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下“未来国有林场”发展探析
——以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为例

2023-07-24 07:07
中国市场 2023年20期
关键词:白云山林场林业

梁 炜

(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浙江 丽水 323000)

1 引言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在“两山”理念的语境内,现代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桥头堡和主力军,担负着生产生态产品、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稳步增长,林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的总体思路。各省区市也相继出台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例如浙江省林业局发布的《浙江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高标准实施资源保护,高效益发展富民产业,高品位弘扬森林文化,高效能提升智治能力”的发展目标[1],进一步证明我国林业改革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是,现阶段我国国有林场仍存在许多潜在问题,例如林场定性模糊、林分质量不高、林场基础设施滞后、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的现状,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发展,例如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国有林场改革后仍存在林区道路狭窄,管护用房老旧,森林经营方式受限,4.747万亩的林区仅有八个应急取水点,林场40岁以下职工占比不到10%,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60%,林场5个管护站和1个中心苗圃甚至无法实现电脑办公等问题[2],资中县国有林场的发展困境正是我国各省市区现代国有林场改革遗留问题的缩影。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现实案例,较好地解决了前述发展问题,例如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的“未来国有林场”建设项目,其从生态、文化、体验及功能四大方面,大大提升了林场日常管理、康体健身、生态展示、自然教育等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出新型智慧林场的治理模式,打造了浙西南最具规模特色、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完善的未来国有林场。

然而,随着国有林场改革不断深入,研究问题不断复杂化。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具体的某个林场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并未系统地就建设现代国有林场提出样板化的意见。从案例研究上看,见诸文献较多的改革建议主要包括明确林场定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三个方面[3],但最为紧要的优化林场生态布局、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林场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建议涉及甚少。

鉴于此,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国有林场改革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借鉴浙江省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未来国有林场”的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打造高质量“未来国有林场”给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现阶段国有林场建设发展的难点及问题

2.1 林场定性模糊,产业主体不明

部分国有林场改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后,支撑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束缚更加明显,林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林下经济亟待开发。其中部分国有林场在发展中出现了林场定性模糊、产业主体不明等问题,导致了林下经济萎靡,林业三产重视度不够,林产品质量不高、种类较少,林场富民潜力远未充分挖掘。例如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云岭林场、龙泉林场在2014年被界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后,仍采取企业自收自支的经营管理体制,林场定性停留在文件表述层面。同时,由于林场产业主体经营受限,多年来两家林场只能靠举债维持林场的正常生产经营,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龙泉、云岭林场的年末贷款和借款余额分别达到835万元和2123.8万元[4]。

2.2 林场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

由于国有林场自身的特殊性,经常处于投资范围和政策文件的边缘位置[3],支撑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束缚较为普遍。现阶段我国国有林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虽已基本具备水、电、通信能力,部分国有林场还设置了公路、游步道、洗手间、观景台等游客服务设施,但依旧存在装置老化损坏、网络信号微弱、设施服务面积占比不高、林场旅游景观资源尚未完全开发等问题,根据江西省和福建省的统计数据显示,两省国有林场尚有12000公里的林区道路需要维修改造,1000多个管护站点属危旧房需要重建改建,133个林场部未通互联网,部分林场甚至出现无法供水、供电的情况[5]。另外,大部分国有林场生态保护仍采用传统的巡护手段,例如高山瞭望、人员值守、徒步巡护等,林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极为缓慢,林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高端智能化设备应用滞后,现有原始管护设施远不能满足现代林场护林监测需求,大部分区域仍属于监测盲区,林场职工无法及时、准确地监测森林经营生产情况,落后的设施设备更无法应对森林突发情况。

2.3 林场资源种类较少,林分质量不高

林相单一,林分质量不高,景观效果较差,森林结构以纯林多混交林少为主要表现是当前国有林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单一的森林结构具备的生物多样性、抗逆性较差,不利于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而且极易导致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6],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苗圃林场以马尾松和桉树为主要树种,单一的树种和林种导致部分林地马尾松生长衰竭、残败明显,且受到风灾、病虫害等影响,甚至出现了枯死木、倒伏木,林场生态系统出现逆发展。同时,珍贵树种资源匮乏,保护保育严重滞后也是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一大难题。例如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改革前,仅有野生珍稀濒危植物18种,尚未形成珍贵树种资源协同发展的总体布局[7],森林资源种类较为单调,珍贵树种种植技术较为落后。

2.4 人才队伍建设困难,管理模式有待提升

国有林场改革后,虽然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有所提升,但相对其他产业工人,林场工作环境更加艰苦,工作体量更加繁重,而经济补贴却相对较少,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导致部分国有林场出现了青黄不接、新人难留的局面。职工队伍年龄老化严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专业能力不够突出、高端人才数量不够充足成为当前国有林场的普遍问题。例如资中县国有林场40岁以下职工占比不到10%,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60%[2];遂川县龙泉、云岭林场40岁以上职工占比达到 80.4%[4],三个林场无一名30岁以下青年职工。同时,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并未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职工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存在做与不做一个样的厌倦心理;另外,监督机制严重不足,责任落实不清,处罚力度不够,进一步刺激了职工的懒散心态,“养懒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丽水市白云山“未来国有林场”建设路径

“未来国有林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党建为统领,以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低碳智治为发展要求,以现代国有林场为建设主体,打造未来产业、智慧、绿色、治理等场景,集成“共富林场+数字林场+美丽林场+善治林场”建设的国有林场新阶段。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始建于1927年,是浙江省最早创立的林场之一,已有90余年发展史。它位于浙西南腹地,丽水市城区北郊。林场经营面积3.9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30.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6.69%。改革以来,荣获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省名山公园、省“未来国有林场”建设试点等省级及以上金名片17项,是现代国有林场改革的排头兵,研究白云山“未来国有林场”建设路径对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详见图1。

图1 “未来国有林场”建设“1+4+4+4”实施模式

3.1 明确林场定性,打造未来产业场景

按照国有林场改革“六大内容”,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定性为公益性国有林场,按照准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实现林场职能由“砍树经济”向“看树经济”转变,由“解决职工基本保障”向“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提供生态产品,建设生态屏障”转变,林场产业主体由伐木业向旅游业转变。据统计,2021年,白云山生态林场游客量达120万人次,夏季日游客量最高可达 2万人次以上。因此,打造高品质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基地成为白云山生态林场发展新方向。其一,推动森林康养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一环三纵五横”康养步道体系,打造黄塘、括苍、畚箕山等绿道驿站;与地方高校合作森林康养课题,建立森林康养功能示范基地。其二,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建设高品质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将青少年校外教育、体验式学习、山地康养活动和丽水山耕文化有机结合,打造青少年活动基地,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推出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自然教育课程、自然体验方式和特色教育产品。其三,发展富民林业,立足林场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游客体量,带动周边村镇连同发展,助力三产融合,产村融合,仅2021年,白云山生态林场推动周边30多家森林农家乐经济收入达3600万元,年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实现农民年人均增收3.2万元。

3.2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未来智慧场景

按照“生态独享迈向生态共享、生态公园并向文化公园、休闲健身转向森林康养、基本小康跨向共同富裕、现代林场走向‘未来国有林场’”的发展思路,白云山生态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维护场内基础设施,保障林场道路、供电、饮水切实可用,大力推进林区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打造森林康养步道体系,建设仿古廊桥、浮雕长廊等景观文化符号,开通旅游观光线路,建成公园入口综合区、白云寺景区、休闲度假区、森林公寓四大功能区块。二是建设林业数字应用,利用5G、IPV6、SDV等新型网络技术,实现林区通信网络全覆盖,同时依托“未来国有林场云上平台”,建设智慧林场,实现综合运营、智慧调度、监控预警等智能化管理,通过布设无人机组,配备红外热成像仪等高科技产品,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实现森林火险“机防”“人防”二合一,构建林业灾害、生态保护监测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预防体系。

3.3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未来绿色场景

林场改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按照“经营森林”的理念,以“森林提质”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围绕增绿扩绿“抓造林”,通过实施城区千万绿化工程、阔叶林发展工程、太山林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三大工程,累计完成林相改造15605亩、杉木大径材培育1458亩。二是围绕扩种提质“抓改林”,白云山生态林场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要树种[7],其中马尾松在乔木林面积中的占比为35.48%,杉类占21.42%[8],林相过于单一,生物多样性较差。因此,丰富林场林相,提升林分质量,改善景观效果是林场中心工作之一。通过实施迎城坡彩色林改造工程,对丽水城北迎城坡林地进行改造,分区块进行彩色珍贵树种种植,推进林分结构由针叶林向彩阔林、由纯林向混交林更替,实现珍贵树种资源协同发展总体布局。三是围绕防虫防害“抓护林”,白云山生态林场松林面积较多,松材线虫病发病隐患大。林场通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长效管理,实施松材线虫疫木清理工程,建立日常监测和不定期清理制度,采用“飞防”“打点滴”等多种方式,打造综合防治示范基地体系。

3.4 完善管理体制,打造未来治理场景

白云山生态林场下设六个科室、五个林区及两个管护点,共有职工50人,主要承担森林培育、护林防火、资源管护、公园管理等职责。为完善林场管理体制,白云山生态林场通过制定职工绩效考核激励工作制度,营造奖勤罚懒、优绩优酬的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林场与地方高校、林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依托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培育一批项目建设管理人员、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等人才,全面提升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

4 “两山”理念下“未来国有林场”规划探索

4.1 高效益发展富民林业,建设共富林场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未来国有林场”应将森林资源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科学规划林场生产经营活动,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9],加快主导林下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立足自身优势,与周边村镇形成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共同富裕,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发展。打造高品质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品牌,持续发挥本地林场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具有本土气息的自然教育模式,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10],形成“政校企”三元共建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做好对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的统筹、协调与服务。推动建设自然科技园和生态保护区,改变林业单一的经济收益模式,平衡经济开发与林业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11]。

4.2 完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林场

“未来国有林场”应具有完备的林业基础设施,健全的服务体系,广阔的设施服务覆盖面积,从而彻底挖掘林场旅游景观资源,全面提升旅客游玩、林场巡护、灾害防治服务体系发展质量,使之形成推动林场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加快推进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构建森林旅管防一体化数字平台,从低碳智治的发展要求出发,深化“智慧林场”的发展理念,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12],联合地方消防部门构建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现代化森林防火预警信息展示平台。

4.3 优化林场生态布局,建设美丽林场

根据《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未来国有林场”应在保证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优化林场生态布局。深入开展“林相美化”工程,遵循“适地适树、生态优先”原则,注重保护林场生物多样性,不断调优森林林分结构,努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推动建立珍贵树种资源协同发展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珍贵树种种植技术开发研究,以多层次多结构多色彩的树种代替林相单一、林分质量不高、景观效果差的森林结构,形成多彩、自然、稳定、高效的美丽森林景观和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高质量的新型森林生态系统。

4.4 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建设善治林场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塞罕坝经验”,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建立林长制管理体系,根据《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和《国有林场职工绩效考核办法》,不断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和职工监督机制,推动建立定期考核检查制度,从根本上革除事业单位“吃闲饭”“养懒人”的弊端。推动完善林场工资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依托地方高校和林业科研机构开展林场职工林技培训,优化基层人才结构,注重人才梯队培养,打造学习型“未来国有林场”。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与退伍军人事务局、人才市场等单位合作,录用年轻人才,增加新鲜血液,推动法治、人治和智治融合。

猜你喜欢
白云山林场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白云山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land produces
林场住宅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森林自然度评价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