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探讨

2023-09-02 10:12吴小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良肢肢体脑梗死

吴小云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是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诱因[1]。近年来, 急性脑梗死患者逐年增加, 其中70%~80%的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表现出不同程度运动、心理等方面残疾和障碍[2], 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轻度急性脑梗死对于生命危险性较小, 但其对于生活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可保持肢体良好功能, 防止或对抗痉挛,可改善生活能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本研究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50 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早期康复给予良肢位摆放, 获得理想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 女21 例;年龄46.0~77.5 岁, 平均年龄(60.52±6.26) 岁。研 究 组 男28 例, 女22 例;年 龄45.0~78.0 岁, 平均年龄(59.85±7.0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急性脑梗死诊断;可配合随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免疫、血液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既往肢体功能障碍;既往精神类疾病, 存在严重认知、智力、沟通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 合理评估患者神经与肢体功能, 根据临床经验开展功能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 具体如下。

1.3.1 平卧位 ①肩部:患处肩胛骨尽量前伸, 下面放一小软枕, 肩关节与身体呈45°向外伸展。②上肢:伸肘腕, 旋后前臂, 掌心向上, 稍分开一指, 体侧拇指外展。③下肢:患侧髋关节稍向内旋, 膝关节微屈, 踝关节背屈90°, 足尖向上, 于膝关节下各垫一小软枕。④避免患侧肢体拖拉, 定时翻身。

1.3.2 健侧卧位 前伸患侧上肢肩关节, 伸直肘关节,前旋前臂, 背伸腕关节, 5 指分离。髋关节屈曲于患侧下肢和膝关节之间, 立足。手腕向后平伸, 脚不能向内翻动和旋转, 两腿要分开站。

1.3.3 患侧卧位 在膝部垫高枕的位置, 身体尽量向健侧运动。转到患侧, 轻轻推开。辅助后移, 背靠靠垫。稍屈于患侧下肢, 足踝背屈90°外翻。拉出患肩, 向前伸展双臂, 掌心向上, 伸展5 指。健侧上肢置于枕上,下肢屈曲放松。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康复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 肢体运动功能以简式Fugl-Meyer 评分进行评定, 上肢66 分, 下肢34 分, 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 包括日常生活10 个项目, 以20 分为满分, 越高说明越强。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护能力能力量表(ESCA)进行评定, 涉及4 个维度, 共43 个条目, 满分172 分, 总得分越高则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评分则以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定,总计6 个项目, 分值0~100 分, 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5]。

1.4.2 并发症 主要包括肩关节半脱位、肩疼痛、关节痉挛、髋关节外旋、足下垂/内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前, 两组上肢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 两组上肢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康复前, 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康复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康复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肢体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上肢 下肢研究组 50 康复前 17.96±3.76 10.95±2.27 10.75±1.52 103.85±13.43 60.48±7.11康复后 54.86±6.22ab 27.79±2.31ab 17.49±2.45ab 152.97±4.51ab 92.85±5.19ab对照组 50 康复前 17.11±3.88 11.23±2.24 10.21±1.47 104.72±12.52 61.78±6.52康复后 46.17±7.55a 21.38±4.38a 15.18±2.31a 139.61±6.63a 84.43±4.27a t康复前组间 1.112 0.536 1.806 0.335 0.953 P康复前组间 0.269 0.593 0.074 0.738 0.343 t研究组组内 35.899 36.767 16.530 24.517 26.002 P研究组组内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康复后组间 6.282 9.153 4.851 11.782 8.859 P康复后组间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t对照组组内 24.207 14.589 12.835 17.414 20.550 P对照组组内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大脑皮质抑制功能丧失的疾病, 患者治疗后虽然不会对生命产生威胁, 但是会引起躯体运动功能障碍[6], 其功能恢复机制主要是基于大脑高度可塑性理论的地区性脑功能重组。想要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关键在于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体位的正确指导[7]。通过给予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 对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萌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新的突触产生促进作用, 并建立起新的神经环状突触链, 接近正常的神经功能, 从而实现了对侧脑半球的中枢异常控制运动的重新组合, 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 改善患侧肢体功能的作用[8]。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征之一, 对患者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自然恢复过程中阻碍康复进程的必然现象[9,10]。良肢位摆放是一种临时性的体位, 是用来预防或对抗痉挛的姿势, 也是预防后期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 从治疗角度出发, 良肢位摆放能保护肩关节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建立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 通过感觉运动输入, 打破或抑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 加强恢复效果[11-13]。良肢位摆放能有效克服异常肌痉挛, 使之与防止痉挛加剧或持续的拮抗肌保持平衡[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康复前, 两组上肢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 两组上肢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康复前, 且研究组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4.86±6.22)分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27.79±2.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7.49±2.45)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152.97±4.51)分、生活质量评分(92.85±5.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17±7.55)、(21.38±4.38)、(15.18±2.31)、(139.61±6.63)、(84.43±4.2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 可明显减少偏瘫侧肢体的并发症, 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良肢肢体脑梗死
品管圈质量控制对脑卒中偏瘫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早期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哈萨克族患者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