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中的“攀带”

2023-06-27 22:02曹丹丹
东方收藏 2023年4期

摘要:在吐鲁番出土的“孝姿随葬衣物疏”中先后出现了四次“攀带”,学者在对其考释时产生不同解释,大致分为两种含义:一种是将“攀带”解释为“系衣服的带子”,侧重于服饰整体;另一种认为是“系衣裙的带子”,侧重于服饰下衣。本文通过对衣物疏的梳理,参考相关历史文献,对“攀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攀带”或为“鞶带”,即“腰带”之义。

关键词:吐鲁番出土文献;随葬衣物疏;攀带

一、前人关于“攀带”的研究回顾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中所见服饰词数量众多,涉及大量的名物词,相关学者对其中的物品进行了考释,这些考释在更好地反映当时吐鲁番地区的服饰文化与丧葬习俗的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高昌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在新疆吐鲁番古墓出土的中古时期汉文文书中,《吐鲁番出土文书》图录本(四册)里共收录了42份随葬衣物疏,其中仅在名为《孝姿随葬衣物疏》中就先后出现了四次“攀带”,但是在传世文献中并未找到用例。原文书残片如图1所示,可以得知“攀带”在文书中的4处用例为:1.故黄绫裙一枚,攀带具;2.故绫裙一枚,攀带具;3.故合文锦袴一枚,攀带具;4.故白绫中衣一枚,攀带具。

诸多学者对“攀带”进行了考释,在考释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将“攀带”笼统地解释为“系衣服的带子”。2001年钱伯泉先生将“攀带”解释为“瓣带,即为两侧的系带”;之后,王启涛先生分别于2005年和2012年在其两部考释类书籍中又进一步解释,认为“攀带”就是“固定衣服的襻和系衣服的带子”,侧重使用于衣服的整体。另一种观点则是更具体地点出“攀带”为系衣裙的带子。吴娅娅(2012年)认为“攀带即系衣裙的带子”;徐瑞瑞(2017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攀带”的释义,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攀带”和“腰带”都是裙、袴等下裳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两个不是同一种事物,“攀带”是系衣裙的细带,“腰带”是束腰间的宽带。笔者通过对衣物疏进行梳理,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更加认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攀带是系衣裙的带子”,但笔者还认为“攀带”或为“鞶带”和“腰带”,应该是同一事物。

二、衣物疏中的“攀带”释义分析

(一)从聚合关系推求“攀”字字义

考释文字的核心是明确意义,即通过揭示字际聚合关系来明义,通过假借关系、古今关系、 繁省关系、正讹关系等来识得字义。若要推求“攀带”二字的含义,“攀”字是理解“攀带”的关键,可以通过字之间的聚合关系进行单字字义的推求,对“攀”字进行考释。

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诸多学者都认为在随葬衣物疏里出现的“攀”,通“襻”。王启涛先生讨论到,今考“攀”即“襻”,是拴束纽扣以合两襟为一的布套。后来的学者如前文提到的吴娅娅、徐瑞瑞、宋丙玲等都同意王启涛先生的观点,“攀”即“襻”,两字形同且声似,结合“襻”字的相关语义也相对符合文书的语境,“襻”字的解释为“扣住纽扣的套”。但是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襻”字是“袢”的简化字,而“袢”则为塔吉克等民族所穿的对襟长袍,并且通过ccl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襻带”两字进行检索,只见2处用例,且出现在清代,并未广泛使用。因此,笔者认为“攀”即“襻”或不准确。

后笔者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认为“攀”或为“鞶”的误写。“鞶”产生较早,在《说文·革部》中解释:“鞶,大带也。男子带鞶,妇人带丝。”“鞶带”两字联合出现在唐代,也较为频繁,符合随葬衣物疏的时间背景。《周礼·春官·巾车》曰:“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汉郑玄注:“樊读如鞶带之鞶。”和“攀”的“从手,樊声”,有这相似的声韵结合,所以笔者认为“攀”或为“鞶”的误写,由于地域的差距,在记录文书时听音写字,发生了误写。

(二)从组合关系分析语境

马建忠先生曾经说:“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即词义所处的言辞语境和言辞之外的情景上下文语境。通过对词语所处的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词语的组合关系的差别,从而有利于把握词语的整体含义。

“攀带”出自“孝姿随葬衣物疏”,而在该衣物疏所处的阿斯塔那170号墓中,还有另外一份“光妃随葬衣物疏(72TAM170:9)”,经过梳理,可以得知和“带子”有关释义的用例分别为:

故绣羅当一枚,故锦襦一枚,领带具;故锦褶一枚,领带具;故绯绫襦二枚,领带具;故紫绫褶二枚,领带具;故绯绫襖三枚,领带具;故白绫大衫一枚,领带具。

树叶锦袴一枚,腰带具;黄绫裙一枚,腰攀具;□□汗衫一枚,领带具。

笔者通过分析这两篇衣物疏中有关“带子”释义的用例发现,疏中还出现了“腰带”和“领带”的用例,这两个词语在解释的时候释义是非常明确的,它们有具体的所指之物,分别为“束在腰间的带子”和“上衣领上的饰边”。而在王启涛先生对于“攀带为系衣服的带子”的解释中,其所包含的范围和“腰带”“领带”是有重合之处的,“腰带”“领带”也可以被称为是“系衣服的带子”。因此,这样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系衣服的带子”是统称,并不能点出“攀带”具体为何物。

另外笔者注意到,在《孝姿随葬衣物疏》中并未出现“腰带”的用例,《光妃随葬衣物疏》也未见到“攀带”的用例,但它们前面却都搭配“锦袴一枚”,且这两篇衣物疏的“黄绫裙一枚”后分别搭配的是“攀带”和“腰攀”。

所以,通过对出自同一时期同一墓葬的两篇衣物疏的对比,可以发现“攀带”或许和“腰带”为同一事物。在这两篇衣物疏的比较当中,“攀”或为“腰”的讹写,因为,笔者在检索出土的其他衣物疏中,并未发现“攀带”的用例,但是却屡屡发现“腰带”的用例,且前面同样搭配“黄绫裙”等衣物,例如:

高昌延昌三十一年(591)《缺名随葬衣物疏》(73TAM517:25)曰:“紫绫褶一领带具  (黄)绫裙一腰带具  头结一枚  银钗二双。”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攀带”或和“腰带”为同一事物,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

(三)从句法结构分析搭配

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训诂要善于通过语法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或句意。因此,本文对“攀带”一词用例进行语法分析。

通过考察文书中的用例,笔者发现“攀带”存在于 “XX一枚,XX具”的固定格式当中,并且在文书中还有关于此固定格式的其他相关用例,如:

高昌建昌四年(558)《张孝章随葬衣物疏》(72TAM169:32)曰: “今有朱衣笼冠一具,带物具,白练衣裈一具;玉屯(豚)一双,庄(装)饰具;细锦面衣一枚;脚靡一双,带物具。”

高昌延和十八年(619)《张师儿随葬衣物疏》(86TAM386:19)曰:“玉豚一枚手把具,鸡鸣针一枚脚隻具,银眼龙一枚取把具。”

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随葬衣物疏中多次出现这个结构,已经凝合为一个固定格式当中,即为“XX+量词,XX具表示”,“具”本来是有表示成套的东西的群体量词,后来引申出与其搭配的事物具有配套的含义,因此“攀带”在这个固定结构中出现,就分别和其前面对应的“裙”“袴”和“中衣”为配套的相关物品。陆娟娟在《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手把”考》中也曾经提到过“攀带”是黄绫裙的配件。所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可以初步缩小“攀带”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广义用来“系衣服的带子”,但具体所指何物,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四)从历史文化背景印证物品

语言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词和词义的发展都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于一个词义的发展变化,分析词的声韵结构是必选项,但了解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更加清晰把握词义及其发展变化。通过前文的句法结构分析我们知道“攀带”是“裙”“袴”和“中衣”的配件,那么“裙”“袴”和“中衣”究竟为何物?在此结合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探讨。

首先,“裙”在衣物疏所属的高昌时期主要为女性的下裳,从考古材料和史书记载中可知,襦裙装是隋唐女装的最主要装束。《新唐书·车服志》中曰:“半袖、裙、襦者,女史常供奉之服也。”1973年考古人员发掘的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206号墓葬,是高昌国时期名将张雄与其妻子麴氏的合葬墓,出土了一批彩绘木俑及绢衣女舞俑,其窄袖上襦配齐胸长裙,是初唐高昌地区服饰风格的实物遗存。2018年12月,绢衣彩绘木俑入选《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如图2所示,这三件女木俑身着高腰裙,身披帔帛,并且腰间都系有彩绘腰带,身上并未出现其他的带状物品,“攀带”更合理对应的是“腰带”。

其次,“袴”的本义其实是绑腿布,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后来逐渐演变为汉服传统款式,是成人的有裆裤。在随葬衣物疏中就多次出现“袴”,高昌国的袴主要为帛练袴、绛絓袴以及锦袴,和史书的记载相吻合。1973 年初,考古研究工作者曾经在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张氏家族古墓群中发现一座一男二女合葬墓,在这个合葬墓中发现了一条“合蠡纹锦袴”,形似灯笼裤,由红色卷云环锦、蓝色绢和黄绿色绮间色拼接而成。如图3、图4所示,可以发现只在“袴”的腰间才系有长长的带子,其他地方并未出现带状物品,所以和“袴”配套的带子应该为“攀带”,根据其悬挂的位置,可以对应为“腰带”。

最后再来考察一下“中衣”为何物。“中衣”一词在吐鲁番衣物疏和敦煌文献中出现十分频繁,陆娟娟提出,“中衣”或专指下身内衣,中衣与汗衫意指上下配套的内衣,所以中衣特指下身的贴身内衣。唐代《千金方》曰:“妊娠下痢:中衣带三寸烧研,水服。”这里点出中衣是配有衣带的。宋代《普救方》曰:“禁小儿夜啼,令儿母脱上衣,只着中衣,跪宅四角,咒曰……”在这里“上衣”和“中衣”同时出现,也可以看出“中衣”为下身衣物。阿斯塔纳出土有素色的裤和裙,也可作为实物的参考。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以及结合出土文物,笔者认为“中衣”为贴身下衣,同样只是在腰间系有带子,其他地方并未发现带状物品,因此也证明了前面的观点——“攀带”或为“腰带”。

三、结语

通过参考同时期的相关随葬衣物疏以及出土的历史文物,对“攀带”之义进行考释,发现“攀带”或为“鞶带”,即为“腰带”之义,在考释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反映了重大的民族文化交流价值。现今的吐鲁番地区在晋唐时期地处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服饰文化一方面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服饰文化又通过古时的高昌地区传入中原。在对高昌国女子服饰样式种类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現与中原汉地女子的服装大体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延续了前朝隋代遗风,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西域风格,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吐鲁番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2]钱伯泉.吐鲁番出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随葬衣物疏研究[J].吐鲁番学研究,2001(01).

[3] 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考释[M].四川:巴蜀书社,2005.

[4]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M].四川:巴蜀书社,2012.

[5]吴娅娅.吐鲁番出土衣物疏辑录及所记名物词汇释[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徐瑞瑞.高昌国服饰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马建忠.马氏文通·正名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8]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9]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0]陆娟娟.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手把”考[J].敦煌学辑刊,2008(03):65-68.

[11][汉]刘熙:释名[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12]陆娟娟.说“中衣”[J].辞书研究,2010(01):179-181.

作者简介:

曹丹丹(1996—),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