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不同置钉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3-07-04 09:00周志广马国涛吴登科田朝奇宋志勇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压缩率伤椎椎弓

周志广 马国涛 吴登科 田朝奇 宋志勇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胸腰椎骨折主要由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外部暴力所致,典型症状为脊柱疼痛、活动受限等;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容易受到脊髓或神经压迫,损伤其神经功能[1]。随着社会的发展,胸腰椎骨折发病率逐年升高,约占脊柱骨折的50%[1]。

手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常用方案。传统手术方案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手术疗效,已逐渐被临床遗弃[2]。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首选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通过对伤椎置钉,可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缓解临床症状[3],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方式是临床常用的两种置钉方式,而不同的置钉方式带来的手术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4]。

但临床关于两种置钉方式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跨伤椎置钉和经伤椎置钉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本院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第9 版)》中相关诊断标准[5],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耐受本研究手术方案;伤椎骨折块椎管内移位≤30%,无需减压;依从性较好,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病理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严重骨折脱位;多节段椎体骨折;既往存在胸腰椎骨折史。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 组(n=48)和B 组(n=48)。A 组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32-55 岁,平均年龄44.62±1.99 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 例,高处坠落16 例,其他12 例;骨折部位:T118 例,T1216 例,L117 例,L27 例。B 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33-54 岁,平均年龄(43.56±2.71)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 例,高处坠落17 例,其他10 例;骨折部位:T117 例,T1217 例,L116 例,L28 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 A 组

A 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跨伤椎置钉。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俯卧位。采用C 型臂X 线机定位伤椎椎体及上下椎双侧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并在透视下标记入针点作1 个小切口,在右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上方3 点处采用穿刺针进针。确定好进针方向,保证针尖到达超过椎体后缘约1 cm,将针芯拔出后置入导针,确保置入方向满意后拔除穿刺针,置入工作套筒并确定好方向,采用专用手钻在椎体内开出一条通路。最后拔出专用手钻,顺着导针放置空心钉,确认螺钉位置后,在左侧椎弓根处放置空心钉。

确认4 枚螺钉位置良好后,测量纵向连杆长度,安装连杆导轨并置入纵向连杆,确认连杆位于钉尾内后纵向撑开手柄,拧紧头端螺帽。术毕,冲洗缝合切口。

1.2.2 B 组

B 组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经伤椎置钉。操作与A 组基本相同,但在伤椎及其上下椎体置入6 枚椎弓根钉。

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3 d 开始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术期指标记录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1.3.2 疼痛程度评估

于术后1 d、3 d、5 d,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疼痛程度,共10 分,分值越高代表越疼痛。

1.3.3 影像学指标检测

于术前、术后1y,依据影像学检查并计算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前缘实际高度/伤椎上下位椎体前缘高度之和的一半×100%)和伤椎矢状面Cobb 角(侧片位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水平线和伤椎下位椎体水平线垂线的交角)。

1.3.4 腰椎功能评估

于术前、术后1y,依据改良Oswestry 腰椎功能指数(ODI)[7]评估。

共10 个条目,各条目0-5 分,总分50 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累加后,计算其所占总分的百分比,占比越低说明腰椎功能越好。

1.3.5 并发症记录

随访1y,依据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指标

B 组手术时间长于A 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n=48)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n=48)

注:与A 组比较,*P<0.05。

2.2 疼痛程度

两组术后5 d VAS 评分低于术后3 d、术后1 d(P<0.05),两组术后3 d VAS 评分低于术后1 d(P<0.05);但组间各时点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n=48)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n=48)

注:与术后1 d 比,aP<0.05;与术后3 d 比,bP<0.05。

2.3 影像学指标和腰椎功能

术后1y,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面Cobb 角及ODI 评分均降低,且B 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影像学指标比较(,n=48)

表3 两组影像学指标比较(,n=48)

注:与术前比较,cP<0.05;与A 组比较,*P<0.05。

2.4 并发症比较

随访1y 期间,A 组出现6 例螺钉松动、3 例螺钉断裂,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75%(9/48)。

B 组出现2 例螺钉松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7%(2/48);B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P<0.05)。

3 讨论

目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首选术式,其术中无需广泛切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1-2]。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两种置钉方式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手术时间短于B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 组,分析原因与经伤椎置钉方式术中需对伤椎进行穿刺及调整螺钉位置有关。术后1y,B 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面Cobb 角及ODI 评分均低于A 组,说明经伤椎置钉方式对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面Cobb 角及腰椎功能远期效果更好。分析原因在于,经伤椎置钉方式在跨伤椎基础上增加对伤椎置入椎弓根钉数,有助于恢复脊柱原有的生理高度和曲度,维持关节突和伤椎椎弓根的连续性[2,3]。本研究还显示B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分析原因在于,经伤椎置钉方式提供了三点固定结构,能够分散应力,增加脊柱抗旋转能力[1-3]。而跨伤椎置钉方式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悬挂效应”和“平行四边形效应”,致使脊柱侧方应力不稳,容易造成螺钉松动、断裂等[1-3]。综上所述,跨伤椎置钉方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经伤椎置钉方式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面Cobb 角以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且并发症低。

猜你喜欢
压缩率伤椎椎弓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水密封连接器尾部接电缆的优化设计
缠绕垫片产品质量控制研究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多载波通信系统中CQI无损压缩法研究
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跨伤椎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