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刺绣文化活动建构策略研究

2023-09-20 07:19李晨诗原琛淞褚兴彪
西部皮革 2023年16期
关键词:苗绣刺绣苗族

李晨诗,原琛淞,褚兴彪

(广西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31)

0 引言

“马安苗绣”起源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马安村。据《从江县志》记载,马安苗族为汉代以后移居湘黔边界,并南下迁入马安村定居的一个苗族族群。虽然与其他非迁徙的苗族村落一脉同源,但受到社会变革、现代技术以及外来文化的多重影响,其生存方式与文化符号也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因此,“马安苗绣”具备苗绣手工艺的典型性特征,以及区别于其他族群苗绣的特异性特征,本文将以其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

1 追溯马安苗族文化之根

苗族历史上经过多次远距离迁徙,对如今苗族独特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马安苗族文化复合性特征的根本原因。从苗族远距离迁徙来看,认为苗族先民既有沿地取风的适应性又有族群文化性质。沿地取风的适应性体现在,苗族先民在“九黎”时期是生活在宽广的平原地区,后经战乱开始迁徙进入山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1]进入封闭且受限的山区并没有影响苗族先民的生存,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苗族先民形成了刀耕火种、圈养牲畜的生计方式。另一方面的族群文化性质体现为苗族先民为了对外区分他族及对内自我认同,通过手工技艺等外在表现手法将祖源传说、图腾信仰等历史记忆存留下来,例如现今苗族服饰上的一些花纹图案,还反映着历史上苗族先民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生活情景。

“作为一种基本而普遍的生活文化,服饰在族群交往或迁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亘古不变,多表现出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周边族群的文化因素。”[2]经走访发现,马安苗族服饰与传统的苗族服饰有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苗族文化与地域汉族文化融合且苗族文化式微的复合性特征,其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苗族支系间的内核同源性

康熙年间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各别以色。”可见苗族支系繁多,一般因地域环境而变化,而服饰衣纹有所差异,马安苗族服饰也不例外。第一,从服饰图案上分析,苗族先民受族群文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刺绣纹样为表达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的思想,其中最常见的为蝴蝶、花和鱼。在这一点上马安苗绣也遵循此特性。第二,从服饰式样元素分析,将马安苗族与清代陈浩《百苗图》中的“九股苗”“黑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为上衣下裙结构、清挽发缒髻头饰、褶裙绑腿的打扮等。第三,从整体装扮分析,苗族女盛装上衣为亮布,主色为咖啡色,为开襟无扣,绣片一般位于领口、袖口、胸前上衣底端和裙子两侧,这与青苗也有类似之处。但从现在马安苗族服饰色彩分析,辅色颜色多艳丽,各种颜色都会出现在绣片上,这一点与青苗服饰不相同,比较偏向花苗。通过调研发现马安苗族为展现出苗族族群文化认同感,保留了一部分苗族主体文化的色彩,但并不能准确地划分它从属为苗族某一支系,是根据族群审美吸收了各种不同支系特色而形成的苗族文化。

1.2 与汉族文化并驱发展

经对马安苗民的访谈,其内容包括:①苗族特有的风俗习惯;②苗族人与汉族人差异;③苗族服饰式样或花纹的内涵。在马安苗民看来马安苗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除芦笙节以外没有其他特有的风俗习惯,并且他们无法分辨苗汉两族的风俗习惯;马安苗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并不强烈,认为与汉族无差异,马安除开年长者,其他人都会两种语言,即苗语与普通话。并且马安新寨苗民并不穿着苗服。自秦统一六国后,苗族先民迁徙进入地区开始与汉人杂居,出现了“熟苗”,这类苗族一直与汉人同居,以至于苗族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侵蚀,苗族文化特性消散。

1.3 现代社会文化的介入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苗族文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因马安苗族地处交通沿线地区,马安绣娘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交流,并且为马安苗族文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渠道,其一表现为,以共同价值观为前提的马安苗族文化主动吸纳现代文化,即通过对现代文化进行提取,保留适合苗族文化发展部分并与苗族文化一体发展。其二,苗族文化外向推广下而被动融入现代文化,即在苗族文化谋发展过程中,将苗族文化简单地复制成为文化工业的产品,成为城乡旅游市场的各类“艺术品”,其本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艺术品,只是保留了苗族文化艺术的形式。无论是第一种形式还是第二种,都是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是苗族刺绣由“原生态”走向“市场态”的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探索当地苗绣产业实践

在今天马安苗绣传统市场需求缩小,为扩大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致使马安苗绣的技艺方式、生产模式及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2.1 技艺方式:从身体技艺到机器技术

当代少数民族手工艺技艺变迁的主要路径为从身体技艺到机器技术。身体技艺主要指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式,马安传统手工绣是以破线绣为主,制作破线绣需要准备纸片、针、丝线、剪刀、胶水等材料,再进行底布的粘合、剪纸、固定剪纸图样、破线、刺绣五个步骤。完成一个绣片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完成一套完整的服饰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过高的时间成本下,人们的需求转向为,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一套符合现代审美的苗服的制作,在这种导向下刺绣机器的出现成为苗绣转型的必然。

刺绣机器就是指机器技术,是运用电脑画图、设计并批量生产的现代意义上的科技或工业技术。马安苗族服饰刺绣微型企业有33户,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以刺绣机器为主,刺绣机器为多色平绣刺绣机。马安村的刺绣机器一般有十二个针头,借助电脑实现自动化控制,只要输入设计好的图案,按下启动按钮机器就能按照图案开始刺绣。市场上一台刺绣机器的日产量达到上千块绣片,工作效率远高出传统的手工苗绣,使得苗族刺绣更多传播的可能。

机器的高效率显然是人工无法比拟的,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指出,机械解决了有限的人力生产无法胜任的任务,他断定机械的发明对人类来说是恩泽,同时他明确了机械工艺的界限并对机械工艺进行了校正[4]。机绣生产灵活,能够快速复印多种花色,制成不同款式风格,机绣批量高效生产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财力,并且价格相对于手工刺绣较低,因此快速占领市场,成为大众消费品。

2.2 生产模式:由个体转为合作社

在自然经济时代,白天的马安苗族女性需要操劳家务劳动,刺绣只能在空闲时间进行,因此,家庭成为刺绣生产的原始场所,并且刺绣成品一般为家用,这是苗族传统且普遍的制作状态。过渡时期下,马安部分苗族女性会将苗绣当作一门谋生方式,专业化程度提高,成为独立的个体刺绣。这种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独立性强,当中不存在雇佣关系,马安苗族女性一般按照自己的时间分配,何时绣完何时拿到集市上进行售卖。

如今,马安苗绣从个体刺绣转为合作社模式。即以合作社(带头人)带动,通过合作社对接市场订单,再统一分派到作坊(微型作坊)或者散户(个体刺绣)进行加工,统一集中供货给市场,形成“合作社+作坊+散户”的产业模式。其中散户成为该模式的亮点,合作社把布料和样品无偿提供给本村绣娘,按时交付绣片,按照计件付给酬劳,该模式解决了农村贫困户妇女在家增收就业的问题;微型作坊一般都是以刺绣机器为主,并与上述“散户”达成“上下游”的合作关系。马安苗绣市场模式转变的过程体现的是苗族文化与市场进行衔接的过程,因其所属的社会结构不同,马安苗绣在生产结构过程中出异质性,继而在市场模式上发生转变。

3 当地苗族文化活动建构策略分析

3.1 当前模式发展问题分析

分析马安苗绣产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马安苗绣随着内外文化交流,原本的苗绣产品在马安苗民日常生活中的占比逐渐削弱,很多苗族文化产品被更实用、更便宜的“现代化”工业产品代替。如马安村日常仍穿着苗族服装的只剩一些中老年人,其余的人只会在节庆中穿着。再者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尽管随着刺绣机器的引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许多苗民可以兼顾其他的事情。但马安苗绣产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活动过程,面对现代市场发展下,马安苗绣产业并不完善。

3.2 苗族文化活动建构策略分析

3.2.1 以“文”唤醒民族文化自觉

“文”是指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传承遵循着特定的形式。马安构建了苗绣文化市场化发展模式,苗绣文化产业曾在马安短暂的蓬勃发展过,当时确立了苗绣文化在当地经济的地位,唤起一部分苗民对文化的认可。因此,将马安苗族文化向外渗透、消除文化的隔阂有利于树立马安苗民的文化自觉。马安苗绣要获得更好的传承,有必要唤醒大众对苗绣文化的记忆。

首先,革新传统的传承方式。当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大多数为本地苗族女性,传承方式沿袭家庭式或是工坊式。大部分的从业者都是处于自由分散的状态,在自己家中进行学习制作,导致现如今市面上所出现的苗绣产品大多数缺乏创意,不能融入大众审美。并且现如今传承人老龄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苗绣手工艺对于年纪的也会有限制,其中视力的下降会直接导致一幅苗绣作品的完成度。因此,需要通过与政府部门建立苗绣工艺传承与创新平台以及与学校搭建产学研教育平台,来吸收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建立现代化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机制;其次,打造地域的特色发展。“离土不离乡”苗族地区是苗绣发源和生存的根本所在,是文化创意持续发力的不竭源泉。因此,保护原始村落既有利于保护传统苗绣的传承地生态,又有利于构造以苗绣为主,带动相关产业的特色村落风貌。

3.2.2 以“技”重塑文化消费系统

“技”指的是传统技术,作为传统手工艺并不是理想化的存在,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它是苗族先民为生活而生产的产物。苗绣这门技艺与苗民的生计息息相关,不仅是苗民的文化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消费构成的重要部分。马安苗绣消费系统曾是几个苗寨组合的小圈子,经过市场化发展之后,将从原始对物品实用功能为主的消费转移到城市对民族文化审美价值的消费,从而形成新的苗绣系统。这种转变对于苗绣来说是一次社会关系的转变。转变过程中导致苗绣的制作不再是自发的,并且机器的引入使得苗绣的“温度”逐渐减弱。

3.2.3 以“艺”扩展设计文本

“艺”指的是传统手工艺的审美观苗族妇女在苗绣制作工艺上有着超凡的领悟力和杰出的创造力,这与她们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观念紧密相关。由于“传统手工艺品消费语境的变迁,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由农村对物品实用功能的消费转移到城市对艺术品文化审美价值的消费。”[5]因此,通过现代设计和产品的开发、创新,将原本的设计文本得到扩展使得苗绣融入现代生活。需遵循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前提、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原则下,创新从内涵纬度出发、突破表象抓住核心。其一对苗绣的设计文本进行现代化拓展。传统苗绣的文化符号一般具有过于具象、复杂、具体等原纹样特征。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如简化符号、形态变形等方法,对这些符号进行图案再设计。其二对原始的苗绣文本即苗绣服饰设计。重新设计和组合最能代表苗族文化的原始刺绣图案,保留原有的特征,并使用新的工艺材料、面料和染色技术,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4 结语

通过分析“马安苗族”发现它由“生苗”变为“熟苗”一个典型案例,传统苗族文化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苗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个文化的变迁易导致当地技术的变迁,步入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艺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但为了延续手工艺的内在价值,少数民族文化行动者不断地做出影响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决定,“马安苗绣”市场的探索便是当地为提高苗族文化的创新性和调试能力所做出的实践。

猜你喜欢
苗绣刺绣苗族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苗绣
清新唯美的刺绣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苗族民歌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