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艺术疗愈的新向度

2023-06-27 22:02赵澄田慧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博物馆

赵澄 田慧

摘要:博物馆疗法不仅可以缓解精神、情感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增强社交能力、认知功能和情感调节能力。博物馆疗法形式多样,近年来,国外博物馆与部分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成功实施艺术疗法,收获良好成效。我国博物馆的艺术疗愈开展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功能的新维度,建立“医艺跨界”的科学合作机制,提供博物馆艺术疗愈的新方法服务社会大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 艺术疗愈;收藏价值;艺术传播

引 言

如今博物馆的边界与职能拓宽,不仅具有展览、典藏、研究、公共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还起到艺术疗愈的作用。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为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释放情绪、颐养心灵的场域。“博物馆疗法”成为新领域,拓宽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能。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致力于弱势群体的艺术展览,填补了博物馆收藏原生艺术作品的空白,鼓励原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艺术疗愈,并将其优秀作品向全世界传播,为推动原生艺术的收藏与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一、博物馆艺术疗愈功能的新向度

艺术治疗,是指将艺术辅导与治疗相结合的一种心理治疗与辅导方法。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中,通过视觉心象表达,藉以宣泄及升华情感,并借助于艺术表达经验,探索与处理个人的问题及潜能。艺术疗愈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也作为艺术疗愈的工具。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精神治疗医师纽博格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为理论基础,将艺术创作能显现人的潜意识过程,发展出较为系统的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艺术对人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左脑负责逻辑性,右脑则分管图像区分等。如过多地运用逻辑思维,左脑就会产生压力,大脑需要通过右脑来适当舒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放松,神经系统会持续紧张。

此时,通过艺术疗愈起到良好的情绪缓解作用。艺术本身就具有宣泄情绪和疏导压力的功效,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都源于内在情绪的调动。国外的艺术疗愈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如今较为成熟,已广泛运用于医学心理辅助治疗中。

博物馆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式,早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之后,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艺术与健康的关联。为缅怀不幸死于西班牙流感的亲人,1921年,邓肯·菲利普在华盛顿创建了菲利普美术馆,堪称艺术疗愈的典范,之后也逐步应用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博物馆疗法是指通过欣赏文化和艺术作品,为人们创造宁静和放松的空间,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根据大量研究表明,博物馆疗法不仅可以缓解精神、情感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增强社交能力、认知功能及情感调节能力。博物馆疗法形式多样,近年来,世界各大博物馆与部分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成功实施艺术疗法,收到良好的成效。

(一)博物馆艺术疗愈的受众群体

首先,针对个人治疗的需要:博物馆疗法既可以针对普通个体,也可对于具有精神疾患的特殊人群。作为有效的医学临床疗法,可治疗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情感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观众在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抑或在博物馆举办的艺术疗愈课程体验中,专注于心灵与艺术对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焦虑的情绪。

其次,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当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借助博物馆疗法,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去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风格与价值,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此时博物馆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结合美好的环境空间,实现了博物馆知识传播的作用。不少博物馆还让学生参与到艺术疗愈项目中,拓展了博物馆外部职能的边界。

再者,针对职业发展的需要:如今职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不仅将员工的职业拓展训练放在户外,还进一步尝试与博物馆、文化机构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博物馆疗法活动中,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理念、目标,并在活动中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增强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舒缓员工情绪,促进身心发展,引导其职业成功。

(二)博物馆艺术疗愈的有效功能

1.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认知水平

观众在博物馆观看藏品、聆听音乐、观看表演、参与活动,可有效放松心情、降低心理紧张感、释放压力,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症状。博物馆自身环境即具有艺术疗愈的工具属性,通过馆藏藏品与展陈文化艺术作品,可帮助观众反思与审视自我,增强个人认知。探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从中获得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2.满足情感需要,增进社交互动

博物馆艺术品中的色彩和形状,可以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和情感反应,这种情感激励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面情绪、增强积极情感、满足情感需求。博物馆疗法可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帮助受众缓解孤独感,进行社交互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人们解脱自我闭塞状态,缓解焦虑、疏通情绪,提高情感调节能力。

二、“医艺跨界”博物馆艺术疗愈新处方

近年来,博物馆拓展了对外服务功能,与医疗机构、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跨界合作,开展博物馆艺术疗愈项目。大众在参与过程中,刺激了身体感官,促进人体分泌皮质醇与血清素等激素,对糖尿病、安宁治疗、慢性病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此外,国外部分艺术博物馆针对弱势群体等特殊人群,建立原生艺术作品的收藏、保护及展览传播机制,帮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

具有百年历史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是北美最早实施博物馆艺术疗愈的机构。2016年,该博物馆获得大笔捐款资助,扩大了公共教育与艺术治疗功能。2017年,馆方聘请全职艺术治疗师常驻馆内工作。该博物馆于2017年举办了一场“夏卡尔:色彩和音樂”特展,将著名画家夏卡尔的艺术作品以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展出,观众可以随兴躺卧地板上,伴随着悦耳的音乐,仰望色彩斑斓的作品,使身心获得完全释放。

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于2016年11月就开展了对于艺术疗愈的探索,开设“谢纳埃雷尔教育和艺术疗法国际工作坊”,试图解决辍学、歧视、贫困、文盲、厌食症等社会与文化问题,每年约有30万人参加该工作坊的艺术治疗计划,馆内唯一常驻全职艺术治疗师莱加里每年看诊约1200人。由于该博物馆的艺术疗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11月1日起,进一步与“加拿大法语区医生公会”跨界合作,由医生开具“博物馆处方笺”,患者可凭处方笺,携伴免费前往博物馆参观各项展览。该艺术疗愈计划一推出,蒙特娄地区即有逾百位医生注册登记许可证,堪称医界与艺术界“跨界结合”的重大举措。

(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2020年全球疫情期间,启动了免费艺术疗法计划。该馆为观众精心准备了一份艺术作品清单,在博物馆重新开放后,借助艺术作品帮助观众缓解情绪焦虑,并鼓励观众拿起画笔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许多观众表示,在参加博物馆艺术疗愈计划之前,时常感到孤独,如今可以学习艺术创作。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回忆过去,乐观面对现在,度过痛苦和悲伤。博物馆还定期培训艺术疗愈项目的服务志愿者,协助观众更好地参与活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资深管理教育家麦金尼斯表示:“我们正在适应新现实,研究如何利用艺术史来反思孤独和创伤的共同经历。”

(三)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致力于弱势群体艺术作品的收藏与展览,填补了非专业艺术家艺术作品收藏和保护的空白,对于原生艺术而言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原生艺术佳作,源于未受过艺术培训的普通民间自学者或具有精神疾患的特殊群体。1971年,一个法国艺术家团体向瑞士洛桑市捐赠了6500件原生艺术作品;1976年2月26日,瑞士洛桑市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正式开放。艺术史家让·杜布菲将毕生收藏的原生艺术品都贡献于此,馆藏拥有逾千名原生艺术家的6.6万件作品,类别包括油画、素描、雕刻、绣片、陶瓷和著作。原生艺术收藏馆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约4万名观众。馆内永久性的展品约有800件,陈列于18世纪建造的宝利堡内,该馆定期举办短期个人作品展或专题展。该馆成立以来,创办了自己的研究刊物,制作纪录片、视频短片,保存对特殊群体艺术家们高度原创性的记录。目前,该馆已出版200本书籍与艺术评论,公开发布70套系列海报。

三、博物馆馆藏特殊群体艺术作品个案分析

原生艺术是由非艺术职业化的弱势人群自发创作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等基本特点的绘画及其相关的衍生作品,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与艺术治疗密切相关。起初,仅限于欧洲前卫艺术圈和精神医学界,近20年原生艺术逐渐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艺术展中的热点之一。通过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等著名艺术机构馆藏原生艺术家作品个案分析,呈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面貌。这些原生艺术家未受过专业训练,生活在边远的山村地区,通常都尝尽生活的苦难。有一股来自原始本能的力量,促使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率性表达自我,体现出艺术本身即具有的疗愈作用。艺术作品通过博物馆永久收藏与陈列,也最大限度激励了他们的内驱力,从而爆发出艺术创作的无穷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其身心疾患,展现了新的生命姿态。

(一)郭凤仪

郭凤仪是一位从普通劳动妇女走向世界殿堂的艺术大师。她出生于陕西,直到47岁时才拿起画笔。由于长期繁重的生活压力,导致她患有急性关节炎与顽固性失眠。她希望通过创作恢复丢失的健康、获得充分的享受。郭凤仪作画20年,精神面貌愈发好转。她于2010年逝世,共有1000多件作品存世。20世纪80年代,郭凤仪开始在旧日历的反面用黑色圆珠笔画点状的斜线构成,用连续与重复的笔触、模糊的轮廓来表现连贯而稳定的外形,逐渐形成她创作初期鲜明的特征。人体器官图像、历史人物、神话题材成为她时常表现的主题,她用色鲜艳,作画尺寸高达十几米,此时期作品呈现出象征性的特点,达到一种超自然的状态。她作画从不打草稿,也没有事先的构想,其全神贯注,完全放空自己,仿佛是一种身体机能的训练。郭凤仪通过绘画治愈了她的疾病,她的心情因绘画创作而快乐。某画廊负责人卢杰在一次当代艺术展览中偶然发现了郭凤仪的作品与众不同,于是将她的作品带到世界各地参展。2013年6月,郭凤仪作品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作品被各大博物馆、收藏界追捧。

(二)伊万·罗伯兹

伊万·罗伯兹来自克罗地亚靠近匈牙利边境的克柳奇小村庄,他是一名矿工的儿子,长期从事木匠工作,自学绘画。1959年,他的抒情农村风景画风格日趋成熟,在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罗伯兹的作品被誉为“美化了的自然”“乐观的景致”,宛如处于梦境之中。他笔下湛蓝明丽的天空、圆形的树木、柔软的花朵、延绵的山峦构成全景式简洁的自然风景,技法质朴却尽显光彩,描绘出理想主义的世界。他的作品被德国夏洛特·詹德博物馆、克罗地亚率真艺术博物馆收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下,当下的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保管、研究、教育、公共服务等功能,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教育目的,还具有艺术疗愈的功能,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使命。

一方面,博物馆艺术疗愈体现在:通过艺术治疗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物”与“人”交流、对话,在参与互动体验过程中实现艺术治疗的目的;另一方面,国外部分博物馆致力于关注弱势社群原生艺术作品的收藏,鼓励特殊群体在艺术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重塑心灵。上述两位均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在此过程中,最终通过艺术疗愈实现了自我升华。

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博物馆的艺术疗愈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功能的新维度,建立“医艺跨界”科学的合作机制,提供博物馆艺术疗愈的新方法服务于社会大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海平.中国原生艺术手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2]姜燕蓉.国际视角下艺术治疗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与功能性[J].博物院,2022(06):35-44.

[3]赵澄,邵晓峰.原生艺术在绘画治疗中的非理性之美——南京社区艺术工作室原生艺术实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1):71-77.

作者简介:

赵澄(1975—),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术学理论、艺术管理、视觉传达设计。

田慧(1978—),女,汉族,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