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影响

2023-10-17 01:54毛瑜芳李康华朱彬龙江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髋部个体化肌力

毛瑜芳,李康华,朱彬,龙江

(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湖南 株洲 412000 1 运动医学科; 2 康复医学科; 3 骨科)

髋部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髋部骨折多采取内固定手段进行手术治疗,然而骨折术后长期制动对于受累部位的关节活动范围以及肌力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髋部骨折通常会导致病人骨折后第1年的病死率高达5%~20%[1],且22%~75%的病人在患病后6~12个月不能恢复其之前的活动或功能状态[2]。术后康复性训练能有效促进病人关节活动能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常规康复训练手段对髋部骨折术后恢复缺乏特异性,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机体的功能。因此,康复治疗需要个性化阶段性训练。目前,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对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的研究仅局限在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3],而对病人术后的肌力、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分析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康复训练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本研究按照前瞻性研究的要求进行随机、对照、单盲平行组试验,采用n=Z2×σ2/d2计算样本量。以2018年2月—2021年1月在株洲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诊断标准,且符合影像学诊断标准[4];③发病至入院时间均为24 h内。排除标准:①重度心力衰竭;②合并恶性肿瘤;③认知功能障碍;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合并精神类疾病;⑥合并多处骨折。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个体化阶段性训练方案。两组一般资料相关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1.671,t=0.126、0.208,P>0.05)。见表1。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0.088~0.580,P>0.05)。见表2。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2021-1-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常规康复训练 按照文献的方法[5]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训练、膝关节和髋关节功能训练。

1.2.2个体化康复训练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后续增加个体化训练方案(肌力训练和机体功能恢复训练)[6]:即第1阶段(术后1~3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2阶段(术后4~6周)进行肌力训练,第3阶段(术后7~10周)进行机体功能恢复训练。

常规康复训练和个体化康复训练疗程均为6个月,其中常规康复训练1~3周为1个周期,分别进行早期ROM训练、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功能训练。随后重复进行此周期内的训练项目,训练时间为6个月。个体化康复训练在1~3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随后的第4~6周进行肌力训练,此为第2个周期;第7~10周进行机体功能恢复训练,此为第3个周期。随后重复进行该3个周期的训练项目,训练时间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骨折治疗后功能恢复效果 两组分别在完成6个月训练治疗后对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和个体化康复训练,评价其术后疗效。骨折治疗后功能恢复效果按照文献的标准[4]评定,分为痊愈、显效和无效,以痊愈与显效之和为有效。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于术前、术后干预12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自评量表(ADL)评估病人术后恢复效果[6]。ADL评分:100分为病人生活能够自理,60~99分为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为生活需要协助,20~39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协助,小于20分为生活完全依赖协助。

1.3.3肌力变化 将牵引床牵引方式设置为静态持续牵引,调整模式为等速测试系统。首次牵引负荷设置为体质量的25%~30%,每次增加2.0 kg,直到病人体质量的50%。观察两组病人腰背伸状态峰力矩(PT)和平均功率(AP),以评估静态等长肌力。

1.3.4骨代谢指标 取两组病人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病人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护骨素(OPG)、分泌蛋白dickkopf-1(DKK1)、骨钙素(BGP)等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骨折治疗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功能恢复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恢复效果比较(n=60,例(χ/%))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及其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4.890、5.138,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2.3 两组病人肌力变化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前的PT和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T和AP以及其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40~16.626,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肌力变化比较

2.4 两组病人骨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前的ALP、OPG、DKK-1、BG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P和BGP均明显下降,OPG和DKK-1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病人ALP和BGP明显低于对照组,而OPG和DKK-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5~230.013,P<0.05)。见表6。

表6 两组病人骨代谢相关指标比较

3 讨 论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老年髋部骨折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髋部骨折通常采取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且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术后常出现伤口愈合时间和卧床休养时间延长、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问题[7],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对于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运动能力的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一项系统综述表明,在老年人髋部骨折康复的最佳实践方面证据仍有不足,病人群体具有异质性,康复治疗需要个性化阶段性训练[8]。已有研究显示,针对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采取个性化的训练指导,康复效果显著[9]。但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对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变化、骨代谢指标等具体评估指标影响尚不明确。

本文比较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合理科学的个体化康复训练能促进病人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与既往研究相一致[10]。老年群体具有特异性,常规康复训练存在局限性,而个体化康复训练可针对病人不同阶段需求进行多模块设定,循序渐进对其ROM、肌力、步行能力展开康复训练,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及时调整牵引力量及训练强度,进而提高康复训练效果[11]。研究表明,阶段性康复训练对于髋部骨折病人的康复效果显著[12]。渐进式力量训练对髋部骨折病人的平衡和力量、步态距离和功能表现有显著影响[13]。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肌力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个体化康复训练能针对性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对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而及时有效对病人关节、肌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个体化训练,有利于老年病人机体功能的恢复[14]。

ALP、OPG和BGP等作为骨质代谢重要生化指标[15-16],可反映骨折修复的情况。DKK1作为Wnt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通过参与调控骨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参与骨代谢过程[17],对评估机体骨生成情况有重要意义,与骨折愈合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改善,说明采用个体化康复训练能促进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应激反应,对调节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骨代谢具有积极的作用。早期对罹患部位展开个体化康复训练,可改善局部损伤部位血液循环能力,进一步降低破骨细胞代谢,降低肌肉萎缩及组织粘连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病人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病人的骨代谢标志物明显改善,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髋部个体化肌力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