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油路修补质量控制措施

2023-11-30 12:03曾丽娟
大众标准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油路沥青路面压实

曾丽娟

(甘肃省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试验检测室,甘肃 白银 730900)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包括:①泛油;②拥包;③松散;④坑槽;⑤车辙;⑥龟裂;⑦沉陷;⑧翻浆等。导致此类病害发生的原因相对较多,主要来自路面类型、环境、气象、交通、材料、排水、施工、养护等。在油路修补之前,施工单位需对修补的沥青路面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以往的施工资料、养护现状等,制定适配性较高的修补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开展油路修补工作。由于油路修补质量直接决定了病害处治效果,因而在当前阶段应根据油路修补内容、特点、质量控制要求等,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策略及质量控制措施。下面先对沥青路面油路修补内容做出简要概述。

1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概述

1.1 内容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属于公路养护范畴,工作内容集中在日常养护、路面修补、病害处治等方面。旨在通过修补工作预防路面发生松散、凹槽,引发其他病害,进而阻碍公路安全可靠运行。从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看,一方面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4 部分:作业区》(GB5768.4-2017)中要求,在修补作业区域内摆放好警示标志牌、安全锥,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现阶段的沥青路面油路修补中已应用了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模式,施工人员需从修补项目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工艺流程按部就班开展修补施工作业。修补工艺流程如图1。

图1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工艺流程示意

1.2 特点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工作的特点十分鲜明,集中表现在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标准要求高、处理方法多元化等方面。以流动性大为例,沥青路面修补需沿公路线路开展,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等特征,流动性相对较大。由于流动性较大,造成了修补工作强度高。尤其是修补时受到原有沥青路面构成要素的限定,需要对施工材料、工艺、技术、病害等做进一步分析,并按相关要求,选择适配性较高的修补方法。就当前油路修补标准与多元化处理现状看,施工人员应针对油路修补的工作特点、养护模式、养护方法等前提下,加强对其质量要求的解析,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策略。

2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质量控制要求

2.1 以材料为例

材料在沥青路面项目中占到了总投资额度的60%左右,直接决定着路面质量。在沥青路面油路修补质量控制方面,首先应做好材料(包括原材料、混合料)质量控制。从要求看,一方面应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检测,然后选择合适的沥青、天然砂砾(含泥量应小于5%)、碎石(含泥量应小于1%)、水泥(如32.5 的缓凝水泥)等。另一方面应结合沥青路面施工方案中积累的历史数据与公路科学养护理念,合理设计混合料配合比,进而在保障修补质量的前提下,为修补工艺及技术的应用奠定必要条件。

2.2 以工艺为例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是一种养护项目,由于工作特点的限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实践模式,修补工艺流程与常规的沥青路面趋于一致。目前,在多数施工单位修补作业期间,通过吸收近几年养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创建了与其工艺流程相匹配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案。如图2。

图2 全过程管理方案内容构成示意

2.3 以技术为例

我国公路工程类型多、里程长,沥青路面病害相对多元。在实际修补工作中,为了实现“对症下药”目标,往往要求选择与病害成因相一致的自治办法。例如,某公路受水文条件影响,每到春融时期就会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引发翻浆病害,不仅影响了车辆安全通行,还给修补工作提出了难题。在这种条件下,施工人员需要对当地地质水文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综合性措施,包括:①疏通开挖边沟;②设置盲沟;③彻底挖净翻浆;④回填砂砾料分层碾压夯实;⑤设置基层减速带;⑥联合交通部门控制车辆的通行速度;⑦养护一段时间后洒布乳化沥青、铺设沥青混合料等。因而,在实际沥青路面油路修补过程中,应按修补对象的现状配置相应的技术要素,为其修补赋能。

3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质量控制措施

以某公路国省干线为例,A 段于2002-2004 年陆续建成通车,由于部分路段施工环境比较复杂,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质量隐患。通车后,随着车辆运行数量与荷载的持续增加,路面病害相对较多,为了保障公路安全可靠运行,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该公路养护单位于2011-2014 年,将油路修补量从原来的9 000 m2,增加到了31 000 m2。并且,在进入新时代后增加了养护费用,扩大了对人、机、材、技、法、环、管等各项资源的综合配置,经过近几年的修补,路况获得了极大改善,提高了该路段的整体服务水平。下面对该项目修补工作经验,修补质量控制措施做出具体讨论,并提出几点提升质量控制效果的建议。

3.1 材料准备

首先,施工人员收集了原有工程勘察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施工方案等历史资料,分析了其中的施工材料。修补前应根据确定的结构选择相应的材料,修补采用的结构层必须按原来路面结构层同样厚度、同样材料。其次,根据规范要求对进场原材料进行了分批次检测,材料的规格、质量技术要求、级配组成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粗、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性和良好的颗粒形状。

3.2 修补开挖

在修补开挖施工环节,结合路面病害位置,对损坏面积进行测量并在开挖后进行了拓宽处理,为防止修补边缘发生二次损坏的风险。开挖时,主要按长方形进行操作,要求路面标线和纵横边线保持平行与垂直,做好修补轮廓线,操作时按病害面积外15~50 cm 进行处理。对部分病害适当放宽范围,以翻浆病害为例,实际处理时将拓宽到了50 cm 以上,在唧浆处理时调整到了30 cm 以上。对路面破损深度不小于5 cm 的病害,采用了分层修补方案,要求操作时以原路面结构层为准实施修复。考虑到路表水渗入问题,施工人员在结构层设置了大于10 cm 的错台。对面积损坏相对较大的区域,施工人员选择铣刨机进行了铣刨处理,局部零星修补则选择相对较小的铣刨设备进行处理,要求操作时以边缘整齐直顺为准,防止发生对下承层的破坏。

3.3 路面基层处理

首先,铣刨沥青路面后,对发生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的基层进行吹扫清理,清除边缘松散物后,用灌封胶(裂缝宽度小于5 mm)、填充细粒式水泥混凝土(裂缝宽度在5~8 mm)、灌入水泥沙浆(裂缝宽度大于8 mm)等方法完成裂缝处治工作。其次,对于基层强度不足的情况,进行补强处理,具体操作时要求先挖除再补强。通常而言,施工人员需根据基层受损现状,确认补强面积和深度,再选择同类材料,在同结构下应用水泥稳定碎石(破损深度不小于10 cm)、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破损深度小于10 cm)等进行处理。第三,对于存在沉陷、翻浆等病害的路基,应采用填筑法,选择天然级配砂砾进行分层填筑,施工时应按开挖、填料、分层碾压、检测等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对施工区域较小的作业空间选择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夯实处理,压实度一般控制在92%以上。第四,对于坑槽病害的处理,先进行除尘,吹扫其中杂物与松散颗粒,再进行修补处理等。

3.4 混合料配拌和运输

混合料拌和时,应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中的标准要求及指导,选择拌和设备,确认配合比、设定拌和时间等,进行间歇式拌和处理。一般而言,拌和时间至少控制在45 s/盘。严格控制修补面层的油石比,严防修补处发生泛油。施工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出料温度宜控制在140~160 ℃。如果温度大于190 ℃,宜废弃进行重新拌和。在运输混合料前,应对运输车辆进行清扫,并涂刷一层配置好的油料,等混合料倒入车厢后宜采用加厚篷布进行覆盖保温,防止因杂物、雨雪等进入混合料导致污染与破坏。混合料进场后,施工人员需对混合料温度进行现场检测,确保其温度不低于140 ℃。

3.5 摊铺与压实

修补工作进入摊铺与压实阶段后,应选择适配的摊铺机,检查预热板温度,施工时遵循匀速、缓慢、连续不间断原则进行摊铺作业。一般而言,可以将速度控制在2~3 m/min。如果摊铺期间发现离析、波浪、拖痕等现象,需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消除。为了提升施工效率,通常选择扣锹方式进行布料,在摊铺期间通过推耙进行整平。压实方面,要求对路面温度进行检测,温度不低于125 ℃时进行初压,通常初压速度在每小时2~3 km,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 遍,复压要紧跟在初压后采用胶轮压路机进行,相邻碾压带要重叠1/3~2/3 的碾压轮宽度,碾压速度每小时3~5 km,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为止。碾压终了的温度不低于75 ℃。成型、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50 ℃。压实工序对面层修补十分重要,将影响其外观质量。具体操作时,应做到:①表面应平整密实;②搭接处应紧密、平顺,接缝处高差需控制在2~5 mm 以内,平整度控制在5 mm 以内;③形状规则等。最后,应在面层修补工作基础上,对四周的接缝进行灌缝处理,操作时可选择路面灌封胶进行处理。

3.6 质量控制建议

沥青路面油路修补流程相对较多,作业中会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首先,建议在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编制好全过程质量管理方案后,先设置质量专项管理小组,再通过对修补施工方案的解析,细化制度规范、健全协同机制、设置质量管理要素清单、完善技术指标控制体系,为油路修补做好充足准备。其次,应针对具体修补项目,对施工人员进行知识结构优化、专项技能拓展、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应根据相关规定做好各项辅助性工作,包括施工区域作业区布设、围栏设置、交通标志反光膜粘贴、观察公路车辆往来变化等,全面保障修补质量控制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建、改扩建公路工程中,受到路面类型、客观环境、施工质量、交通荷载等综合因素影响,容易发生病害,沥青路面修补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病害治理效果。建议在当前公路工程高质量建设与高水准运营期间,一方面加强对沥青路面病害类型及成因的研讨,另一方面结合沥青路面油路修补施工流程制定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将质量控制落实到原材料检测、路面基层处治,以及混合料制备、运输、摊铺、压实、接缝处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增强修补质量,提升公路工程使用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

猜你喜欢
油路沥青路面压实
液压传动在万能外圆磨床设备中应用研究
某双油路离心喷嘴流量特性的试验分析
抓落实要“放权赋能”——要压实责任,不要“层层加码”
沥青路面养护的新工艺新方法探讨
振动压实法在水稳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
一场直面问题、压实担子的大考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鄂尔多斯长8储层的影响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的研制
遵义:顺利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盘刹液压站铝合金油路块的工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