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而不露 以思化人

2023-07-06 11:29昌姿君刘春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昌姿君 刘春

摘要:新课标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位一体的动态统整格局诠释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为确保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可借鉴潘庆玉老师的《愚公移山》群文阅读课的教学,分析课例中的思维意蕴并得出相关教学策略,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阶思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值得教师深入探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上述思维类型和品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鉴赏大量文本的基础上。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探求学好语文的规律,提高精神境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以群文阅读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凸显其独特价值。

一、课例背景

近年来,从新理念的引领到一线的教学改革实践,语文教学已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锚定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时,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内化为个体素养。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高阶思维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特此强调这一立场,旨在提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追求课程品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执教的一节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课,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愚公移山》课例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内涵丰富,意味隽永。作为一名语文名师,潘庆玉在全国多地执教过各种类型的示范课,广受好评。课例《愚公移山》是他于2018年在济南市历城双语实验学校举办的高级研修活动上展示的一堂教学公开课。作为传统选文之一的《愚公移山》,目前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文言文,而潘老师公开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如何用一篇八年级的课文作为领起,由此引出另外两篇文本,在巧妙衔接组合的同时使七年级学生听懂、有悟,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一讲授方式,我们不妨从“有效教学”理念入手进行解读。首先,“有效教学”建立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寓言等文体,学起来并不困难;同时,该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极具故事性的寓言充满兴趣,能够深度投入课堂学习中。其次,潘老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在引导学生琢磨文本、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例描述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围绕核心议题“如何对待人类自身的命运”辐射设计并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先重点分析文言文《愚公移山》,再补充西方寓言《巴别塔》和《西西弗斯神话》,教学主体格局形成“1+2”的样态。

为了理顺教学主要环节,我们通过表1进行简要描述。

潘老师的这堂课详略处理得当,从导入、整体感知、文本精读和教学总结四个环节对三篇文章进行讲解。他先重点分析《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关系图谱,将愚公身边的人看待他“移山”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师: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出现了两次质疑,第一次是妻子,第二次是智叟。大家看这两处质疑有什么异同?

生:我觉得妻子提出的是带有帮助性的问题,是问他怎么移,而智叟是有恶意的,是讥讽。

师:妻子是站在愚公的角度,希望帮助他,把这件事情做好,考虑得比较仔细,提出了“且焉置土石”这类问题,而智叟的问话是否定的。

顺着两种不同的态度,潘老师深入挖掘了两人语言形式上的相似之处,提炼出“以……曾不能……如……何?”的反问句式,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二人语气的不同。接着,潘老师引出愚公坚持移山、感动神仙的后续,从中总结出要“坚持本心”的道理和“愚公移山”精神,并通过呈现都江堰、丝绸之路、“嫦娥三号”的图片等方式,佐证“愚公移山”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而后,他趁势补充西方寓言《巴别塔》和《西西弗斯神话》,通过默读与探究,学生发现《巴别塔》中的天神千方百计地阻挠人类计划;而《西西弗斯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遭受天神的阻挠时从不放弃,并从坚持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师:三个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我更喜欢西西弗斯,因为《愚公移山》和《巴别塔》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困难而不懈努力。而西西弗斯讲的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不再把困难当成困难,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努力中看到豁达的生活态度。

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不同选择”,让学生在不同价值观的交织碰撞中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最后,潘老师板书了大山的简图和“脚”字的金文字體,而这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路”(课件上呈现“路”的最原始样态),慷慨激昂地阐明“路在脚下”的哲理,并表达了“希望同学们走好人生每一步路”的美好祝愿。

三、课例分析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余味隽永,是一堂精彩的语文示范课。笔者尝试深入挖掘课堂的新意,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

(一)多元视角,调动形象思维

作为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形象思维是学生体悟情、感受美的钥匙。然而,在现阶段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多关注班级成绩的量化目标,长此以往,便缺少对学生深沉而厚重的精神滋养。鉴于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文本意蕴。

在结课环节,潘老师用板书上的大山简图以及“止”(指人的脚)的金文字形,链接《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当歌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在学生耳畔回响时,整个课堂被推向高潮,学生齐声回答“路在脚下”。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能激起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学生会写金文,而是让他们通过字形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内涵。

(二)认知冲突,培养逻辑思维

新课标提出“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这节课中,潘老师提出愚公的妻子对搬山的担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愚公只回答后一个问题?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然地总结出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的特点。另外,潘老师发问:“愚公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热烈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潘老师顺水推舟,追问《愚公移山》的价值所在,并延展到选文的出处《列子》,引导学生温习其中学过的寓言,把前缘知识和新近所学巧妙衔接,使学生认识到寓言虚构性和夸张性的两个特点。

(三)对比辨析,发展辩证思维

在本堂课中,潘老师先详细讲解《愚公移山》,再引入《巴别塔》寓言,让学生对比两个故事中“神”对人类的不同态度:《愚公移山》中的神仙帮助愚公将山挪走,而《巴别塔》中的上帝却千方百计地阻止人类的计划。接着,潘老师引入《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面对诸神的惩罚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与巨石和陡山抗争,他的生命在斗争中升华。在人类对待自身命运的问题上,每个故事都有所不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学会辩证思考;最后,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也是对辩证思考之后的成果验证,整个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例反思

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卓越的语言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与应变能力,还能助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如何设计与实施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立体教学结构,值得教师深入探索。

(一)教学设计方面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原则,不断探究与钻研,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1.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前沿

潘老师讲授该课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颁布。高中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可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提供方向。潘老师融会贯通,结合初中学段学情,为我们呈现了富有前瞻性和思想性的一课。因此,一线教师要钻研最新的教学内容。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应先从改造自身的思维结构做起,把握整本教材的逻辑体系,借鉴改造名师的教学范例,如此才能引领学生系统构建认知体系。

2.抓住文体特点,有的放矢

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更好地习得古文中特殊的句式与用法。在该课例中,潘老师用特殊句式作引子,抓住文言文的特征,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古代文学的魅力。

除此之外,诗歌教学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费尽心力攻克的板块。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用词精练、意蕴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通过联想与想象进入意境,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在《有一种旷达叫“醉卧沙场”》的阅读课中,潘老师通过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身临其境地感知人物内心。这一设计亦能给听课教师深刻的启示。

(二)教学实施方面

教学实施是师生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课堂,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心智开启,情感涌动。

1.创设认知矛盾,发散思维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皆是文质兼美之作,内涵丰富,可开发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师应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设计最优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带领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创设认知冲突只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起点,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最初提出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冲突的内核,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探寻中揭开矛盾的“神秘面纱”。

2.立足文化视角,拓宽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同样体现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学生学习教材文本,不仅是为了习得知识,还要通过这一媒介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使学生能结合当下生活,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蓄积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潘庆玉. 论语文学科高阶思维的培养[J].语文建设,2021(12).

[3]刘欣婧. 认知方式互动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6).

[4]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赵福楼. 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现实选择:构建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复合教学模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1).

[6]潘庆玉. 从《愚公移山》看阅读教学中的认知视角[J]. 语文教学通讯,2019(18).

[7]张云华. 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着力点[J]. 中小学班主任,2021(12).

[8]袁英. 建模·善假·聚焦:核心素養视域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99).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