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中的神经功能、吞咽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7-04 09:00郑丹琼张文鹏张利娜梁春燕陈翔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

郑丹琼* 张文鹏 张利娜 梁春燕 陈翔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科,河南 郑州 450002)

脑出血是由非创伤性脑血管破裂导致,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偏多,早期病情发展迅速,大部分患者可表现头痛、头晕、呕吐、嗜睡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会发作癫痫,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但脑出血患者预后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脑出血科学合理的康复干预和护理措施必不可少。

常规护理干预通常在术后48 h 展开,容易延误各项功能最佳恢复时机,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症状,进一步妨碍患者疾病的恢复进程和后期的综合性康复操作。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式护理干预模式是根据现有的医疗资源和环境制定出是标准护理流程,在各种疾病康复护理中均可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后的效果,从而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9 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3];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外伤所致脑出血者;合并恶性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根据术后康复中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53 例)与观察组(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56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4例,年龄41~79 岁,平均(59.46±6.28)岁;观察组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龄40~80 岁,平均年龄(60.33±6.5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了解患者术后基本情况,给予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建立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小组,由责任护士、护士长及主治医生组成,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制定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方案。向患者解释相关护理流程,并告知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学会共情患者,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想法,树立患者战时疾病的信心。具体操作如下:(1)术后2-4 d,认知训练:包括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逻辑、感知障碍、计算能力等,训练为1-2 项·d-1,2-4 次·d-1,时间:10-30 min·次-1;上肢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握手、前壁运动、手指运动等,2-5 次·d-1,时间为:10-20 min·次-1。下肢康复训练:包括有组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2-5 次·d-1,10-20 min·次-1,无法下床者在床上可进行抬腿运动,能下床活动者可上下楼梯进运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方案,先从被动训练过度到主动训练,在训练中注意循环渐进,避免过度运动。(2)术后5-13 d:对之前康复训练结果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吞咽功能、咀嚼肌训练训练。(3)术后14 d:综合评价患者情况,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程度,制定好出院后训练表;叮嘱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用药物定期复查。两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2 m。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参照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障碍评定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对患者干预前进行评分,总分为42 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越严重。

1.3.2 吞咽功能

参照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gging Swallowing Screen,GUSS)[5]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总分为20 分,分数越低表示吞咽障碍越严重。

1.3.3 运动功能

参照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6]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运动、感觉、平衡等5 个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226 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严重。

1.3.4 生活质量

参照生活质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7]在干预前后对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进行评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改善神经功能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改善吞咽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出现吞咽障碍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吞咽障碍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GUSS 程度对比[n(%)]

2.3 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提升运动功能

干预前两组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时间点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MA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FMA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4 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社会、躯体、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等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3 讨论

脑出血虽然可采取手术方式治疗,但术后预后情况不佳,且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脑组织水肿风险较大[1]。因此,术后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尤其重要。常规护理干预通常在术后48 h展开,进而延误各项功能最佳恢复时机,妨碍患者疾病的恢复进程和后期的综合性康复操作。

本研究结果中,干预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遵循患者实际情况和机体规律制定科学干预方案,并且在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基础上了解颅脑神经组织的可塑性程度,通过协助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恢复受损的神经元,推动其神经功能康复。另一方面,脑出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影响其日常饮食,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加重病情,而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非常容易致使口腔残留食物残渣,引起细菌生长导致患者胃液反流出现吸入性肺炎。

本研究结果中,干预后观察组GUSS 程度低于对照组,表明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进食能力,有助于缓解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在护理过程中,条序性带动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Fugl-Meyer 量表能够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做出准确评估。

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经实施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脑出血患者后,其运动能力在不断调整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呈现良好的改变,渐进性反复康复锻炼不断刺激患者大脑皮质,有益于促使患者逐渐恢复运动功能。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信念,从患者实际病情和生理需求出发,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指导,鼓励患者积极乐观直面疾病,并且以健康宣教的方式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充分考虑患者对运动训练的承受程度量身制定康复计划,强有力的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吞咽功能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中,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帮助患者适应病后生理心理状态,个性化心理疏导其心理不良情绪,最大限度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康复功能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术后通过早期临床路径式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吞咽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