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主题展览的构建和展览主题的表达方式
——以合肥市科技馆新馆为例

2023-10-16 03:11罗季峰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馆策展科技馆

罗季峰

2017年,笔者曾撰文《主题展览对展览设计模式带来的挑战与对策》[1],就科技馆主题展览的设计方法、科技馆推进展陈建设工作的阶段与策略,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观点。时隔6年再读此文,感到当时的认识和思考还不够深入,更缺少具体实践操作。合肥市科技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自2017年10月获得立项批复,开始启动新馆建设,至2023年8月向公众开放试运行,从工程建设到展陈建设历时近6年。笔者作为新馆展陈项目的主持人,领导、参与了展览和展品策划、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并对2017年论文中提出的创新思路进行了全面的再思考与实践。其中一些策略和做法,已被国内多家科技馆陆续借鉴使用。本文将结合新馆展陈建设的理念、做法与得失,分析科技馆主题展览的构建步骤和展览主题的显性化表达方式。

一、 坚持主题展开、纲举目张的设计方法

基于前期的思考,工作团队于2018年对新馆展陈理念和定位进行前置研究时,将“主题引领”确定为展陈内容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确定了新馆建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当时,科技馆界虽有很多探索和讨论,但对什么是主题展览、如何设计主题展览并无定论。有的科技馆展览采用展品堆砌的思路建成,“只见展品,不见主题”;有的科技馆展览虽有主题,但主题仅仅停留在策展文本上,在展厅现场毫无体现;有的科技馆展览虽表现了主题,但观众在展厅现场很难感受到主题的存在。

科技馆的展览看不出主题,问题往往出在最初的策展环节。很多科技馆负责人和策展人误以为展览的标题就是主题,认为赋予展厅一个响亮顺口的名字,自然就代表主题了。但是,标题其实只是展览选题范围的概括提炼,无法替代主题的作用。因为没有提炼真正的主题,“只见展品,不见主题”式的展览往往会在策展文本中设置一个空泛的展示教育目标(甚至有些根本没有明确的展示教育目标),既没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层面的科学理念,也没有学科核心概念,结果建成后的展览只是一堆知识点的堆积。

“只见展品,不见主题”式展览的后果,就是削弱了展览的展示教育效果,观众参观后只是记住了几个碎片化的科学现象和知识点,既未能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建构”,也不可能上升到学科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层面。这显然不符合当代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的要求。

笔者认为,科技馆展览的策展人应当具有“最希望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后能记住或认同一个科学理念(概念)”的强烈愿望和意识。如果连策展人自己都没有深入思考过展览到底需要传达什么科学理念或科学概念,又怎么可能有千方百计地向观众清晰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观众又怎么会感悟到主题的存在?

策展人应当在选题范围确定后,深入开展文献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希望表达的科学理念或科学概念,并通过最合适的分主题架构和展品的选择、设计,去阐释、解读这个科学理念或科学概念。主题展览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纲举目张的过程,“纲举”方能“目张”。主题,就是一个展览最重要的“纲”。展览的主题,以及由主题延伸开去的分主题,相当于展览这棵树的树根和树干,而展品则是这棵树上长出的枝叶和果实。

以新馆“自然”展厅为例(见封三)。展览标题是“自然”,策展人在查阅大量文献后,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每个生命都是奇迹”的理念,并决定将它作为展览的主题。地球只是偏居银河系一隅的一颗毫不起眼的行星,能演化出如此丰富复杂的生命形态,是个奇迹;地球上的各种生命,为了生存而进化出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本领,更是奇迹;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长久地留存这个奇迹。因此,在进一步设立分主题架构时,策展人将展览解构为序厅“失落的世界”和“缤纷自然”“适应奇技”“和谐共生”3个二级分主题展区。

序厅“失落的世界”,展示了30多种由于人类非理性行为而灭绝的动物模型阵列,揭示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引导观众树立起敬畏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缤纷自然”,从地球适合生命诞生的条件切入,介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引导观众了解自然的构成,理解自然发展的规律,建立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该展区又分为“宇宙奇迹——生命宜居的地球”和“生命演化”2个三级分主题区。

“适应奇技”,作为“自然”展厅的最主要部分,展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重点探索生命适应环境的强大能力与智慧,展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传达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分为“各显神通”“生命舞台”2个三级分主题区,其中“各显神通”区分设了“超级感官”“居住方式”“领地家域”“速度竞技”“伪装求存”“攻防求生”“生存的跋涉”“动物的语言”“生生不息”等9个展项群。

“和谐共生”,展现安徽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反思人类文明对生态的破坏,探讨人类文明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分为“诗意家园”与“和谐之道”2个三级分主题区。

由上述“自然”展厅的主题、二级分主题、三级分主题、展项群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个展览是有明确主题的展览,二、三级分主题是从主题延伸出来的,并且是从不同角度对主题的诠释与强化,而展品则是根据主题以及分主题来进行选择和设计的。用这种范式设计出的展览,才是真正的主题展览。

在“主题引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新馆所有常设展厅均按照纲举目张的方式开展设计工作。在每个展厅各自的主题统领下,或串联,或并联,铺开二、三级分主题的展览叙事结构。当分主题结构清晰之后,所有展品的规划、组织、设计、取舍都围绕着主题和分主题结构展开,所有展品都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和分主题而服务。这就是主题展开式的展览设计逻辑。

在“自然”展厅的四个分主题展区中,“缤纷自然”“适应奇技”是从不同角度展示生命世界的美丽、奇妙与来之不易;而“失落的世界”则与上述两个展区形成强烈反差,使观众意识到这种“美丽、奇妙、来之不易”的奇迹有可能毁于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产生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由此,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和谐共生”,并使“诗意家园”与“和谐之道”成为观众的追求目标与自觉行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主题引领,纲举目张”的叙事结构及其展示内容的逻辑关系。

二、 使用语句式主题而非词组式主题

笔者认为,“主题展览就是有明确主题思想的展览……展览的主题,是体现展览中心思想的一句话”[1]。展览的主题,应该是策展人最希望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后能记住或认同的一个理念或概念,主题的优选形式,应该是一句有意义的话,而不是一两个词组,并且应该在展览的标题之外单独存在。目前科技馆界虽然已普遍认识到展览主题的重要性,但对于到底什么是主题,认识仍有模糊。很多展览会提炼出词组式的主题,或者以为词组式的展厅标题就是主题。这种做法,是由于把展览主题矮化为“展览的内容范围”或“展览选题”的习惯认识,是不清楚展览标题、主题区别与意义的表现。

我国科技馆界曾就何为展览主题作过许多分析和论述。赵洋等认为“科普展览的主题应是某种思想、观念或概念的凝练”“展览内容的概括、范围并非展览的主题”“作为科技馆展览的设计者,应追求能够感染观众、使观众领悟到某种思想的展示教育效果。不论是以学科名称直接命名的展览,还是起了其他标题的展览,设计者都应首先明确最想传递给观众的核心思想、观念或概念是什么,然后通过精心设计使观众感知并领悟”[2]。齐欣等认为“展览主题既是展览设计者通过展览最想让观众理解的核心科学思想、观念,也是统领展览全部内容与展品的灵魂”[3]。

著名电视编导陈虻曾有论述:“你在拿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必须认识到选题和对选题的把握是两回事,必须明白选择了选题不等于选择了主题……一个选题的主题可以有好多呢,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这就叫智慧,代表一个片子的智慧含量”[4]。

如果把展览当作一篇文章来看,好的文章是有中心思想的,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的语文课文大都有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大都是一句话,而不是一两个词组的组合。很多工商业品牌的广告策略中,会有一句slogan(口号、广告语),向消费者传递公司的产品理念,强调公司和它的产品最为突出的特点。例如,著名珠宝品牌戴比尔斯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多数品牌的slogan形态是一句话,而不是一两个词组的组合。

① 引自2018年10月,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培训班”参考资料WorkingPrototypes——ExhibitDesignattheExploratorium,由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提供、中国科技馆组织翻译。

上述观点和实例说明,展览的主题应该是承载着理念或概念的语句,而不是展览选题或标题所使用的词组或短语。新馆各常设展厅都在展厅标题之外确定了一句话的语句式主题(见表1)。

表1 合肥市科技馆新馆部分展厅的标题与主题

以其中的“自然”展厅为例,初设单位提交的主题是“生命的奇迹”,这是一个中性的偏正词组;经工作团队讨论修改后,确定为“每个生命都是奇迹”,变成了有理念意义且有力量感的一句话。

按照这一理念再试想一下,若科技馆中要设计一个表达科技创新题材的展览,初拟主题可能是“创新与未来”。但“创新与未来”是一个中性的并列短语,其实只适合作为展览的标题,并不适合作为主题。如果在这个并列短语的基础上延伸为“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这句话的力量感更强,更适合作为展览的主题。

科技馆开展科学传播工作包括4个层级,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四者是逐渐递进的。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5],其中强调了对科学精神的传播。语句式主题与词组式主题相比,更有利于观众在观展后形成较为清晰的科学观念,也更有利于科技馆实现较高层级的科学传播目标。

三、 做好展览主题的显性化表达

科技馆展厅的展览主题需要在展厅中得到显性化的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策展文本上。否则,观众很难通过具体展品感知到主题,主题展览的意义就无法体现。但是,和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展厅中常见的串联式、展线式布展方式不同,科技馆展厅主要以并联、放射式布展方式为主,观众参观流线的随意性大。科技馆展陈的这种特点,对于主题表达存在天然的不利;此外,以互动、体验为主的展品,又极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导致观众“一叶障目”“乐不思蜀”,只关注到展品而忽略掉主题。

因为这些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科技馆界始终存在着“主题无用论”的声音。不少人始终存在这样的困惑:“科技馆往往没有一个固定的先后的参观路线,观众来了以后就被那些热闹的展品所吸引了,都去玩展品了,谁管你主题是什么?我们按主题来设计到底有什么用?”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Exploratorium)的创始人弗兰克·奥本海默(Frank Oppenheimer)曾说过:“一座博物馆可能像一部音乐作品,一首交响乐,即使听众可能不了解作品的结构,他们也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作曲家受到过保持作品连贯性的训练。最好的情况下,博物馆要求其创作者受到类似的纪律的指导。”①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绝不会是东拉一个音符、西拉一个音符,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创作是有规律的,作曲家一定知道什么时候是主旋律,什么时候是副歌。音乐是有规律的,看似是一堆音符堆叠在一起,其实是遵循着基本的创作规律。听众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和完全了解这种结构,但是能感知到这个结构的存在。

在科技馆里,观众确实可能出现被一两件展品所吸引而忘记主题的情况。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恰恰是策展人需要反思的地方。是这个展览压根就没有真正的主题,还是主题在展厅现场没有得到充分的、显性的表达?

为了解决科技馆展陈方式不利于表现主题的问题,工作团队在新馆建设中采取了几种方法,争取让每个展厅的主题得到更好的显性化表达。

其一,同步展示展厅的标题和主题。在每个展厅的入口,标题和主题是同步出现的,如同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主标题和副标题。同时,在公共导览标识系统中,除了阿拉伯数字的展厅编号,该展厅的标题和主题也同步出现(见图1)。

图1 新馆“自然”展厅入口

其二,设置地标导线。在展厅地面,采用分色地胶铺设的方式,将建议的参观动线和分主题区域印在地面,对观众的参观顺序进行引导(见图2)。

图2 新馆“自然”展厅(左)与“数学”展厅(右)地面导览设计效果图

其三,将每个展厅内的展品按顺序编号。所有展品均在说明牌上标明其所属分主题区以及各自的展品序号,便于观众识别观展顺序(见图3)。

其四,在所有展品说明牌上的展品信息二维码位置,重复出现展厅的标题和主题。假定某展厅有100件展品,观众读到展厅标题和主题的机会就会有100次。用重复性刺激的策略帮助观众形成记忆,强化对主题的认知(见图4)。

其五,在导览折页的设计上突出展厅的主题。展厅的主题出现在导览折页上,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策展思想和主题(见图5)。根据新馆试运行的数据统计,导览折页手册的领取量约为观众总数的三分之一。考虑到大部分观众是以家庭或亲友结伴的方式前来参观,导览折页手册的信息传播面实际上已覆盖大部分观众。

新馆试运行以来,工作团队通过舆情监测发现,很多观众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帖介绍新馆,其中大部分的介绍性图文,都准确复述出了展厅的主题。

四、 “主题引领”策展方式的实际效果

(一)展示内容更丰富

新馆11个常设展厅,展品945件,加上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展品展项,全馆展品总数过千,这就是主题展开式设计、创新思路打开后的结果。而且,团队在设计展厅布局时,将展品实物占地率严格控制在30%以下,使展厅内容更丰富、信息密度更高,且不显得拥挤。试运行阶段随机采集的1028份公众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80.54%的观众认为“展品已很丰富,而且摆放并不拥挤,刚刚好”,11.38%的观众认为“展品偏多,摆得密密麻麻的,显得有些挤了”,6.52%的观众认为“展品偏少,展厅里面还有一些空地,可以再多增加些展品”。

(二)有效促进展品创新

主题创新,是展品创新最直接的催化剂。工作团队在“主题引领”的原则下进行主题展开式的展览设计,总会遇到没有现成展品可用的情况,这几乎成为了新馆建设几年来设计过程中的常态。在主题展览的设计中,会重新考察许多已有的经典展品,有些可以拿来用,有些并不适用,工作团队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创意,设计新的展品。据统计,新馆展品创新率约为5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始创新。

(三)破解“千馆一面”

“主题引领”的策展方式是突破科技馆界“千馆一面”状态的有效途径。由于展览策划采用了小切口、大外延的主题展开思路,展览和展品均有新意,新馆的展示内容与其他场馆相比重复率低,可以有效解决同城科普场馆间的错位发展问题。

(四)提升观众体验

自2023年8月2日首轮压力测试试运行以来,新馆始终处在一票难求的状态,舆情监测发现公众的普遍网评意见是“约不上,根本约不上”。监测数据显示,暑假期间,每天的3500张票都在10~30秒内被抢空,平均每天有约4万人进入微信预约小程序,高峰期1分钟内有近1.1万名用户同时预约,日均页面点击量达264.5万次。即便在中小学开学的9月1日,也依然有2.86万名用户登录抢票。而来新馆参观过的观众留下的网评意见大多是“逛不完,根本逛不完”。公众问卷调查显示:观众的平均参观时长为5.5小时,普遍反映内容丰富有趣,需要“二刷”“三刷”。

五、 存在不足和优化提升方向

我国科技馆展品的研制加工,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由以制造科普设备为主的专业公司中标承担,需要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大量设计与制作任务。再看美国探索馆,在展品研发中坚持“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拥有一支设计水平很高的展品研发团队,约90%的展品由本馆人员自主研发,其余则从艺术家、 科研兴趣爱好者的优秀作品中引进[6]。这两种展品研发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需要多环节、多层级、多人协作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出现信息传递的丢失、衰减和错误问题,在创新型的主题展览策划、创新型的展品设计研发中,这种情况尤甚。工作团队发现,很多展品到新馆展厅现场完成组装和初步调试后,没有达到创意设计和初步设计所希望的状态。有的存在科学信息表达错误、表达不全的问题,有的存在演示效果不明显、不准确、不达标的问题,有的存在人机功效不科学、反馈不明确的问题。对问题展品的持续追踪优化提升,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策展人对项目实施各环节的把控、纠错,是决定项目最终质量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新馆策展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关于策展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