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健融合视角下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养结构研究

2023-11-02 05:32马源龙王津隆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教练员

马源龙,王津隆,马 婧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全民健身是我国倡导的旨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活动,残疾人同样属于国民范畴。2021年8月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啦啦操运动普及性强,适合各类人群参与,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特点。2018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的2018—2019年全国啦啦操联赛中,首次增设公开残疾人组。2019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共同举办了残疾人啦啦操教练员与裁判员的培训班。残健融合啦啦操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该啦啦操允许残疾人同健全人同台合作完成比赛动作,这种比赛形式体现了残健融合的理念。作为残健融合啦啦操队伍的教练员,在执教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为规范该项运动,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养,本文探讨了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的专业素养结构,以期为培养专业教练员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残健融合体育

残健融合体育,即与体育教育融合,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为所有人不论其个体差异,都应平等地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并最大限度地重视个体差异。残健融合追求个体差异和受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都融入社会。融合体育是残疾人体育的最终目标,实现残健融合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残疾人体育制度的完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张军献、虞重干(2007)认为残健融合体育是残疾人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并指出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是所有人的权利,不能因为个体差异而被剥夺。实现残健融合的途径体现在:(1)需要开展可以融合的项目;(2)需要使残疾人能在日常中与健全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3)需要增加残疾人竞赛、残疾人与健全人一同参与的竞赛。刘海群、司琦(2018)认为融合体育的实践旨在强调残疾人体育教育与非残疾人体育教育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应以残疾人为出发点,培养内心健全的人。积极发展融合体育视角下的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既体现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又推动了体育事业自身更全面地发展。刘洋等(2012)认为在适当的帮助支持下,残疾人可以被很好地融入一般体育教育,不会对健全同伴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残疾同伴的积极态度。

1.2 残健融合啦啦操

残健融合啦啦操,英文翻译“Para-Cheer”,“Para-”源于拉丁语,是一个前缀词,与其他名词缀合时,意思相当于“辅助(Supplementary to)”“有关(Related to)”等,如残奥会英文翻译“Paralympic Games”。

啦啦操运动目前在国内外十分受欢迎,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38次全会,会议通过投票授予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nternational Cheer Union,ICU)正式认可。残健融合啦啦操便是国际啦啦操联合会在2017年开设的一个专门向残疾人开放的啦啦操组别。国际啦啦操联合会的Divisions Rules &Regulations 2017—2020年中对残健融合啦啦操的定义是:啦啦操运动中的一个特殊项目,是包含残疾人啦啦操和特殊人啦啦操参与的项目,以满足有能力参加高水平啦啦操赛事但身体或智力有残疾的运动员需求。2019年3月,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国际董事会投票通过,啦啦操成为公认特殊奥林匹克运动项目。

残健融合啦啦操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残健融合啦啦操能够帮助残疾运动员增强自尊与自信,有助于他们缓解抑郁症。其次,残健融合啦啦操能够增强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感,在某些情况下还可增强力量、耐力和协调性,在运动之外实现更好地移动或活动;在运动员健康方面,进行残健融合啦啦操可以增加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呼吸能力,帮助血液流动,改善平衡,减少因绊倒和跌倒而造成的损伤。再次,残健融合啦啦操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残疾运动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最后,残健融合啦啦操还专门教授残疾运动员表演、沟通和领导技能,使残疾运动员从护理人员、支持人员和社会中获取所需的帮助。

残健融合啦啦操项目于2016年首次出现在国际赛场,在国内仍是新生事物,因此有关残健融合啦啦操的研究较少。虽然国内的残健融合啦啦操的队伍构建相对不成熟、体系不完整,但是此项目仍有诸多益处,我国应逐渐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从而带动整个啦啦操项目和体育事业不断前进。

1.3 专业素养

“素养”一词出自《汉书·李寻传》,《辞海》中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专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其专业领域中所要具备的要求和规范,广义上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如今又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

专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由克拉茨(Kratz)实施的优秀教师素质研究。张正之等(2002)认为将“教师专业素养”定义为“教师拥有和带入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良好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规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念早期被视作等同于“教师知识”“教师教学技能”“教师观念”“教师道德”等单一元素,而现阶段中国教育部师范司明确规定教师基本专业素养,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教育大词典》中从7方面阐述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素养、语言素养和能力以及身体健康。叶澜(1998)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含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教育智慧。

美国州际初任教师评价与支持联合会(INIASC)在5项“核心建议”中指出,优秀“教师专业素养”即“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负责,教师熟悉所教科目并知道如何传授,教师负责管理组织学生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思考并学习,教师是学习型团体的一员”。

2 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养结构体系

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养结构见表1。

表1 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养结构

2.1 专业素养结构一级指标分析

2.1.1 专业知识 要成为合格的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残健融合啦啦操的知识有透彻的了解与研究,这方面知识包括教学知识和运动训练知识、残疾人相关知识、以残疾人为主要受众面的啦啦操专业知识及各类工具学科知识,从而能够全方面地为残疾人啦啦操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受教育和受训的条件。

2.1.2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在培养优秀运动员上表现出的优秀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体现在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中做出管理并产生影响,教练员能和运动员进行良好沟通,有能力对运动员进行教学和训练,有具备向学习者传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等。

2.1.3 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指教练员对自身职业行为举止的倾向,关系到个人对职业的价值观。专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只有教练员热爱自身职业,对运动员抱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2.2 专业素养结构二级指标分析

2.2.1 残疾人相关知识 残疾人相关知识包括残疾人生理、心理、智力、生活及社会等方面。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在为有差异性群体进行教育时,应对残疾人群体有足够的了解。对有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智力障碍等个体进行教育时,教练员要足够了解残疾人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成功地完成残健融合啦啦操的训练。

2.2.2 啦啦操专业知识 残健融合啦啦操是啦啦操项目中的一个组别,这一组别允许全残疾人队伍和融合队伍(1%~99%的成员为残疾人)参加,并在原有的规则基础上进行部分修改。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要充分了解啦啦操知识,包括其项目的起源发展、项目特点、训练方法和竞赛规则等。

2.2.3 工具学科知识 工具学科知识包括充当工具的且能够提高训练效果的各类学科知识,如运动训练学、医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这些知识能在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指导时能够起到提高训练效果的作用,掌握这些知识能提高教练员的综合能力。例如,培养残疾运动员的自信心需要教练员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需要综合教练员们掌握运动康复的手段。虽然这些学科知识并不一定需要教授给运动员,但作为一名合格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是所必备的知识。

在国外已有残健融合啦啦操的组织中有不同的教练员,还需要了解运动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之类的知识。

2.2.4 交流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是指在事实、情感、意见和观点等方面采取有效且适当的方法与对方交流的本领。这一能力在任何职业,甚至任何社交中都很重要,沟通结果影响着组织的发展。作为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拥有思路清晰的交流能力是成功指导他人的必备条件,教练员需要依靠语言传授给运动员知识和运动技巧。同时,了解残疾运动员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沟通习惯,并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与残疾运动员沟通。对于一些特殊障碍的个体(智力、听力障碍等),教练员还需学会如何与他们正常沟通。

2.2.5 组织管理能力 啦啦操作为一个团体运动项目,凝聚力是啦啦操运动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练员必须拥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只有教练员管理好团队,残疾运动员才会在日后脱离管理后实现自我管理。

目前,我国残健融合啦啦操队伍与国外残健融合啦啦操队伍在组织形式上仍存差距。国外残健融合啦啦操队伍有专门的团队进行管理,由不同的教练员照顾运动员的训练及生活管理,而在国内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组织形式。我国不仅要提高教练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加强残健融合啦啦操队伍组织形式的系统性。

2.2.6 教学训练能力 教学训练能力是指教练员在规定的内容下对运动员进行教学与训练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中,因为教学训练能力能最先通过运动员的训练成果或比赛成绩体现出来,所以在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的专业能力中属于尤其重要的一种能力。

2.2.7 培训指导能力 培训指导能力是指教练员可以向其他教练员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对于想要成为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的人而言,需要有培训指导能力的培训员对其进行培训,一般是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的培训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2.2.8 效果评价能力 效果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评价可以使教练员对之后的训练进行改进,有利于教练员训练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了解,进而对运动员的培养进行适当的调整。

2.2.9 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教学训练方法的创新。单一的训练方法会导致训练枯燥乏味,效果一般,而创新的训练方法可以激发运动员的兴趣,尤其是残疾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创新的训练方式可以刺激运动员的大脑,使他们享受乐趣,并提高其自信心。

2.2.10 对职业的认同 对职业的认同是指一个人认为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吸引力且重要的看法,能够使人们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并随着职业的发展对职业的研究更加深入。只有对残健融合啦啦操这项工作得到足够的认同,才能脚踏实地、长久稳定地从事好这份职业。

2.2.11 对运动员的关心 对运动员的关心是对教练员的道德要求,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更应如此。与健全运动员相比,残疾运动员难以被改变的是他们的心理,教练员需要对他们足够关心才能让他们充满自信,强化自己的心理,只有教练员全心全意地关心运动员,运动员才能信任教练员并按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3 结语

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的专业素养是影响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和啦啦操运动项目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残健融合啦啦操的专门组织很少,应重视完善体系,组建优秀团队,在挑选培养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时应多加重视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残健融合啦啦操教练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残健融合啦啦操发展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教练员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