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原野:王广义的绘画理性建构

2023-06-27 12:37王晴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图像学理性

摘要:文章根据特定语境,即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发展进程、当代艺术面临的全球化趋势下中西艺术文化交流与碰撞,以绘画理性观念为线索,论述其在中西方哲学中的具体内涵,并利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剖析著名画家王广义的油画作品《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进而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广义早期油画作品中的精神理性建构,以及中国艺术转型过程中其艺术价值体现。

关键词:王广义;理性;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图像学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是一段艺术边界不断拓展的历史。相较于西方的现代艺术发展,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步伐在早期慢一些,却以不到百年的时间迅速赶上,乃因其背后有无数中国优秀艺术工作者的推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艺术家们试图以各自的方式重振中国艺术之旗鼓。王广义正是在这样的洪流之中,凭借自身丰富的社会文化积累和敏锐的艺术眼界,将超验的“精神符号”引入绘画,构建出极富个性的语言秩序,拓宽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边界。

一、中西文化碰撞下王广义的艺术符号生成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国艺术在全球化潮流中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其间多次經历艺术变革,试图突破传统的圈囿自觉发展,并取得一些成果,如高小华、何多苓的“伤痕美术”、吴冠中等人在形式上的革新。这一时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文化大范围传入,一批年轻艺术家迅速抓住机会,对新鲜的外来文化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期,西方哲学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在中国引起了“翻译热”“哲学热”,柏拉图、康德、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强调创作激情和自由,关注生命和现实,善于反思并超越传统,这都与中国当代艺术试图突破传统从而获得全新艺术生命的需求不谋而合。

(二)个人经历

1957年,王广义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国北部的寒带,童年生活区域便是其“北方文明”艺术理念的生成源头。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系统的艺术文化知识也是时隔23年后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逐渐建立的。王广义在毕业之后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同舒群、任戬等人在1985年正式组成北方艺术群体。成立之初,他们建立起“北方极地文化”的假说,作为理性文化的形象代名词。该群体成员根据中国当代社会现状,对于“现代派”和古典主义,认为古希腊、文艺复兴的艺术才是真正的高峰,于是选择了西方古典理性精神作为精神依托。这就为王广义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他在突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方式,在寒冷的原野上探索人类的智慧和理想,大胆追求崇高、理性的精神指向。王广义的“北方极地”系列作品于此时创作,在西方哲学“形而上”思想及超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影响下,寻找隐藏在现实世界背后的“超验世界”,最终形成他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理性符号——简单又笨拙的生命形态。

二、所谓“理性”艺术

王广义早期绘画的“理性”思想,在北方艺术群体成员的多次群体会议、学术讨论会以及唯一的双年展(1987年在吉林艺术学院教室举办)中得到鲜明体现。群体成员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中世纪、古典哲学精神,确立“北方文明的创作导向”,并形成了“精神理性”和“认知理性”两种创作精神。其中,王广义以“精神理性”为创作导向,作品大多充满宗教意味和精神旨性。

(一)西方精神理性

西方古典主义艺术从古希腊开始就强调理性精神,温克尔曼就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古典应援。“理性”作为一条思想线索,贯穿了几乎整个西方艺术史,直到20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局势。区别于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分析理性”侧重科学实证主义,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大多以“求知理性”为导向,如柏拉图的“理式”说、黑格尔的“理念”说、康德的“物自身”学说,都是上述观念的具体体现。

王广义所秉持的“精神理性”联系于“求知理性”,又吸收了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强化哲学性和宗教意识。其实,无论艺术、宗教或是哲学,都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客观精神。王广义就以此为基础寻找最稳定的图式形象——秩序原野,通过崇高的视觉体验体现彼岸的“绝对精神”。

(二)中国古典理学

虽然相对于西方理性精神的思辨性和哲学意味,中国古典理学多以感性方式呈现,在经验和感受中进行理论总结,但也能从中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解衣褩礴”体现在美学中,同样是对形而上的追求。如宋代绘画本身就处于一个重“理”、推崇“格物致知”的思想文化环境之中,此“理”体现在绘画中,除了有遵循客观规律之意,更多是基于形神关系的调和、对宇宙万物本质的体现。此由形至理的内向追求过程,似乎也能解释王广义绘画中的理性建构。

由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理性”艺术来源于西方哲学,王广义“精神图式”的形成得益于他在浙江美术学院期间对西方大量哲学、理论、画册的学习,但又或许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形而上思想的再发现。王广义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北方艺术群体时期所创作的《后古典系列》《凝固》等,其实是读书的产物……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我有确定的不能改变的立场,就是我想复兴一种文化精神。”总之,静穆、崇高、永恒、超验性、形而上的绝对精神便成为“理性”艺术在王广义早期作品中的内涵。

三、王广义绘画中的理性显现——以《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为例

王广义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职,此时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在“北方寒带文明”引导下,他开始创作“北方极地”系列,以此表达崇高的理念之美。1987年,王广义的创作开启了“后古典时期”,这是在对于“北方文明”思想、图式延续和西方经典作品的重现中,进一步阐发精神观念。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重在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母题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虽有程式化的局限,但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研究方法,图像学能有效分析王广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方极地”系列作品。

(一)前图像志——秩序

这幅《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图1)是王广义创作于1985年的油画作品。在王广义1985—1987年间的作品中,大多以相似的图式符号构成寒冷的原野景象。画面中,一个个“人物”形象以背部示人,他们随意而又有内在秩序地横向排列在这昏暗神秘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仿佛是处于没有边界、无限广阔的超自然环境中,背景上方还有些许似乎代表着云的象征符号。“人群”之中的平台将他们隔开,并承接着液态物体。他们排列在画面中,沉静无声,却让人陷入思考,营造出冷寂、静谧、崇高、充满理性的氛围,给我们以无限的感受,将观者引入新的维度。

(二)图像志——极寒之地

1.图式造型。王广义通过鲜明独特、具有符号性的图式构建起超验的精神世界。《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的构图稳定而均衡,排列出现的背部形象因为有着人的身体特征(头部、背部、双臂)而代表着人物。王广义通过对人的现实造型进行变形、简化概括处理后而颇具抽象性。这些来自现实却又超越自然的所谓人物形象,更像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产物,他们以抽象的符号化语言揭示个人潜意识中的“心理自动化”。而王广义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相对特殊的存在,如《温柔的背部》(图2),其人物符号同“北方极地”中的形象并无较大差异,对比西方现代主义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玛格丽特的绘画《人类之子》(图3),观者似乎都能感受到呼之欲出的观念和精神。区别在于王广义要建构的是富有秩序的理性世界,而玛格丽特是要超越理性挖掘个人潜意识。

回归到“北方极地”系列作品,这些独特的人物造型通过不同部位的团块组合而成,并具有北方人民的外形特征,即因寒冷而衣着厚重的笨拙躯体。这种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毕业创作的影响,王广义在他的毕业创作《雪》这幅作品中选择了鄂伦春牧民狩猎归来时的场景作为原型来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这种有悖于当时艺术思考的选择却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他对“北方极地”的基本感受。王广义在《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中并没有凸显笔触,而是专注于图式的塑造,形成朴实、简单的个人化造型,利用云朵、人物团块赋予画面凝固感、永恒性和崇高之感。

2.色彩表现。在王广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架上绘画中,大多数是同《凝固的北方极地之一》有着相似的色调。画面并没有复杂的造型、高超的技艺表现,而其中最直接的视觉语言,除了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就是色彩。这幅画色彩简单,背景为灰蓝色的渐变式冷色调,前景人物也以灰蓝色为主并加上白色,使整个画面显得寒冷、孤寂。人物和云朵强烈的明暗对比突出了物象的团块感。同时以高度抽离细节单色渐变对自然、人群进行了理性化的交织,这种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陈述了他青年时代关于乌托邦的想象。在色彩原理中,蓝色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这些形象往往广阔无垠,给人以冷静、理智、无限的感觉。王广义利用蓝色的色彩性格,构成其画面中的极寒原野,更能诠释北方极地文明的理性特征。

(三)图像学——理性建构

“北方极地”系列作品中的图式与色彩都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表现,从中也能感受到我国古典美学中老子所倡的“大巧若拙”,在有限的画面中,王广义将深邃的自我观念内含于此。他尽力简化作品的形式语言,用独特的符号带给我们精神享受,仿佛能将观者从现实世界引入新的维度即观念世界中。这里没有触觉、味觉、视觉,只留下最单纯的崇高、秩序、理性之感,而艺术本身要传递的不就是感受吗?王广义在通过绘画表现绝对精神的同时,能使我們面对他的作品,经由感受而后深刻思考,思考现实、观念以及艺术的边界。相对于吴冠中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何多苓通过“伤痕美术”抒情,王广义则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路途中进行观念艺术的创造,更增加了自觉性和思辨性于其中。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转变了这种理性艺术,走向波普艺术之路。当然,对王广义自己来说,这是一种跟随时代的进步,开启了艺术和其他空间的关系建构,但王广义通过寒冷原野诠释北方文明,通过秩序图式显现理性精神,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

20世纪是中国艺术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的100年,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围绕具体可感的美而展开。从对艺术形式、风格的革新,到对艺术内在精神的进一步探索,这也是艺术家认识自我、认识人性的历程,体现了中国艺术重大转折时期的自觉化发展,在认识自我精神的同时赋予其作品以更深刻的魅力。作为北方艺术群体带头人之一,王广义创作的“北方极地”系列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精神,以抽象的符号和沉寂的视觉环境推动中国艺术走向观念世界,探索新的艺术维度。他在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符号、图式的重构和转变,都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其个人经历构成的。在这场中国艺术的世纪转型中,王广义做到的不仅仅是带来新鲜的视觉符号,更是突破感性之美和艺术现实维度,推动思想解放和艺术自觉,在冷寂的北方原野中建构起超越现实的理性世界。同时也在20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当代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发挥重大意义。在这样一个艺术大变革的年代,也许相对于他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更应发掘的是基于其具体语境的独特角色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元.王广义绘画中的符号研究[D].山东大学,2021.

[2]殷双喜.转型与裂变——“八五美术新潮”回望[J].文艺研究,2015(10):116-127.

[3]郭小力,董冰峰.变化之中的艺术——王广义访谈[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1):2.

[4]俞可.王广义:叛逆的先行者[J].艺术当代,2017,16(02):52-57.

[5]易英.社会变革与中国现代美术[J].天涯,1998.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孔令伟.中国现代艺术的构型——重思星星美展、85新潮及90年代以来的“西方主义”[J].艺术评论,2009(09):30-38.

作者简介:

王晴(200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绘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图像学理性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