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第二个结合”

2023-10-26 00:41宋友文
高校辅导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化自信

宋友文

摘 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并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理论创新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第二个结合”,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当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

关键词: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3)04-001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贯彻‘两个结合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两个结合”重要命题,这一重要命题是我们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入精辟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和党的理论创新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最新讲话,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远持久的历史意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并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对理论创新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问题的文化自信的提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表征着一种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自立自信,它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身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信心。具体到中华民族来说,中华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没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性,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弘扬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为重要。

讲到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在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与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中列举了161种定义。大致说来,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即人化(文明)。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怎么理解廣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呢?我们需要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结合起来考察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文明成果中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淀而凝结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次的精神存在。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将发挥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个人乃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它塑造着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文化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从深层上影响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发展变迁和转型时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就更凸显出来。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自信,是一种文化浴火重生的表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不管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近代以来,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遭遇惊人的变故,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大势,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自卑情绪相互交织,从一开始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最终到诸事不如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受到极大挫败。

在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却又屡遭挫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5]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评价,深刻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与新生。“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何谓“学会”呢?“学会”就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唤醒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前景。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大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迈开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

二、把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文化自信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着紧密的关系。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首要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甚至可以说连续性是深层次的最为根本的特性,其他四个特性都可以从连续性中找到根源。我们不妨从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出发进行分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绵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样:“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问题:“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8]如何理解“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呢?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所谓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同,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仰。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内核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9]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而且还体现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赓续发展之中。可以说,三种文化一脉相承,这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是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另一方面也要包容多样,包容不同的方面,不要随便排斥哪一方面。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作用。”[1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先人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历来受到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并得以传承弘扬。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品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所讲:“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11]

因此,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就能够深刻理解“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文明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可以說,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得以充分彰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就是延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和基因密码。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国的具体实际内在地包含着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文化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要弄清中国向何处去还要研究明白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3]要明白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必须要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代表时精辟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14]这种历史感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感。“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了更加宽广深远的历史基础和更为凝重深沉的文化根基。

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境遇下,中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感体现了一种大历史观的视野。这种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看清历史发展大势。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第二个结合”,就是从大历史观的高度看待“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契合之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分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性因素,真正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中国人民在人类文明悠久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从理想性的层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逾百年,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也成为现当代中國文化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同,不能不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一种潜在的契合关系。其中最被提及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契合。当然,这只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为何被中国人接受认同的一种文化心理原因。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可以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修养论就是典型的生动案例。我们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集中体现为以“修身”为典型特征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革命战争年代就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品格,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这恰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分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性因素,真正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实质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16]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汲取有益思想文化资源来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党的理论。可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科学思想内涵,并使其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些宝贵经验,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定自信。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增强理论自觉、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化研究这些理论和实践课题中蕴含的历史发展内在规律,在深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7]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9.

[9][13][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171,39-40.

[10]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J].理论月刊,1986,(7): 34-39.

[11]习近平.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6.

[12][14]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012).

[1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01).

(责任编辑:黄立清)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化自信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