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的增强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的影响

2023-11-02 05:32霍笑敏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篮球方向运动员

霍笑敏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篮球比赛中,对阵双方在身体频繁接触的前提下同场对抗,想要实现“进攻时摆脱防守人、防守时盯紧进攻者”的攻防效果,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快速灵活的脚步移动能力,尤其是多方向移动能力。多方向移动能力是指运动员对各种复杂情况作出迅速反应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移动方向改变和身体发生位移的能力。它是高校篮球运动员应重点发展的专项素质,也是球队构建攻防体系时运动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身体能力之一。增强式训练是在最短时间内输出最大力量的训练手段,被视为提升力量、爆发力、速度和敏捷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对篮球运动员提高多方向移动能力和预防损伤都能起到促进作用。为保证训练的持续性,保障和提高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多方向移动能力,本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以实验的方式验证增强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线上线下的增强式训练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混合式教学”“增强式训练”“多方向移动能力”等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德尔菲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向体能和篮球2个学科共12位专家发放2轮问卷,以确定测试指标、调整训练方案、区分高校篮球运动员线上线下不同形式适宜开展的训练内容板块。为较好地反映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经过专家筛选,确定测试指标为伊利诺伊跑、Nebraska灵敏测试和限制区多方向移动。

1.2.3 实验法 (1)实验对象及分组。实验对象为高校篮球运动员26名,均为男性,实验前将实验对象在单盲的前提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伊利诺伊跑、Nebraska灵敏测试、限制区多方向移动等基本指标的t检验,2组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表1)。数据表明,实验前2组的多方向移动能力差异性不显著,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多方向移动能力方面具有同质性,说明分组合理,可以进行实验。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测试数据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测试数据

测试指标实验组/s对照组/sP伊利诺伊跑16.8±0.616.77±0.870.059 Nebraska灵敏测试12.32±0.7812.32±0.790.051限制区多方向移动 7.0±0.68 7.0±0.860.053

(2)实验干扰因素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练习均由笔者组织,频次相同。实验前后进行的测试均采用相同的测试指标,且测试的地点、工具、人员等相关条件均保持统一。

(3)实验时间与流程划分。实验时间共12周,实验流程划分为4个主要环节:①通过德尔菲法确定测试指标;②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练习方案,同时开展实验前测;③按照练习方案开展训练;④实验结束再次进行测试。

(4)混合式视角下实验组训练方案。实验过程中遵循“线上重复练习提高、线下实践掌握要点”的原则,依据增强式训练系统化、进阶式开展的要求,确定实验组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为:第一阶段,双脚蹲跳至稳定、横截面双脚蹲跳至稳定、箱式侧向双脚跳;第二阶段:跳栏架至蹲跳、双脚跳栏架、单脚跳跳上跳箱。其中,为保证2组线下的练习用时相近,加之部分练习项目由于方法简单无器械,指导步骤相对简单,采用线上练习的形式。(表2)

表2 实验组训练阶段及训练方案

实验组在12周的实验期内每周进行3次训练,各项内容每次训练5组,每组10次,组间间隔为2 min,线上训练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为提高实验组对练习动作的掌握水平,设置线上答疑等环节巩固参与实验的运动员的动作模式,充分保障其练习效果并防止相关损伤的出现,实验组线上和线下训练的时间比为1∶2。

(5)对照组训练方案。汇总专家问卷的反馈情况并进行总结,实验中对照组以75%~80%的负重完成训练内容,其采用的方法有杠铃深蹲、杠铃坐姿深蹲、六角硬拉、负重分腿蹲。以上训练方法是高校篮球运动员没有参与实验时习惯采用的训练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除训练内容不同外,训练频次等安排均保持一致,因涉及器械使用,故对照组以线下训练为主。对对照组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测试指标数据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1.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 2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前后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P>0.05,说明差异不显著;如果P<0.05,则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分析

实验完成后,对比实验组实验前后3项指标测试的成绩,发现伊利诺伊跑的测试成绩提高到16.0±0.48s,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P值为0.046;Nebraska灵敏测试成绩提高到11.4±0.67s,P值为0.039;限制区多方向移动成绩提高到6.2±0.41s,P值为0.041(表3)。这说明实验组实验前后多方向移动能力提高较为显著。究其原因,增强式训练提高了力量传递效率,在稳定、力量、爆发力和平衡等方面提高了受试高校篮球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身体能力,而上述能力正是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有效完成多方向移动所不可或缺的。

表3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

表3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

测试指标实验前/s实验后/sP伊利诺伊跑16.8±0.6216.0±0.480.046 Nebraska灵敏测试12.32±0.7811.4±0.670.039限制区多方向移动 7.0±0.68 6.2±0.410.041

2.2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分析

实验后对照组的测试成绩是:伊利诺伊跑,16.7±0.81s;Nebraska灵敏测试,12.3±0.73s;限制区多方向移动,6.9±0.81s。用SPSS 22.0软件对对照组实验前后多方向移动能力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伊利诺伊跑测试的P值为0.065,Nebraska灵敏测试的P值为0.058,限制区多方向移动的P值为0.061。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前后3项指标的测试成绩P值均大于0.05,说明对照组实验前后多方向移动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表4)

表4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

表4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

测试指标实验前/s实验后/sP伊利诺伊跑16.77±0.8716.7±0.810.065 Nebraska灵敏测试12.32±0.7912.3±0.730.058限制区多方向移动 7.0±0.86 6.9±0.810.061

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进行的是传统的负重训练,用来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这种大肌肉群的训练对肌肉间的协调发力与维持身体的稳定小肌肉群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而实验中反映多方向移动能力的3项测试指标都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所以涉及多方向移动能力的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不大。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数据分析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经过计算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3项测试数据P值均小于0.05,说明两组实验后多方向移动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相较于传统的负重练习形式,增强式训练手段能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篮球运动员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力量的传输效率,进而可以确保高校篮球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更加快速准确地完成快速过人、变速、变向等技术动作。(表5)

表5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数据

表5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测试数据

测试指标实验组/s对照组/sP伊利诺伊跑16.0±0.4816.7±0.810.034 Nebraska灵敏测试11.4±0.6712.3±0.73 0.041限制区多方向移动 6.2±0.41 6.9±0.810.03

2.4 实验总结

增强式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篮球运动员相应肌肉群募集势能的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练习的持续性和练习量,保障了实验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通过专门的练习提高了多方向移动过程中短时间肌肉募集势能的能力,在最短时间内身体动作的输出和专项基础能力得以发展,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位置和运动姿势的能力也得以提高,有利于适应篮球比赛中不断改变移动方向的需要。

此外,对照组采用的力量训练也有自身的优势。对照组的练习方式对提高其肌肉横截面积和收缩力量有较好的效果,在发展肌肉最大力量方面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验证,但对维持身体平衡的小肌肉群作用不明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差异性显著,且实验后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测试数据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不具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下开展增强式训练,相较于常见的负重训练,前者提高了多方向移动过程中短时间肌肉募集势能的能力,在最短时间内身体动作的输出和专项基础能力得以发展,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建议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下对高校篮球运动员开展增强式训练,组织者要循序渐进地增加高校篮球运动员线上练习的比例,要对高校篮球运动员的动作模式、训练量、训练难度等要素严格把关,并根据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自身体重、跳跃高度等制定训练量,不可一概而论。此外,高校篮球运动员在进行增强式训练前应先学习正确的动作模式,包括跳跃高度、落地缓冲等;完成高强度增强式动作前,高校篮球运动员应先进行充分的动态热身。

猜你喜欢
篮球方向运动员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