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的发展助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探索

2023-07-24 07:31
中国市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国际化货币

徐 涵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人民币“走出去”的进程显著加快[1],其支付和投融资货币功能愈加深入,计价和储备货币功能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币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逆全球化潮流兴起、国际金融风险上扬的不安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把握新机遇、激发新动力,稳步增加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锚的定价地位。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出现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了新机遇,借助“货币-碳市场”绑定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推动人民币更多参与跨境支付结算,巩固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中国已经在七个省市试点开展碳排放交易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会对当前主要国家货币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强化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后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据此,文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基于货币锚分析框架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发挥产生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碳市场的统一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以及我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的货币金融合作提供借鉴。

2 样本选取与模型设定

2.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水平测度

文章借鉴陈智颖(2020)等人的研究方法[2],从市场规模、市场波动性、市场关注度三个方面全面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指标体系

考虑到2015年以后我国才进入积极推进碳排放的交易试点阶段,故文章选择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上海、北京、广东、深圳、天津5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月度数据进行研究。文章为了弥补熵值法权重均衡化的缺陷,借鉴郑玉(2019)的测度方法对碳排放权市场的各指标赋权[3]。

一是在计算综合指标之前,运用无量纲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去除各指标测量单位限制;二是运用熵值法进行赋权;三是运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赋权;四是对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组合赋权;五是计算各试点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指数。

2.2 人民币锚模型设定

文章借鉴Frankel和Wei的对数线性模型(1994)来估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40国中货币锚效应的大小[4],同时为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辅助回归的方法剔除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由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决定的部分,用残差表示人民币自主变动部分,即:

(1)

再参考杨荣海和李亚波(2017)两人的做法[5],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对人民币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将基准模型扩展成如下形式:

(2)

3 人民币国际化实证研究

3.1 基于整体层面分析

依据式(2)扩展修正后的人民币货币锚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货币锚效应进行全样本分析,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为不考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时各参考货币的锚定结果,模型(2)至模型(6)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引入5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指数与人民币汇率的交互项做进一步探讨。

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样本锚定货币的估计结果

第一,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样本国家影响最大,具体为美元兑新西兰汇率变动1%,样本国家货币兑新西兰汇率变动0.7%左右,英镑和日元虽然都显著,但回归系数值较小。

同时,还发现碳市场与人民币交互项对样本国家货币产生的影响均是负向的,这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正处于探索新型工业化阶段,在以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节能和非化石能源发展为主要减排手段的前提下,短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会有所增加,如果突然对碳排放量进行严格限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这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存在一定的冲突;二是在样本区间内,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进而削弱了碳市场通过人民币汇率值对样本国家货币币值波动产生的影响。

3.2 基于区域层面分析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由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因此,本节进一步研究碳市场在东亚、西亚、南亚、中亚以及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中对人民币国际化地位产生的影响。

表3显示,东亚区域中除欧元外其余货币锚效应作用显著,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随着交互项的加入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超过英镑、日元,甚至有接近美元的趋势。

表3 东亚地区锚定货币的估计结果

上海、北京两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人民币交叉项系数分别为-1.162和-0.981,且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碳市场和人民币的交互作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与全样本估计结果一致。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实力得以提升,但同时也会导致中国与东亚地区国家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变低,经济增长率差异程度变大,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在东亚地区内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对于西亚地区,美元国际地位仍保持显著优势,这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和庞大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西亚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成为国际石油交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从而形成“石油—美元”体系,强化了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

模型(2)和模型(3)交互项结果为正,但结果不显著,说明碳排放权市场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来影响西亚国家货币是不稳定的。

表4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欧元对南亚样本国家影响为负,原因可能是:英国脱欧事件导致欧元暴跌,其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挫,这对作为欧盟和英国优惠贸易协定受益者的南亚经济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表4 南亚地区锚定货币的估计结果

同时还可以发现随着交互项的加入,人民币的回归系数值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煤炭危机等原因,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可以出口更多的煤炭到外国以解决燃眉之急,促进该国的经济复苏。

相较于其他货币,美元和人民币在中亚地区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在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人民币的锚地位有超过美元的趋势,这可能与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中亚身居内陆,多数国家与中国接壤,有相应的边缘政治经济优势,并且随着上海经合组织的成立,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得到进一步加深,该地区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对于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来说,欧元和英镑对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货币的影响显著,交互项加入后,人民币的回归系数值也明显增加,其中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加入使得人民币锚效应的发挥超过其他参考货币。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多数国家开始着手制定碳减排目标,即使是与中国双边贸易紧密度不高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地区,也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金融联系。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模型回归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文章将作为中间货币的新西兰元替换成瑞士法郎进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得到的结论与上文基本一致。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水平进行度量;其次构建扩展后的货币锚模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人民币国际地位在碳市场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最后通过研究结果发现:美元仍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锚定货币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甚至有超过美元的趋势。

在文章研究的5个碳市场中,上海、北京、广东三个地区碳交易的开展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区域性研究表明,人民币在东亚、南亚、中亚区域获得了主要的货币锚地位,在中亚、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中锚效应的发挥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比较大,但在西亚地区影响并不明显。结合上述结论,文章给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市场起步较晚,存在立法滞后、市场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除了充分借鉴国外碳市场的经验之外,还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碳市场,努力推动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从而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

第二,推动人民币成为“碳货币”,借鉴“货币—能源”路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在“煤炭—英镑”“石油—美元”的历史进程中,发现一国货币的崛起离不开其在能源贸易计价和结算功能上的发挥,这往往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开始。作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要在“碳排放”上争取话语权,争取用人民币结算碳交易机会,提升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位置。

第三,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经济协作,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弯道超车”。我国具有碳交易的规模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碳市场交易合作,捆绑人民币国际结算,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深化区域碳金融和货币合作机制,同时丰富碳交易品种,扩大人民币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国际化货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