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血糖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

2023-11-10 14:42陈斌颖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循证效能血糖

陈 彬 陈斌颖 陈 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福州,350001)

世界糖尿病地图显示,至2021年全球已有超5亿糖尿病患者,而预计至2030年,该数字可增加至6亿,平均每10名成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1]。国内2018年的数据显示,大陆地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2.8%,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占总病例数的60.6%,同时调研指出,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会随之升高[2]。良好的睡眠是维持个体日常生活精力、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对维持人类认知、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3]。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已高达27.4%,老年人因代谢水平降低、躯体生理功能减弱、睡眠结构变化,总体睡眠质量更低[4]。而糖尿病患者受病程影响,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甚至有加快其病情进展的风险,因而需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睡眠干预。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发现循证护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血糖水平方面效果肯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5.96±3.16)岁;平均病程(8.16±2.61)年,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61±2.61)kg/m2。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6.09±2.91)岁;平均病程(8.06±2.8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51±2.43)kg/m2。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入组对象均符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中老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5];2)病程≥6个月者;3)年龄≥60岁者;4)意识清晰且能够配合完成研究者;5)能够顺畅交流,独立完成相关量表者。

1.3 排除标准 1)并发精神疾患者;2)并发严重非糖尿病并发症者;3)并发糖尿病肾病或酮症酸中毒者;4)并发药物或乙醇滥用者;5)并发严重外伤、感染者;6)并发其他形式睡眠相关性障碍疾病者;7)并发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尿病并发失眠护理措施,如为患者发放糖尿病健康手册,向患者讲解糖尿病产生原因、高危因素、并发症预防等相关知识,叮嘱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定期复查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医护人员,成立小组后开展工作如下。1)收集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翻阅过往病例、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以及睡眠障碍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总结如下: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缺乏治疗信心、忘记服用药物、入睡困难/早醒等。2)查找证据,根据患者出现的问题,查阅PubMed、Embase、CBM及有关书籍,了解针对所收集问题的健康教育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护理计划。3)护理干预,通过发放宣传册、集体讲座、公众号推送、视频教学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病因危害等,同时对患者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也可寻求患者家属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消除其心理忧患。4)睡眠干预,针对高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睡眠障碍的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护理调节,如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房间维持安静、适当播放轻音乐等)、中医睡眠调节(睡前使用生姜、桂枝等足浴,每日睡前足底按摩,耳穴压豆等)、药物调节(睡眠障碍明显者可寻求神经内科医师协助,服用助眠药物)。2组患者护理干预周期均为1个月。

1.5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6],该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7个维度,均采用1~3分评分法,总分21分,得分越高代表受试者睡眠障碍越严重;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差异,该量表包含10个项目,每题分为4个选项,使用1~4分评分制,计分时将10项得分累计即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差异 护理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差异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维度及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维度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较分)

3 讨论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功能缺陷所致的慢性疾病,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前期患者最多的国家,成人的患病率预计高达11.6%,而前期患病率则预计高达50.1%,且呈现逐年升高趋势,研究指出,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十大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7]。调研发现,受病情迁延、严格饮食控制影响,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存在明显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进而诱发诸多不良生活事件,如失眠、自我效能降低、治疗信心匮乏等,上述情况均一定程度上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8]。

我们通过设立对照分组的方式,分析了将循证护理运用于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相较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加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显著更优[9]。文中观察组患者开展的循证护理通过先期调研、制定措施、针对落实的方式,有效纠正了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不足的实际情况,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提高,最终调节了患者的血糖水平[10]。

文中的对比发现,循证护理还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既往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对个体的影响是全面的,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而睡眠是与个体内分泌密切相关的过程,糖尿病所致的机体代谢紊乱会显著增加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睡眠问题的出现又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功能障碍,二者形成恶性循环[11]。

综上所述,对老年糖尿病失眠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循证效能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循证护理》稿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