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法学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2023-11-06 01:22魏志宇藤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5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学价值观

魏志宇 藤瑞

1 白银开放大学 甘肃白银 730900 2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白银 7309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法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法学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规则、明确责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达到知识、能力、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体化提升。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中构建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是开放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

1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课程在开放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政育人作用,但是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德育等问题,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校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1 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理念存在局限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贯彻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法学专业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在生活中能自觉依法进行法律活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使法律理论知识传授与法价值引领相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完全体现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大多数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缺乏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1]。

1.2 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内容存在局限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权责意识、规则意识,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引导学生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和追求,外化为行为和准则,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价值观。目前开放大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以网上教学为主,思政教育忽略了情感认同的作业,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探究互动也不够重视,教学活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2]。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侧重于理性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人文思想情感的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操作等,这影响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的实际育人效果。

1.3 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实践路径存在局限

法学学科的专业性很强,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实际教学中要采取理论传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法学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法律理论知识应用于法律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主要依托平台线上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政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政育人;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普遍存在知行脱离的情况,导致“知”“行”脱离,不能融为一体。

2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构想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思想,从落实专业规则入手,抓细、抓实,形成课堂教学、网上教学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接班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是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构建“知信行”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思政教学的活力。所谓“知信行”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平台的线上教学为主体,网上教学支持服务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学校紧盯法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提炼了三种教学法。

2.1 引导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导学阶段、课中自学阶段、课后助学阶段,每一阶段课程教师对学生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其中自学是核心,导学是基础,助学是支撑,导学和助学保障自学的顺利开展。导学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包括课前导学、课中导学、课后导学。课前导学是在学生开始学习前,通过专业导学、课程导学、学法指导、平台培训等方式进行指导。课中导学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系统辅导、专题研讨、问题答疑、作业指导等方式进行指导。课后导学是在学生完成课程的系统学习后,通过期末辅导、作业评阅、学习评价、课程反馈等方式进行指导。自学(自主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围绕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的过程。助学是学校、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支持服务,包括咨询助学、学情助学、设施助学。咨询助学是开展专业、课程、学程及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学情助学是提供学习信息发布、学习情况反馈、学习结果评价督促和社会实践指导等信息服务。设施助学是保障网络平台、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和图书资源等教学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激励、支持和监控的作用,学生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拓展的效果。课后通过知识拓展及反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巩固重难点。

2.2 案例式教学方法

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知识点精讲总结,概括讨论的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升华到价值观等层面进行教学。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透过法律条文的解读去发掘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关怀和制度定位,促进学生法治精神、规则意识、权责意识的培养,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和追求,外化为行为和准则。通过法律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遵法、知法、守法的公民。

2.3 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交流和互动,实现教学相长。通过互动,真正使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起来,在真正的互动中,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注重线上和线下互动并重,其次要注重师生和生生互动并举,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主要以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中重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一网一平台的课程论坛就疑难点进行发帖,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形式主要是学生入学之后就建立了班级QQ 群,及时给学生发布各类教学信息;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特别是基于网络考试课程作业完成情况,提高学生作业上交率;定期召开学生班会,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学生教材征订、各类考试报名及成绩的登记和统计、毕业实践等工作。

3 “知信行”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在法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探索构建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国开学习网平台实现同步直播和异步直播的线上教学,通过面授教学实现线下教学,在法学课程中构建“知信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法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为起点,贯彻全过程育人的内核,搭建思想认知(知)、情感认同(信)、实践行动(行)三个载体。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目标为导向,追求“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3.1 搭建思想认知载体,融合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思政功能,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知识构建,作用在于获取新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以及先进英雄事迹等引入课堂,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线上答疑、线下面授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教师在讲透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法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法律思维方式,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法学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教师以本专业课程的重难点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立德树人,以法铸魂,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法治精神的弘扬、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真正融入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

3.2 搭建情感认同载体,融合课程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价值引领,作用在于铸魂。从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围绕重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和辩论,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教师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育人因素,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实教学中,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权责意识,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信念和追求,外化为行为和准则,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4]。

3.3 搭建实践行动载体,以实践为导向,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法律实践,作用在于践行。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课程思政改革如果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育人作用,那么教学改革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要实现全课程育人的目标,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寻找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利用实践活动开展教学,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网平台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平台、普法工作日等,与社区合作,在线上或者线下充当志愿者进行普法宣传,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利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组织学生进司法机关参加模拟审判,通过模拟审判提升实践能力,在模拟审判中,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案件当事人等,切身体验不同角色在案件当中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增强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5]。通过不断培养学生法治思维和实践锻炼,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价值观逐渐渗透法学课程,通过引导作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法学教学,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壁垒,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服务社会和敬畏法律内化为自己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