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透视与优化思考*

2023-11-06 01:22薛艺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5期
关键词:思政活动课堂

薛艺艺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思政部 西安 710018

0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为课程内容,以实践为课程形式,通过组织课堂与课堂外活动,促进学生学思践悟、内化外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了理论教学的教学空间,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随着各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审视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其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过近年来的探索,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际教学均取得一定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文献研究等方式,发现目前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重视程度、实践形态、制度安排等维度均呈现出一定特点。

1.1 高校重视程度增加且投入力度加大

随着教育部颁布一系列指导思政课教学的规范性文件,高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学生、学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都呈现增强态势。学校层面,相继制定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积极配合提供相应条件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层面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理论支撑、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展开研究,在实践层面结合本校、本地区资源探索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进入培养方案,被纳入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多样,学生日渐重视并积极参与。

1.2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态不断改进重塑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态构成要素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者(施教者、受教者、各类保障人员)、实践教学中承载思政课教学要素的活动形式和资源、联系实践教学构成要素的制度。

通过整体审视和分类观察可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者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施教者主体,承担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工作。

2)受教者(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愈加活跃,更青睐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3)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教学空间不断延伸,从传统课堂延伸至课堂之外,从现实生活延伸到网络平台,逐步形成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大实践场域。

4)实践教学资源在时空动态发展中不断改进、重塑、创设,形成环境型、人物型、虚拟型、劳动型等教学资源。

5)实践教学制度从初创简单到完善精细,从侧重导向的指导型制度逐步形成监督管理的规范性制度。

1.3 思政课实践教学样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

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依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创新出多形式、多类型的教学样态,从传统的课堂汇报类活动,发展到课堂外的体验类活动;从注重知识的习得,发展到注重思辨能力、践行能力的获得。如西安交通大学安排学生参观西迁纪念馆,开启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课;安排学生在校园观摩“法庭审判”,培养自身敬畏法律、维护法律的法治意识,注重挖掘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将实践活动制度化。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团委协同育人,注重校园外实践,精准定制实践主题,学生根据主题,组队开展实践。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流动课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政课堂设在爱国教育基地、扶贫一线、工厂社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出“主题返乡调研”式主题教学模式。西安科技大学初步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校内实践基地为依托、校外实践平台为延伸”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各高校遵从实践教学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创新发展出多样态教学模式。有基于不同教学空间重点打造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基于教学方法创造的项目化、菜单化教学模式,有侧重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抑或践行能力的问题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者的参与驱动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者涉及施教者、受教者、各类保障人员。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在实践安排、实践活动、实践考核方面所花费的时间、物力较多,思政课教师更倾向组织课堂内的实践活动,如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主题演讲、情景模拟等,组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内驱力较低。辅导员、其他保障人员等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强弱取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程度,实践教学各环节边界清晰、标准规范、考核明确、奖惩分明,有利于调动保障人员的主动性,增强保障人员开展工作的内驱力。受教者(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活动参与态度积极与否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调查显示,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源于课程的相关考核,功利性动机占绝大多数,同时,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是被动性行为,在被动完成课程考核后,学生在思政实践行为上的表现缺乏持续性,未能将在实践活动中的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继续延伸到后续学习生活中去。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载体和实践资源的价值功能实现有待强化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大场域进行,各个场域因物理空间、人数、资源条件等限制,能开展的活动形式均不同。课堂场域中,主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是主要形式,但课堂因课时、人数限制,多以分组组队或少数学生代表展开,难以实现全员全过程覆盖;校园场域,相较于课堂,空间上有很大延展,校园调研、校园文化竞赛类活动是主要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多是校内多部门协同推进开展,在实际活动中,存在脱离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考核等问题;社会场域,较之课堂与校园,物理空间增大、资源丰富,但因为分散性、安全性、学生人数多等因素,近年来多数学校依旧采用社会调查、考察参观、志愿服务等形式,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实践体验感差等问题;网络空间作为虚拟空间,信息容量大,平台交互性强,个别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微视频制作、微短片拍摄、观看指定影片、发表网络评论等形式的活动,但网络空间的延展性极强,在实际实践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网络行为如何监测与考核存在较大困难。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有各类革命类纪念场馆、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博物馆等,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人物。在目前各类高校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参观各类场馆、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座,成为主要形式。但因为校外安全、教师时间、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在实践开展中更多高校倾向于组织学生代表参观学习,或由学生个体分散参观学习,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3 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有待落实

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指导实践活动开展、对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一定的约束、激励,保障实践教学在既定框架中顺利展开,并达成预期效果的重要制度。各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从无相关制度,到建立指导性制度,并不断趋于精细化、规范化。但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整体性作为观察视角,发现当下各高校制定的制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考虑最基本的规范要素时,未能兼顾实践教学教师的技能培训与实践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过于粗放、教学过程涉及的各要素安排不够细化、教学评价不够全面和规范、教学保障未明确权责。

3 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动力

3.1 适应时代新人培育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理想状态的人,是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教育的育人新目标。时代新人的提出,也为我国各学段教育指明了培育方向。时代新人“是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主体,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本质特征”[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应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马克思主义立场、会思辨有思想、有本领能担当的人。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与思政课总目标一致。新形势和新的育人目标之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不断优化,提高育人功效。

3.2 立足时代发展的主动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话语表达。发达的网络、不断成熟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都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当今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交融,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相互激荡,对思政课的价值引导提出了挑战。思政课需在理论与教学方式上创新优化,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教学平台,更新话语表达,将最准确的时代声音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

3.3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发展需要

思政课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在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话语表达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学生需要,思政课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中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印证。实践教学有独特的特征,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在科学的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增强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在实践中增强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践行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总体的教学效果。

4 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4.1 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者的向心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形成多元育人共同体,而多元育人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施教者聚焦同一目标,创造维护共同价值,形成向心力。向心力的形成,可从顶层设计面推进,成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工作小组,在制度设计中对师资配备、宣传保障、经费投入、考核方案给予积极政策支持。在校外组织建设方面,积极联合相关合作单位形成协同机制,增进沟通与协作。

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受教方,实践活动设计安排中,应尽可能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实践内容设置上,多关切学生内在需求;实践活动组织中,激发“意见领袖”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考核方式上,以个人汇报式和小组汇报式展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2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创新和实践资源的整合

教学载体的变化体现在更新与创新两个层面,秉持“学生新,教法新;时代变,教法变”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对一贯使用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审视,祛除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活动形式,增添新的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进行一定融合,升级改造。如课堂中的主题演讲可以升级为大学生讲思政课,情景剧表演可升级为微短片展示,传统调研走访升级为大数据调研,学习参观升级为个体的云直播展示。同时,可将课堂活动延展到校园活动中,如微电影摄制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校园辩论赛。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丰富但良莠不齐,要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效果为标准,对实践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根据分布的空间状态,可分为校园内资源和校园外资源。高校校园作为师生教学、生活、活动的物理空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中蕴涵着众多的思政元素。如校史馆、图书馆、校内博物馆、实训基地等实体性资源,校内专家、教学名师等人物性资源,根据已有资源,开列实践教学活动清单,规定必选实践项和自选实践项。广纳校外资源,构建资源群,将博物馆、纪念馆、街道社区、新农村等资源加强整合,定制实践教学专线,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实践需求,进行资源梳理。

4.3 完善与优化实践教学制度

要以对思政课课程的整体性把握为前提,明确教学目标、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是对理论教学的延展和补充,要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可操作性。依据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规范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由强调结果评价或强调过程评价逐渐转变为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在教学实现条件上从各方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思政活动课堂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