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真实情境创设误区与运用策略

2023-12-06 15:50潘玲蔡世峰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运用策略误区

潘玲 蔡世峰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创设仍存在主次不分、脱离实际、刻意为之等误区。为了使真实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例对真实情境创设常见的误区及运用策略进行详细阐述,以解决当前教学中遇到的真实情境创设与运用问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真实情境;误区;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4-0013-03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六部分“课程实施”中指出:真实、生动、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和核心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学生熟悉或愿意關注的科学史实以及高新科技等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存在一些误区。

本文结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学者的论文以及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归纳了初中化学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存在的六个误区,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进行分析。

二、真实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一)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案例: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教师节选《后天》影片的部分视频作为情境导入课题。视频的内容主要讲述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异变,冰山融化,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人类面临毁灭性的气候灾难。该教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视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二氧化碳”,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视频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但由于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时间(视频时长5分钟),导致学生的关注点没有放在二氧化碳上,反而被视频中的灾难场面和人们求生的场景所吸引,教学进程并没有沿着教师的设想发展。为此,教师还得花一定的时间把学生引向课堂内容。如此的情境创设不仅耗费的时间长、目标不明确、喧宾夺主,还给学生留下了化学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故弄玄虚,脱离实际

案例:在“气体的制备”复习课中,教师设计了《瓶子里的魔鬼》短视频进行情境创设以引入课题。视频的内容是往一个用锡纸包裹的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平底烧瓶中加入二氧化锰,随后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与水蒸气结合形成大量白雾。教师为视频配上魔幻的声音,说瓶子里有魔鬼。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制取的情况下创设这样的情境,有故弄玄虚之嫌。这样的情境创设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符,失去了创设的意义。

(三)煞费苦心,刻意为之

案例:“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的运用”复习课中,教师创设了“金属世界武林争霸”的拟人化情境,通过有氧竞速、酸中竞游、盐滩登陆等环节进行金属化学性质的复习。从情境创设的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也算是煞费苦心了,但这种虚拟的情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吗?实际上,将金属拟人化后,学生需要时间去辨别人物,再将人物和金属一一对应,并在后面的各个环节中,要先理解各个环节的意思,再代入金属的化学性质,也就是只会需要思维转化。这样做无疑是多此一举的,只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可见,这样的情境创设虽然表面上能让人耳目一新,但在真正落实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上效果并不理想,偏离了创设情境的真正意义。

(四)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案例:在“物质的分类和提纯”一课中,教师以“南海一号”沉船的文物清理作为情境进行课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扮演考古专家模拟文物清理,学生兴致高涨。教师设计了三个项目:金银器的处理、木器的处理、铜铁器的处理。最后是常规中考题目的训练。教学中虽然创设了情境,但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情境的价值,没有在情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和素养落实的问题。课堂的后半部分回归到常规课堂的题海训练中,与创设的情境相关性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本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但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开始时轰轰烈烈,最后却不了了之。

(五)耸人听闻,负面影响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关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新闻或信息,并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如讲授“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时,提到火灾造成较多人数死亡的事件;讲授氢气性质时,引用氢气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的例子;讲授食物与健康时,过多强调食品添加剂的危害;等等。用这些负面信息创设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对化学留下负面印象,甚至会认为化学是不好的、危害社会的学科,从而排斥化学,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者,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用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积极正面的事例,多创设一些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诸多高科技化学材料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多向学生介绍化学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避免过多地渲染化学的负面效应,防止学生产生“反化学”的倾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3]。

(六)忽视认知,生搬硬套

案例:在“溶解的现象”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洗衣服的生活经历为情境进行物质溶解伴随放热或吸热现象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洗过衣服吗?洗衣服的时候试过用手抓一把洗衣粉直接泡入水中吗?”教师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洗衣粉溶于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来说明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热量的变化,以此创设情境,引出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如今的学生自己手洗衣服的经历不多,即使手洗,也多使用洗衣液或肥皂,故此情境看似从学生生活经历出发,实则是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需从学生实际出发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生活就是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是连续的、相互关联的,且受到社会情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可见,课堂中情境的创设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具体事物或亲身经历某种体验,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学校还可以借助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在“我们的水资源”中,笔者以学校校园内的景观池——君子池为情境设计了“美化校园之君子池”项目活动。以美化“君子池”为中心任务,通过“认识君子池”“探索君子池”“展望君子池”三个子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先观察“君子池”的水质和地理位置,再动手取水、检验水质,并对学校领导进行访谈及查阅资料,最后形成美化方案。本项目式学习活动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子任务的同时既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題,从而达到了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确保真实情境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应创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特定场景或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情境中提升思维。真实情境的创设必须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情境中设计能让学生参与并解决的任务或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样的情境才能称之为有效情境[4]。如在“气体的制取”专题复习课中,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以“潜水艇供氧”为主题,以实际问题“潜水艇如何供氧”为导线,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出发,构建气体制取的模型并形成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潜水艇的供氧方式,并分析供氧方法的利弊,形成学科思维;了解生活中的便携式制氧机,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科技进行联系,为跨学科主题中的“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本课例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与生活、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挖掘真实情境素材创设连续性情境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为我们提供了情境素材建议。在化学教材中,也有很多相关的情境素材,如图片、观察活动、知识视窗、讨论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挖掘出许多素材;还可以从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及学习强国中收集素材。这些素材为我们创设课堂情境提供了便利,但如果要充分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深层次地挖掘课标、教材、生产生活中的情境素材,把素材有机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形成能贯穿课时或单元教学的连续性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复习课中,以“从海水中分离出氯化钠”为中心任务,围绕古诗词《鬻海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中以“煮海为盐”“海水晒盐”等古人制盐技术的出现及制盐技术的发展为情境主线,设立“制盐小达人挑战赛”,引导学生沿着主线层层深入探究,形成物质分离与提纯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样贯穿整个课时的情境创设,既能让学生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到震撼,体会到化学与科技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进步,又能让学生顺利地通过挑战完成复习目标,突破课题重难点。

(四)在真实情境中创设进阶思维问题

创设真实情境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情境中挖掘进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链,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构建化学学科思维,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问题链的创设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在情境中逐渐引发新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性问题链,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如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把海水煮干会得到什么”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中已形成了可以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钠的定性思维,但没有想过海干煮干后会剩下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接着提出“如何除去海水中的氯化镁、硫酸镁等杂质?”的问题,引导学生构建除去可溶性杂质的一般思路及“宏—微—符”的化学思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杂质?杂质的种类变多了,包括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通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完善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思路及模型构建,能有效分析和评价其他同学的提纯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发展了学科思维。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真实情境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真实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和打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实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教学改革的契机;对教师来说,既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故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生活经验及认知规律等创设真实情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韩宝娟,毕华林.论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的创设[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合刊1):9-10.

[3]  朱志贵.浅探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有效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32):87-88.

[4]  沈旭东.从“为情而境”到“由境生情:化学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概论[J].化学教学,2019(7):25-29.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运用策略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