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

2023-08-24 16:02张升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3期
关键词:分工价值链制造业

张升

一、前言

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中国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和全球分工下的贸易利得和环境损失,从出口排放角度探寻减排路径,缓解经济发展和绿色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WIOD数据库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0—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并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位置指数、前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提高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

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向国内收缩,经济逆全球化趋势开始明显,制造业本地化趋势加强,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概念的出现,科技革命将在国际分工与治理、生产结构、分配制度等多方面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一直以来,中国为实现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而第四次科技革命将让中国彻底解决能源的结构性問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贸易隐含碳(以下简称贸易碳),有助于中国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建设。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研究贸易碳排放有助于中国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和分工下的贸易利得和环境损失,缓解经济发展和绿色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双碳”政策倒逼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高碳产业转型,缓解碳排放压力,增强国际气候谈判话语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和细分部门仍处于低端环节。从要素密集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位置指数高于其他部门;从技术角度看,中、高技术制造业分工地位略微下降,低技术制造业提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发展,将使“中国制造”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是否应该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存在不同的观点,积极派认为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生产水平;而消极派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过程中转移国内劳动密集型或简单生产活动到发展中国家,并不会提高发展中国家总体技术水平,反而造成一系列外部性影响,导致潜在危害,如碳排放增加或环境利益损失等。

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以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净出口碳排放量占比达到80%~90%。大量的碳排放通过出口贸易被其他国家消费,主要消费地集中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以美国为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美国产品多为最终品,包含大量中间品附加值,导致真实出口规模被高估,且最终品生产包含大量能源消耗,为美国承担了大量消费侧排放[2]。

吕越等[3]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会降低除污染密集型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贸易碳排放,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减排效果更加明显,前向嵌入和中间品出口会改善行业部门的贸易碳排放,而后向嵌入和最终品出口正好相反。陶长琪等[4]通过对不同国家的年份数据研究,发现分工地位对贸易碳排放存在负向抑制作用,且随着嵌入位置的提高,规模效应正向作用减弱,而结构、技术和环境规制效应的反向作用加强。

三、测算方法及分析

通过对WIOD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中国2000—2014年间出口贸易碳排放量和各行业排放量。

从表1可知,中国历年贸易碳排放增长迅速,外需排放占比在加入WTO后增加,在金融危机后减少,稳定在20%~25%左右。从流向国家来看,美国是中国最大的排放出口国。

从图1可知,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占据总出口贸易碳排放的90%以上,其次是服务业,而初级产品及资源最少。中国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为发达国家承担了大量的消费侧排放需求。从变化趋势来看,细分行业和总体出口贸易碳排放有相同的时序性变化趋势。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及基础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如下模型,用来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出口贸易碳的影响:

式(1)中,被解释变量表示第部门、第年的出口贸易碳,核心解释变量包括位置指数、前向参与度、前向生产长度;考虑到价值链的不断加深对贸易碳的深层影响,将平方项纳入模型。控制变量包括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能源结构、人均产出、贸易开放度。

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通过豪斯曼检验,模型应选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同时进行行业和时间双向固定,下文相同,得到基础回归结果表3。

基础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发现解释变量一次项为正,二次项为负,存在非线性关系,位置指数和参与程度较低时,全球价值链嵌入会促进出口贸易碳排放,随着嵌入位置和参与度的深化,影响从促进转为抑制,贸易碳排放福利改善,且对中前向生产长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前向生产长度的影响则最弱。下面进行U型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中检验结果表明,位置指数、前向生产长度与出口贸易碳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前向参与度的拐点位于数据区间之外,所以在数据区间内不存在U型关系。

(二)稳健性检验

考虑中国加入WTO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采用删除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表5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表明模型是稳健的。

(三)异质性分析

如表6所示,制造业位置指数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为正,表明中国当前位置指数仍处于低端,位置指数的提高会促进出口贸易碳排放;而前向生产长度一次项系数不显著,二次项系数为正,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前向生产长度在接近拐点的位置,此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服务业的回归结果系数更为显著,表明全球价值链的提高对服务业的影响更显著。

五、结语

在2000—2014年间,中国为发达国家承担了大量的消费侧排放需求,占历年排放总量的20%~30%左右,美国是外需排放中流向最多的国家。通过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和出口贸易碳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嵌入位置和参与程度的深化,影响从促进转为抑制,贸易碳排放福利改善。

第一,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小。一方面,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布局新型能源产业,加速能源结构转型,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另一方面,加强研发投入,倡导核心自主技术创新,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向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

第二,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出口结构。中国高碳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为发达国家承担大量排放需求,中国迫切需要提高服务业发展地位。一方面,限制高碳行业的大规模出口,鼓励高碳行业技术升级和低碳产业出口;另一方面,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提高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和参与程度。

引用

[1]张云,刘枚莲,王向进.中国工业部门贸易开放与碳泄漏效应研究——高低碳行业分类实证对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51-161+180.

[2]马晶梅,陈亚楠.中美真实贸易规模及贸易隐含碳估算[J].统计与决策,2020(13):124-128.

[3]吕延方,崔兴华,王冬.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贸易隐含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02):45-65.

[4]陶长琪,徐志琴.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实现贸易隐含碳减排吗?[J].数量经济研究,2019(01):16-31.

[5]张灵,孙华平.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隐含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2(05):39-62.

猜你喜欢
分工价值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