坚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实现中华体育精神在培育时代新人、树立价值导向、引领社会风尚、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和民族振兴以及世界文明共进等多重维度上的重要价值,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