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让爱发声

2023-12-01 11:14丁晟凤马怡宁
教育界·A 2023年31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丁晟凤 马怡宁

【摘要】当前,随着特殊需要儿童的不断涌现,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融合教育实践策略,即以尊重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特征为基本前提,以筑就特殊需要儿童阳光心理为价值目标,以实现家园精诚合作为实践基础,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元活动,联动多方力量,助推特殊需要儿童正向发展。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丁晟凤(1984—),女,江苏省无锡市南站中心幼儿园。

马怡宁(1993—),女,江苏省无锡市南站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每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承担起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将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视为一个整体,了解学前阶段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与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的教育服务与支持,共同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一、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的现实必要

(一)是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幼儿心理调适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幼儿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当前,随着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注。教师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紧抓教育契机,实施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力促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

(二)是助力幼儿成长的有效举措

研究表明,特殊需要儿童往往在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教育者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设计,积极应对,将特殊挑战转化为教育契机,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是践行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强调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学校应该坚持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秉持融合教育理念,以涵养幼儿健康心理为前提,以契合家庭环境、利于在家庭空间开展为目标,使特殊需要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与关爱。这是幼儿园践行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

二、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以尊重幼儿心理特征为基本前提

特殊需要儿童在语言、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对周围环境较为敏感,常常處于“自我”状态中。因此,教师要深研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特征,对特殊需要儿童实施适宜的教育,让融合教育有的放矢、行稳致远。

(二)以筑就幼儿阳光心理为价值目标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愈发受到社会关注[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融合教育的实施要以筑就幼儿阳光心理为价值目标,秉持春风化人的责任感,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三)以实现家园精诚合作为实践基础

与正常儿童相比,特殊需要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精诚合作,家园合力共促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打造安全的心灵港湾。

三、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开展幼儿园融合教育实践的科学策略

要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调节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抵御不良情绪的第一道防线应是幼儿自己筑就的阳光心理,即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疏导能力。因而,融合教育要在课程建设上积极发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从源头降低幼儿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生成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幼儿园要积极承担主体责任,携手多方力量,探索多维途径,充分挖掘资源,摸索出幼儿园融合教育的科学策略,共促幼儿健康发展。

(一)浸润:营造适宜氛围,发挥感染作用

1.舒适性体验,构建显性环境

为了构建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幼儿园要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例如,幼儿园的文化墙、桌子、长椅等基础设施可以以幼儿熟悉的三种基本颜色为基础,打造温暖、温馨的环境,为幼儿表达情感、沟通交流营造轻松、开放的氛围。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季节和节日及时调整主题环境,为幼儿创设多视角的幼儿园文化环境。

2.浸润性熏陶,创设隐性环境

积极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让幼儿感到快乐和幸福。基于此,教师可通过丰富特殊需要儿童的积极情感体验来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教师要与特殊需要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上,与他们展开密切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鼓励。

除了注重沟通交流,教师还应时刻观察特殊需要儿童的日常行为和情绪的变化。由于特殊需要儿童语言发育较为迟缓,他们往往较少将自己的情绪、想法与他人分享。加之年龄较小,很多时候,他们的表述并不全面、准确。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观察特殊需要儿童的绘画作品、言行、表情等,深入分析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状况,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捕捉他们的细微情绪变化,以提供针对性引导和关怀。

3.科学性引导,建设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场域,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教育。落实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可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培训,接收最新的育儿资讯,协助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长作为主要的教育主体,也应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例如,家长可以借助共同阅读绘本的方式与特殊需要儿童展开积极的情感培养,使儿童从绘本阅读中涵养优秀品质。

(二)引导:开展多元活动,共促心理成长

1.个别化活动,缓解焦虑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可利用游戏打开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转变以往沟通浅、参与度低的态势,使游戏活动循序渐进地向深度对话、紧密支持、双向奔赴的新样态发展[2]。

教师可以以一日生活为载体,创设契合特殊需要儿童特点的游戏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活动,缓解幼儿焦虑,释放幼儿天性。例如,之之是一个害怕与人交往的幼儿,她的理解能力较差,语言词汇量较少,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常因为肢体上表达有误而与同伴发生矛盾。于是,教师常常对之之进行一对一的游戏教学,借助图谱、动物图片等,培养之之的表达能力。经过长时间的针对性指导,之之变得愿意聆听教师的声音,能够表达简单的想法,师幼之间建立起了教学信任。

2.合作性活动,愿意交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并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开展融合教育之时,教师应结合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组织合作活动,促使他们敞开心扉,主动与他人交流。

例如,教师针对特殊需要儿童舉办了一个音乐活动“小动物聚会”。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奥尔夫音乐,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接着,教师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打招呼。最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一个合作性游戏“彩虹伞”。每一把彩虹伞都有鲜明、丰富的色彩,有助于刺激幼儿的大脑,激发幼儿的游戏积极性。通过开展这一合作性的音乐游戏活动,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好,更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3.表演性活动,建立自信

很多特殊需要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心,而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因此难以融入集体中。对此,教师可组织班级幼儿开展绘画、手工制作、歌唱等多元融合的表演性趣味活动,引导特殊需要儿童参与其中,帮助他们缓解或宣泄焦虑情绪,放松身心,同时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此外,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字和插画,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绘本,组织幼儿根据绘本故事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了树立特殊需要儿童的自信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敢于大胆表达,展示自我。

(三)赋能:联动多方力量,助推正向发展

1.依托亲子互动,实施心理疏导

优质的亲子陪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能量来源。家长要了解特殊需要幼儿的特性,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探索适宜的亲子相处模式和教育方式。家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亲子教育契机,比如,家长应善于从每一次亲子外出活动中挖掘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家长还应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当幼儿出现错误时,家长要改变以往的批评教育方式,以科学、温和的方式引导幼儿处理突发状况,实施心理疏导,共同解决问题。只有构建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才能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2.开展专题讲座,转变教育观念

专题讲座是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渠道。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边缘化思想铸就了很多“看客”家长。为了帮助家长树立健康、正确的育儿观念,幼儿园可邀请育儿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育人知识、心理健康指导等内容,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家长进行针对性引导。家庭教育指导的普及和引领有助于推动家长转变育儿观念,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精神支持和家庭支持。

3.开设家长沙龙,传递育儿经验

幼儿园可为家长搭建育儿经验交流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融式育儿沙龙活动。教师要辅助家长明确沙龙主题,制订沙龙计划,以更好地交流育儿经验。同时,教师还可创新“家长指导家长”的帮扶模式,促使家长形成互助共同体,引导家长分享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准,让浸润式的家庭教育助力特殊需要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幼儿教师要向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帮助家长学会辨别、分析特殊需要儿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波动,为高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教师应树立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个体差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通过营造适宜氛围、开展多元活动和联动多方力量,形成家园合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融合教育,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0(6):97.

[2]李萱.基于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31-32.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