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泉山馆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广州文人精英阶层雅集频举之地,本文试论述其缘起、营建之过程和诗文结社“七子诗坛”、增修云泉山馆及后期重建云泉山馆等事宜。云泉山馆的衰败是晚清政治動乱与文人精英阶层倾塌的结果,回溯云泉山馆其实是重建晚清岭南学术文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白云山;云泉山馆;七子诗坛;书画诗文雅集
广州白云山,“抱城而居,岗阜绵邈,岭壑耸秀”①。白云山麓有一山涧名为“蒲涧”,传说长生不老的“千岁翁”郑安期在此采得九节葛蒲,服后驾鹤成仙;在蒲涧中有一高崖名为“滴水岩”,水滴自几十米的高崖飘下形成水帘,落到地下即成潭,称为“濂泉”。云泉山馆筑于蒲涧濂泉胜景之间,旧址位于郑仙翁祠旁,周临碧虚观及飞霞观。论者谓:“白云自前明陈子壮辟建‘濂泉以来,云山寂寞几百年。得此继起,为湖山生色”②。云泉山馆为清中后期岭南文人画士雅集频举之地,书画诗文创作兴盛。
一、营建云泉山馆与七子诗坛
翁方纲与伊秉绶作为清代入粤官员,既是金石大家,又是文坛领袖,他们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倡导金石之学,对清代后期的岭南学术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③。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七子诗坛”形成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当时黄培芳、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谭敬昭、段佩兰、孔继勋正式建立一个诗社,并在白云山聚集。他们在这个众人常到的游览区选择了一个地点,将其改造成一个私密的游乐之所,称为“云泉山馆”。云泉山馆兴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次年(1813)落成,伊秉绶(曾为惠州知府)作《云泉山馆记》:“白云濂泉之间,有宋苏文忠公之游迹焉。嘉庆十七年,香山黄培芳,番禺张维屏、黄乔松、林伯桐,阳春谭敬昭,番禺段佩兰,南海孔继勋修复故迹,道士江本源、黄明熏、董其役,拓胜境二十,靡金钱若干。次年,闽人伊秉绶适来观成,乃为之记,而系以铭。铭曰:盘谷乐独,峿台怀开。孰若云泉,南国兴焉。七子诗坛,传百千年。”④文坛领袖翁方纲(曾为广东督学)从京师寄诗道贺,作《题云泉山馆》诗:“广州城北云泉馆,张子索我云泉诗。白云濂泉我未到,八年吟望恒于斯。远追坡公访信老,自寻云外泉出时。近忆渔洋赠範衲,听泉来叩安期祠。百年前记苏诗石,石题亦勒崔公祠。我剔粤东金石遍,竟未访得苏崔碑。临别白云若迥盼,又四十载诗梦驰。诗翁逸客今选胜,买地一揽云泉奇。依山临涧结亭阁,众缘飞起珠江漪。环碧之楼拜往哲,得非菊坡书室基。苏崔精灵尚往来,且莫远问秦安期。菖蒲筋竹杂涧翠,木棉花风交荔枝。他年蒲涧补山志,月坡云径连轩池。重立书崔题刻石,渔洋诗或镌并垂。八年未到俗客耳,我诗焉用疥壁为。涧香正发紫含笑,愧答忧钵昙花师。”⑤宋代,白云濂泉之间有蒲涧寺,苏轼在此游迹,留有《蒲涧寺》诗:“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⑥
二、增修云泉山馆及其雅集活动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云泉山馆增修,“七子诗坛”之一的黄培芳作《增修云泉山馆记》:“山馆在羊城东北郊六七里,而近其地,山回谷隐,石洁水洌,松篁幽杳,岚翠葱茵,坛胜于濂泉、蒲涧间。门于涧滨,题曰:‘云泉山馆,合白云、濂泉名之。入门循竹径行,为北园。由北园披重闼,达听事为南雅斋,中祀苏文忠公、崔清献公、先文裕公,三先生经济文章垂史册、炳天壤,皆尝游止于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山中人得所师矣。斋前为自在池,四面缭以回廊;又前为清湍修竹轩,斋右为注经窠,上有楼,曰寄岳云,藏粤岳祠碑刻。迤前达环碧楼,楼侧为索笑檐,斋左为江景亭,亭下为镜华舫,潴水环之。迤前达枕流阁。亭之南有门,仍署云泉。旁通碧虚、飞霞二观。自六真桥入山馆,此又一径焉。复道、月台、桥梁、庖厩悉备,周遭可通。北园之旁,有小水自山壑流入,为芗涧、跨涧聚水,曰通泉。循涧登后山,第一盘为绿阴坳、幽篁里、横藤塾、朝爽坪,由穿云径而上;第二盘为松竹垄、松台、坐月坡、埋忧冢。凡二十二境,是可藏焉、修焉、游焉、息焉,各得其意之所适。初购碧虚观外余地,上凌山椒,下蹑涧石。同志创建者培芳暨家苍崖高松、谭康侯敬昭、林月亭柏桐、张南山维屏、段生佩兰、孔生继勋,凡七人。董其役则江瀛涛、黄越尘二道士。始事于嘉庆十有七年,伊墨卿太守撰记而为之铭。继事于二十有一年,增而廓之,任其劳者段生之力居多,而培芳为之记。”⑦由黄培芳此记可知,云泉山馆的修建颇具规模,有环碧楼、南雅斋、清湍修竹轩、索笑檐、江景亭、镜华舫、松竹垄、松台、坐月坡、埋忧冢诸胜。云泉山馆内有亭台楼阁、斋舍、回廊,馆外有蒲涧流经,花草树木繁茂,修竹成林,实为幽静典雅的园林式道观建筑。清代的精英阶层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往来,道观及道士主要依靠世俗民众的资助维持,道士因掌握建筑、财会等较为常用的技能而受到地方官员的尊崇,此外众多文人对内丹修炼亦感兴趣,主要是出于益寿延年的渴望⑧。
云泉山馆初建时,为广州文人墨客雅集觞咏之地,并自此成为广州名胜,来雅集的精英阶层络绎不绝。1814年,黄培芳在云泉山馆以东道主的身份接待安徽桐城派巨擘、古文倡导者姚莹。1816年,云泉山馆又添新景观。事后,仪克中又邀请吴嵩梁到访,吴客居广州曾是骈文家曾燠的幕友⑨。曾燠也多次访问云泉山馆,并在自己的诗中有所提及。在一首与张维屏的唱和诗中,他提到山馆成员的其他文化活动。常州画家汤贻汾离粤返乡时,粤东士绅二十余人饯别于云泉山馆,仪克中、黄培芳和谢观生等合作《云泉饯别图》赠之,道士江本源亦在列 。清道光六年(1826),谢观生绘《云泉听瀑图》(图1),从中可窥“蒲涧濂泉”当时之风貌。谢氏描绘了高士在蒲涧濂泉观瀑、听瀑之胜景;近景画树木草丛和巨岩,一高士杵杖凝思听瀑,一高士席地而坐观瀑;远景画崇山峻岭和虬曲古松,岩石之后壁立千仞、飞瀑直泻。
三、重建云泉山馆及其衰败
清咸丰甲寅年(1854),广州爆发红巾军起义,云泉山馆毁于兵燹,“名胜之区,鞠为茂草” 。清光绪乙酉年(1885),张维屏之孙张延秋与南海孔继勋之子孔广陶重寻山馆旧址,看到先人遗迹所存,乃决定重建云泉山馆。《番禺县志》载:“光绪三年,张延秋成进士,殿试本拟置第一,以微疵稍抑之,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主讲越华书院两年,赴京记名以御史用。十一年放福建副考官,所取多知名士,闹艺为一时之冠,试竣乞假归,与在籍刑部郎中南海孔广陶,议修云泉山馆。” 云泉山馆还未竣工,张延秋返京遂然病卒。剩下的工作只能由孔广陶独力承担,召集工匠,予以佽助。清光绪己丑年(1889)云泉山馆重建后,孔广陶作《重建云泉山馆记》(图2)云:“云泉山馆旧祀苏文忠三贤,首其事者为。先太史暨黄香石张南山诸先生,伊墨卿太守所称诗坛七子也,咸丰甲寅兵燹后厥馆废焉。张延秋侍御故以文学世其家,光绪乙酉典闽试归顾且叹,予慨然曰:三贤既并祀,七子当祔祀,曷修废举坠乎。侍张唯唯且拟佽助会各以事阻,予乃独任其费,既经始改造于旧境,易其一,增其十,最三十有二境。事未集而侍御遽殁,因并以从祀焉,噫其可咸也。己馆创始增修颠末,有伊墨卿、黄香石二先生旧碑在。弗赘于时己丑九月九日也,南海孔广陶集襄阳米芾书”[13]。图3所示建筑为云泉山馆供奉宋代苏轼、崔与之以及明代黄佐三先贤的三贤祠,门联“两朝名世留芳躅,一代风骚合瓣香”为藏书家孔广陶于1889年所撰,门前长满荷花的池子应为“自在池”;图4建筑为南雅斋,为厅事之所。上述两幅照片的拍摄者均为晚清时期担任中国海关福州和宁波税务司的杜德维,图中人物为杜德维家人及其朋友。
清光绪末年,云泉山馆再次圮于战火,杂草丛生,枯枝纵横,残墙败瓦,成为一片荒芜之地。白云悠悠,流水潺潺,松竹苍翠,幽鸟相逐,惜云泉依旧,山馆何在?
注释:
①陆葇.游白云山记[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光绪辛卯版.
②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番禺县志(清同治十年)[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721.
③[美]麦哲维著.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④[清]戴肇辰.广州府志(卷八十四)[M]. 清光绪五年刊本.
⑤孔继勋.南海文献丛书·孔翰林集[M].广东樵山书院.
⑥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番禺县志(清同治十年)[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74.
⑦[清]黄培芳.增修云泉山馆记[M].谭棣华.《广东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⑧李若晴.浮山崛起 嘉道年间罗浮山的重新发现与实景山水画创作[J].新美术,2019,40(03):19-37.
⑨[美]麦哲维.虞翻祠:19世纪广州精英群体和地方认同[M].清史译丛第九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0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金锡龄.三贤祠记[M].番禺县志·卷三十九·金石志七(清末宣统)
[清]梁鼎芬.番禺县续志卷二十一[M]. 民国二十年重印本.
孔广陶《重建云泉山馆记》拓片,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藏.
图片采自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馆藏.
图片采自哈佛大学图书馆杜德维相册.
图片采自哈佛大学图书馆杜德维相册.
作者简介:
郭琳琳(1992—),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学历,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