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合阅读场,提升儿童英语阅读素养
——以译林版《英语》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 群文阅读为例

2023-09-19 00:39杨金华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3年8期
关键词:范文绘本教材

文 |杨金华

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儿童构建适合又让他们喜欢的“阅读场”,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英语课程,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性任务,更是义务教育起始阶段的奠基性任务(鲁子问,2022)。因此,对英语教材与绘本进行融合,构建多元的英语阅读课程体系,开展群文阅读,让阅读直抵儿童的内心,从而不断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本文将以译林版《英语》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 为例,陈述具体实践。

一、构建融合阅读“磁场”,激发阅读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学”,以及是否知道“如何学”(教育部,2022)。“磁场”是指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儿童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开拓视野,不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期待。教师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产生持续的阅读动力,就会形成阅读的“磁场”,让学生不断浸润在浓郁的书香中。

1.关注水平起点,融合旧知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水平和生活经验的起点,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所学,建立教材和绘本之间的关联,学生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不断巩固和迁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本单元Checkout time 板块时,教师在课始基于学生已有水平,带领其共同回顾Story time 的学习内容。以“The changes of Mike’s family”为题,让学生就Mike 一家人六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生活与当下生活进行对比,以“... years ago, ... Now...”为框架开展脱口秀活动。随后,教师呈现课前预读的绘本“When I was little”,以“The changes of me”为题,以“When I was... I...”为框架进行阅读展示。绘本“When I was little”是关于一位四岁小女孩的自述回忆,学生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脸上露出了成长的温馨与喜悦,并使其在看着绘本图片进行阅读展示时自信满满。

2.关注情节趣点,弥补留白

情节有趣的绘本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趣的绘本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教材学习内容,进而深化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认知。

在学习完本单元前五个板块后,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描述只限定于谈论年龄、外貌、能力方面的变化。但绘本“When I was little”却丰富了学生们的话语体系,弥补了学习教材时本话题的留白。如:When I was little, I cried a lot. Now I use words. No!When I was little, I spilled a lot. My mom said I was a handful. Now I’m helpful. When I was little,I didn’t know what a family was. When I was little,I didn’t know what dreams were. When I was little,I didn’t know who I was. Now I do!在谈论自我改变环节,学生充分运用绘本中的语言进行展示,教室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一位位可爱且呆萌的孩童形象跃然而出,课堂洋溢着愉悦的氛围。这样的融合学习,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构建融合阅读“力场”,丰富阅读体验

阅读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借助阅读提升能力的过程,将产生阅读的“力场”,使儿童在观察、理解、分析、归纳、探究中不断成长。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阅读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儿童的阅读体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位主动阅读者。

1.扩大阅读量,实现意义增值

围绕一个主题,融合不同的文本,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可以使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得到重新演绎,新文本围绕主题指向新意义,使主题意义更丰富、更立体,进而实现意义的增值。

本节课融合了两个绘本,绘本1 “When I was little”,绘本2 “When 1949 meets 2021!”。绘本1 丰富了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知。绘本2 则通过涵涵与爷爷之间的对话,向学生们呈现了1949 年以来祖国人民在消费、居住、教育、交流和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对于教材中爷爷、爸爸和妈妈生活的改变,绘本2 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绘本2 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辈生活的不易,中国发展的日益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融合阅读,让文本的价值不断增加,真正践行了学科育人。

2.展示阅读果,习得阅读能力

儿童与文本之间产生的共鸣是一种阅读体验,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阅读成果展示,也将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不断增强学生阅读的“力场”。

本单元的主题聚焦于“The changes of our lives”,为了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绘本2 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What are their different lives?”,要求学生将爷爷建国和孙子涵涵生活的改变进行对比。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形成了以下关于爷孙俩生活变化的对照表:

Time19492021 WhoJianguo(Grandpa)Hanhan Consumption most people could spend 50 yua glive 8 in a year people spend 30000 yuan a year Housin in Hutonglive in tall buildings Educationn 10 couldn’t write or readeveryone can go to school Communication write lettersuse Wechat TransporttrainHigh-speed train

这份对照表帮助学生梳理了绘本主要内容,搭建了结构框架,习得了阅读能力。在学生五人一组展示活动中,每位学生均围绕消费、居住、教育、交流和交通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建立了关于“生活改变”话题的认知结构和语言结构,为之后的语言输出环节做有效的铺垫。

三、构建融合阅读“气场”,提升阅读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关联的学习行为。绘本融合阅读让学生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写作这一书面表达的方式成为评价的途径。为此,教师应积极营造融合阅读的气场,和学生一起搭建从阅读到表达的支架,找到读与写的内在逻辑,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自信心,借助丰富的评价活动,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1.以融合素材为支架,让表达更丰富

融合绘本相对于教材,语言表达更丰富和灵动。绘本中丰富灵动的语言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单元教材Checkout time 板块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第45 页,并进行如下书面表达:This is me... years ago. I was... I could... I could not... 六年级学生的作文一般不少于8 句话。以下是一位学生在第二课时(未学绘本)和第四课时(阅读群文绘本后)写作表达的对比。

The changes of me(未学绘本时的作文)

This is me seven years ago. I was four in the photo. I was a little fat and short. I could run. I could read picture books. But I could not ride a bike. I could not write. Now I’m eleven years old.I am tall and thin. I can speak English. I can ride a bike. I can write well. I changed a lot. Do you like me?

The changes of me(阅读绘本后的作文)

My life has changed a lot. Seven years ago, I was a little girl. I had short hair. I was short but cute. I liked wearing dresses because they were very beautiful. I wanted to be a princess at that time.Now I’m tall and thin. I’m still very cute. I like wearing trousers because they’re comfortable. I like reading too. Reading can make me happy. It can also enrich my spiritual life. I want to be a teacher now. The world is big. Everything is possible. So I think my life wi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

对比同一个学生在群文阅读前后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我们发现未学绘本前的表达句式单一,缺少思想和个性。受阅读绘本的启示,小作者在后一篇书面表达中将喜好和梦想等均融入其中,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整篇文章透露出绘本“When I was little”的诙谐和生动。

2.以过程评价为支架,让表达更有效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教育部,2022)。

教师在评价学生写作时,往往过于关注学生表达过程中的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性,却忽视了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逻辑性。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思维恰恰缺乏逻辑性。为此,教师应该改变评价观念,评价学生书面表达时,其目的是解决学生作文构思方面的困难,面对一个话题,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过程性写作的支架,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效。

在本课结束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家庭成员的改变。课尾,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此篇书面表达的评价支架。首先,开展头脑风暴,构思作文的框架。迁移绘本2 “When 1949 meets 2021!”中的生活改变框架。绘本2 围绕消费、居住、教育、交流和交通五个层面描述了生活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o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about? Why do you want to write about him/her?What aspects of his/her life have changed? How does he/she feel? How do you feel about his/her changes? 接着,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篇以前学生的范文“The changes of my mother”。师生共读范文,对范文进行结构分析,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这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首段告诉读者讲述谁的改变,因为我很爱妈妈;文章主体部分从外貌、爱好、交友、购物、能力层面详细描述妈妈在生活方面有了哪些改变;文章结尾进行总结,妈妈改变了很多,我永远爱她。结构分析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文章表述过程中值得借鉴的过渡用语等。仔细阅读范文和对范文进行结构分析后,学生着手写第一稿,完成第一稿后,教师要求学生从主题、组织结构、衔接、细节四个方面修改自己的文章。主题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所有信息是否都与妈妈生活的改变紧密相关,读者能否感受到文中表达的情感。组织结构方面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是否有好的开头、有细节描写以及合适的结尾。衔接方面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是否过渡自然和衔接紧密,是否有逻辑。细节方面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有没有基本的语法错误等。

附:学生范文

猜你喜欢
范文绘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绘本
绘本
教材精读
绘本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春色几许(简谱)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