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的牙齿咀嚼功能的影响

2023-07-04 09:00张伟伟王芳刘明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牙周病前牙牙周

张伟伟 王芳 刘明星

(许昌口腔医院正畸科,河南 许昌 461000)

牙周病是一种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的口腔疾病,分为牙周炎和牙龈病,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牙龈红肿,溢脓,探诊出血,牙面有菌斑以及牙石等局部刺激物,如未及时治疗晚期还会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而且由于牙龈萎缩,伴随着牙槽骨的萎缩还会导致牙齿出现松动和位移,甚至脱落,会造成严重的咀嚼障碍。牙周病大部分由疾病所引起,如全身系统性疾病或局部疾病,此外,还与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心理有关。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达80%-97%的成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必须引起重视[1]。

以往临床一般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虽然对早期牙周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牙周病导致的牙齿松动及前牙移位的治疗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口腔技术的发展,口腔正畸治疗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相关矫正器对牙齿及颌骨进行一定调整,能帮助改变牙齿畸形,改善牙周健康[2]。因此,本文就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牙齿咀嚼功能的影响做出相关研究,为提高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 年6 月-2022 年3 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93 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根据《口腔科常见病诊断指南》确诊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2];存在口腔治疗需求患者;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或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牙周基础治疗,n=46)和观察组(口腔正畸治疗,n=47)。其中对照组男性24 例,女性22 例,患者年龄27-46 岁,平均年龄(36.37±3.51)岁,基本病情:牙龈病20 例,牙周炎26 例 ;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0 例,患者年龄29-47 岁,平均年龄(37.44±2.09)岁,其中牙龈病24 例,牙周炎23例 。本文为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掌握牙线、牙间隙刷的使用方法,嘱患者在每次饭后应及时清理口腔,以此控制菌斑的生长;进行洁治及刮治来清理菌斑和牙石,在牙结石完全刮除后,再将腐败、软化的牙骨质层进行刮除,使牙根面保持光滑平整、坚硬,并且术后对牙周袋中的牙石残渣进行清理,帮助牙龈面全面贴合;为防止牙结石发生沉积的情况,在清除牙结石之后对压面进行磨光处理;一方面利用药物控制炎症感染,另一方面对牙齿进行咬合调整,必要时拔除无价值牙齿,对出现松动的牙齿进行固定处理,采用纲丝结扎或光敏树脂夹板。若出现任何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后期定期进行复诊与牙结石清洁。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矫正器械采用方丝弓矫正器,开始阶段使用镍钛圆丝,直径保持0.35-0.4 cm,之后逐渐将其直径进行增加,一般增加到0.4-0.45 cm。粘结托槽稍靠近患者牙龈,磨牙粘颊面管,在前牙结扎完成后,在尖牙之间挂橡皮链,内收前牙,从而关闭前牙间隙,而磨牙区则不使用带环[3]。在正畸过程中必须保证正畸力度大小合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正畸的治疗时间为半年至一年,嘱患者在后续日常生活中,注意口腔清洁,并定期进行龈上洁治术,清洁牙结石,防止出现牙结石沉积情况。患者必须每个月前往医院进行一次复诊,在复诊过程中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正畸力进行调整,保证调试、黏接和加力的合理性。此外,患者还必须定期进行口腔X线片检查,查看牙槽骨重建及正畸情况。正畸结束后,拆除方丝弓矫治器,告知患者牙齿保持器的佩戴方法,维持治疗效果,降低复发机率。

1.3 观察指标

1.3.1 牙齿松动度

记录对比两组牙齿松动度,牙齿松动度分三个程度:牙齿向唇或舌向活动,若幅度<1 mm 则划分为Ⅰ度;牙齿向唇或舌向活动,若伴有近远中及垂直方向活动,幅度在1-2 mm 则判断为Ⅱ度;牙齿向唇或舌向活动,同样伴有近远中及垂直方向活动,且幅度在>2 mm 则判断为Ⅲ度[4];

1.3.2 临床疗效

疗效评估分为:有效、显效、无效。有效为患者经过治疗后牙周炎或牙龈炎症状改善,牙齿基本无明显松动,前牙复位;显效为牙周炎及牙龈炎的临床症状消失,牙齿功能恢复,前牙完全复位,牙齿稳固性好;无效为经过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改善,前牙位移无改变,牙齿松动程度甚至更大。临床总疗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3.3 咀嚼功能

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咀嚼功能,总分为10 分,分值与功能成正比,评分越高代表其咀嚼功能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正畸治疗改善牙齿松动情况

观察组<1 mm患者例数为30例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2 mm、>2 mm 患者分别为10 例、7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齿松动情况比较[n(%)]

2.2 口腔正畸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关于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有效13 例、显效33 例、无效1 例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86.96%(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口腔正畸治疗提升咀嚼功能

两组患者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咀嚼功能比较(,分)

表3 两组咀嚼功能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口腔疾病,由于牙周支持组织长期的被破坏吸收,从而导致牙齿发生松动、位移、甚至脱落,前牙移位是最常见的由于牙周病造成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咀嚼功能以及面容美观都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了心理以及身体的双重痛苦。

传统的牙周基础治疗方式对前牙移位的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无法满足患者需求[7]。口腔正畸疗法近年来发展愈发完善,已经成为口腔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高金辉[8]研究指出,口腔正畸疗法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减轻牙齿松动度。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1 mm 患者例数高于对照组,且1-2 mm、>2 mm 患者例数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口腔正畸治疗相比于传统牙周基础治疗,综合性更强,能有效对移位牙齿进行复位,进一步改变牙周及受力方向,改善牙齿松动,促进牙周组织的恢复。

口腔正畸疗法一方面通过相关矫正器将前牙间隙以及移位牙齿进行牵拉调整,帮助恢复前牙的位置及功能,另一方面进行炎症感染治疗,减轻牙周组织的炎症症状,改善了牙周状态,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9]。本研究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6.96%,其原因在于口腔正畸治疗通过正畸疗法有效去除了牙周炎、牙龈炎等牙周病变因素,且其矫正装置的牵拉力及支抗力较强,能有效改善牙齿畸形,帮助改变颌骨间与牙间的相关角度,提高临床疗效。此外,由于牙周病导致的牙周组织损坏、牙龈萎缩、前牙移位都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因此改善其咀嚼功能成了患者治疗中关注的重点。王红梅[10]等研究指出,牙冠延长术能改善牙周组织状态,有效保证牙齿健康,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均有上升,且观察组患者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口腔正畸疗法通过对患者口腔牙周组织病变的治疗以及对移位牙齿的纠正,有效改善牙间隙和磨牙之间的角度关系,促进恢复牙齿的正常排列,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

综上所述,相比于牙周基础治疗,口腔正畸治疗通过矫正器械及抗炎治疗,有效改善牙周组织状态,帮助减轻牙齿松动程度,增强了患者的咀嚼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牙周病前牙牙周
探讨牙周联合正畸用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对牙周临床指数和牙周功能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牙周维护治疗对于保持牙周长期疗效的价值探析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临床价值
自锁托槽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中的应用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纤维桩与金属桩在前牙修复中的疗效比较
前牙烤瓷冠美容修复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