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摔跤新论*

2023-12-10 12:47李娜娜
运动精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角抵历史

李娜娜

中国古代摔跤新论*

李娜娜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中国古代摔跤历史久远,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但因相关文献史料的相对缺省或记载疏忽,有关中国古代摔跤的起源或概念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古代摔跤演变历程中的相关称谓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认为:依据《述异记》神话故事或现有历史文献,都不足以得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藉此得出认识,较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在现有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条件下,根据摔跤技术和规制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经验或生活常识,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摔跤名称演变的历程,并解读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体育史;角力;角抵;相扑;摔跤

中国古代摔跤在历史上的称谓颇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间的名称叫法不一,诸如角力、手搏、相博、角抵、角觝、相角、相掊、拍张、争交、相扑等,摔跤名称的演变和变迁也正说明这项活动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正式化,但究竟摔跤起源于何时?具体演变过程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各个时代中寻摘到一鳞半爪,然后集腋成裘描绘出一个轮廓。“中国古代摔跤”是从最早的角力搏斗发展而来的一种具有强烈观赏性、娱乐性的伎艺表演,但这种表演活动多以“角抵”命名,此角抵乃是当今摔跤或相扑的滥觞,这是目前大部分学者达成的共识。至于“角力”“角抵”“相扑”“手搏”“摔角”等称谓的具体文化内涵如何,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特征和规制变化,一直是学界众说己见的热门话题。此前学者虽然都有论及,但对于概念的诠释,论者并不统一。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因是古代文献对此记载不够详尽且夹杂着神话传说,至今保存的古代文献相对缺省或者是缺乏史实根据。所以说,本文再次探究中国古代摔跤概念显得很有必要。以下笔者将对角力、角抵、手搏、拍张、相博、相扑、摔角等相关词汇概念进行学术回顾,将不同时期的称谓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去阐释,深入探讨其在特定语境下的阶段性特征。

1 角抵起源与神话故事的纠葛

虽然史书上明确记载,“角抵”一词最先出现在秦朝,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汉书》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曰角抵”[1]。但因角抵的起源历史久远,且与《述异记》中的神话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故角抵起源成为学者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永久话题。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说: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志也”[2]。很显然,梁人任昉认为汉代的“角抵戏”来源于民间的“蚩尤戏”,而“蚩尤戏”实则是由蚩尤与皇帝大战的神话故事改编,再看“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这显然不是一对一的两两相抵较力,是民间百姓嬉戏娱乐的一种活动,而汉武帝时的角抵戏,是在音乐伴奏下,且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供帝王观赏的娱乐活动。查阅秦汉史料文献并没有发现相关记载来佐证,故蚩尤戏作品中的说法值得我们怀疑。事实上,唐人苏鹗《苏氏演义》中已云:“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尚不用牛头。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疫其里人,遂立祠”[3]。由此可知,在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也没有头戴牛角相抵的角抵娱乐,所以晋以后角抵又称“相扑”“争交”等,类似现代的摔跤活动。

2 “角力”的内涵

“角力”为何称之为“角力”,这个看起来似乎不值得一提的问题,却在学术界展开激烈的讨论。具体来说,学者主要聚焦于“角力”一词究竟该如何去阐释,大致有两种认识:

其一,有学者认为应将“角力”合并起来解释,比如翁士勋在《古代角力史料校读例说》一文中指出,“角力”到战国中期才出现,泛指各种形式的力气较量,两汉时,“角力”和“角抵”分别很清楚,角力更富于实战性,角抵则偏向观赏性,至唐朝,“角力”才作为名词指徒手较力较多地出现在词汇中,这些词汇的共同意蕴集中指向于意义更为宽泛的摔跤活动[4]。固在这样的论点之下,又得出“角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认识,广义的角力是指两种力量的比试,狭义的角力则是指摔跤。

其二,有学者认为应将“角力”分开来解释,反对那种复音词的解释,即“角力”应该是“角”和“力”两个概念。因古语多见于单音词而鲜有复音词出现,他认为古之“角”义,即今之“比试、比赛、竞技”之义,“力”是力量。而今人所谓的“角力”多指后世的摔跤,在古代文献史料记载中可能解释不通。实际上,从词汇语义角度去追究“角力”的深层历史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华夏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基于求生本能的欲望满足自我需要,从事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活动,后来演变成一种两两相抵、徒手搏斗的竞技较力运动,即角力[5]。所以,无论是广义角力也好,狭义角力也罢,不同时期称谓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其表达的蕴意也并非完全相同,而唯一不变的则是力量相较的体育本质。那么,角、力二字究竟是应该合并一起解释还是拆分开来解释,似乎都难以得出合理的答案。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角力”的内涵,学者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主要原因是这项活动历史久远,加之史料记载不够详尽,若仅从字面意义上推敲,研究结果却偏离史实,若是将其回归特定历史语去解读,则又错综复杂、困难重重。但值得注意的是,“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特有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特点”[6],应根据社会经验和历史文化来阐释其意识形态,并结合“角力”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去深层解读其内涵,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结论都必须合乎那个时期的生活事实。

2.1 角力与角抵、角抵戏、百戏的杂糅

人类的身体活动、技艺水平随着生存水平的提升被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渐衍生出满足人类需要的集娱乐、技艺、健身等为一体的体育[7]。在古老的原始农耕社会时期,人们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要与猛兽进行身体搏斗,形成了一系列的摔扑技术动作,而后经过人们有意识地进行专门训练和技术传授,形成了最早的“角力”活动。秦统一六国后,秦二世正式将角力更名为“角抵”,此时的角抵主要是供帝王娱乐。“角抵”一词在古籍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且一直沿用到明代,所以历代学者多将其解释为摔跤或相扑的前身。实际上,“角抵”概念极其复杂,因缘起于上古时期的角力活动,角力语义又十分宽泛,时而泛称各种力量的较量,时而特指狭义的摔跤。加之,角力称谓贯穿春秋战国——明清时期,角抵在秦汉以后又与其他称谓混言,在古籍文献中会发现多处这样的情况。以下笔者大致梳理下“角力”与“角抵”“角抵戏”和“百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角力究竟源于何时?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在西周以前就有主要用于练兵的角力,春秋时各种格斗的相博也显见于史册。《左传》中晋侯曾经梦见自己与楚子“搏”,《公羊传》中说,庄公十二年(前685)宋国大力士因无法忍受国君宋闵公的嘲谑,于是“搏闵公,绝其脰”。《谷梁传》中同样记载,为解决鲁国和莒国两国之间的恩怨,鲁国公子季友和莒君之弟莒挐商议好,“屏左右而相搏”。推测这是最早的角力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的角力和手搏竞技目的不同,作为军事训练项目的角力是“竞力角技,非喜非怒,摔倒为止”,而这个时期的手搏则是徒手相博,直至对方毫无战斗力为止,有致伤致残致死的手段。

秦统一六国后,将角力统称为角抵。秦汉时期的角抵主要是自娱和他娱,尤其是两汉时期,角抵表演形式花样翻新,又出现了“角抵戏”“角抵之戏”“角抵百戏”“角抵诸戏”等。如《汉书》载:“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8]。秦汉角抵越来越趋向于娱乐性和观赏性,但汉朝角抵在秦朝角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音乐伴奏和故事情节表演。东汉时,角抵又称为“百戏”。尽管角抵和角抵戏有一定的文化渊源,但二者因一字之差却表现出不同的竞技形态,角抵活动倾向于力量相较争胜负,而角抵戏则侧重于娱乐化的文艺表演[9]。角抵与角抵戏也不是一回事,角抵是一种在比赛中定输赢的单纯力量相较竞技游戏,而角抵戏却是一种输赢为戏剧情境所“内定”的戏剧表演[10]。竞技性的角抵是摔跤发展的主流,而戏剧性的“角抵”和杂技中的“角抵”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一阶段的历史产物。具体来说,“角抵”“角抵戏”“百戏”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界定。“角抵”多指后世的摔跤,“角抵戏”更倾向于戏剧性表演,“百戏”则囊括了多种技艺,所以,不能笼统从广义与狭义来谈“角抵”之别。

2.2 角力与手搏、拍张、争交的甄别

汉以后角抵与角力经常混言,但真正沿袭先秦时期角力的是“手搏”,即徒手相博,其实手搏早在春秋时就已盛行。汉代的手搏和角力又不同,《汉书·哀帝记载:“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卡射苏林注为‘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11]。苏林是东汉人,他认为手搏和角力不同,手搏为卞,是指徒手搏斗直至对方豪无战斗力为止的一种活动。而角力是以较力来决定胜负,以武功为主且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武戏,与“文戏”相对。相较之下,手搏会使对方致伤致残致死才获胜,而角力则不同。由此可推测,汉代的角力和角抵戏差不多,重娱乐轻竞技,汉代的手搏就是相博,是一种允许拳打脚踢的拳术,更像当今的散打武术。

传世文献中关于汉代手搏的记载很多,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手搏外,还有人与兽之间的手搏,比如“夏桀、殷纣手搏豺狼”[12]。但《事物纪原》“角抵”条中载,白居易六帖曰:“角觝之戏,汉武始作,相当角力也,误矣”[13]!唐人白居易认为,汉武帝将角觝之戏等同于角力是错误的。汉时的角觝之戏应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角抵表演,而唐时的角力是单纯力量相较。唐人韩琬《御史台记》载,“唐彭先觉叔祖博通,膂力绝伦,曾于长安与壮士魏弘哲、宋令文、冯师本角力。博通坚卧,命三人夺其枕。三人力极,床脚尽折,而枕不动”[14]。这段史料描述的是,唐朝有位膂力絶伦的人彭博通,他经常与魏哲、宋令文、冯师本三位大力士进行角力,有一次彭躺在床上,让其他三位力士去夺他的枕头,结果三人使劲全身力气,最后床脚都断了,也没有取出枕头。但这则史料透露给我们的讯息是,唐朝角力并不是两两之间的较力,更不存在两两相抵斡旋,也可以是多人的力量大小比拼,和当今的摔跤相差甚远。

2.3 角抵与相扑的辨析

“相扑”一次最早出现在晋代,晋之后常与角抵混称。在宋人视域里,角抵与相扑是否等同?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角抵与相扑显然是两种十分相似的运动,那么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交融呢?二者的技术特征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因史料记载少且又模糊,只能从考古发现中结合文物进行仔细推敲分析。有学者指出,宋代的相扑或争交即摔跤,“角抵”则是它的“异名”或“古名”[15]。唐代相扑又称“白打”,《元史》中所谓的角抵、力戏,皆指的是“巴邻勒都”,辽金时称“跋里速”戏,清代叫“布库之戏”或“演布库”。又有学者指出,角力、角抵都不是相扑。“相扑源于中国,是一种在击打乐器伴奏下相互扑击的活动形式”[16]。《杂集时要用字》音乐部第九中曾载:“龙笛、风管、纂筝、琵琶、弦管、声律、双韵、裕琴、单集、云箫、笙摸、七星、 硬戏、杂剧、傀儡、舞馆、拓枝、宫商、丈鼓、水盏、相扑、曲破、把色、笙簧、散唱、遏云、合格、角微、欣悦、和众、雅奏、八情、拍板、三弦、六弦、勒波、笛子”[17]。从这些称谓来看,大部分有与音乐器材和戏剧相关,而相扑也列于其中,这则史料也恰好印证了郝招的观点。古代相扑比赛主要目的是娱乐,表演着装简单,上身赤膊露体,下身穿短裤,双方扭抱在一起角力,摔倒者获胜[18]。实质上,相扑在宋代发展兴盛,集观赏性和竞技性于一体,是对前代角力活动的超脱和通俗化[19]。而后沿着戏剧化和竞技化两个主流方向不断发展,成为两种区别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中戏剧化的相扑运动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表演,每个情节和结局都是规定预设的,而竞技化相扑则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20]。总之,相扑运动始于晋,兴于汉,到北宋时期达到巅峰,是当今摔跤活动的早期形态。

3 时空性与常识性:“角抵”概念的再解读

3.1 从时代发展视角来看

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中古生活距离我们遥远,它是神秘的、是模糊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考古发现以及传世保存下来有关角抵的文物,都充分说明角抵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无论是“角力”,亦或是“角抵”都包含有双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手搏、拍张、相博、争交、相扑、摔角、布库等,因较少涉及概念的解释性问题,故在学界异议也较少。但是,随着地下考古发掘报告的公开发表,我们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又有了新的见解,甚至彻底颠覆了我们之前的认知,需重回特定历史语境下结合时代发展脉络去体悟角抵的意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出土文物只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证明之一,并不能作为佐证文献记载的充分条件,还需特定的社会经验作为必要条件。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摔跤”在传统文献视域下的解读,可能存在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报告的历史偏差或是史实错位,但是过分认同出土文物,又会深陷考古学视域中的断代困境,从而淡化中国古代摔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独特性,固应该结合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综合权衡。

3.2 从历史角度来解读

至于角抵概念,前文已见解释者各执一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献史料与现实语境的内在冲突与矛盾,所以仅从“角抵”字面意思去推敲其内涵,或是借助神话故事《述异记》对这项活动的具象阐释,去探索角抵的本质意蕴都是事与愿违。事实上,角抵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应该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语境息息相关,更与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诉求有关,我们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还原角抵的大致面貌。西方史学家早已指出:“每一单个的解释必须从它出现的研究背景中去加以审视和解说,而不能仅仅批评它没有符合某个在天堂中确定的永恒观念”[21]。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确定“角抵”的多元内涵性而割裂“角抵戏”和“百戏”之间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角抵更具有指代一个时代特征的意味。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称谓的背后隐含更多历史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角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 结论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摔跤”的相关称谓进行重新梳理,认为“中国古代摔跤”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众多学者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实际上,主要因为中国古代摔跤历史久远,名称变化颇多且发展演变历程曲折,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粗浅,甚至还包含神话传说之类内容,以及学者在解读历史文献时附入了一些个人偏见,加之历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或壁垒。那么,从历史研究视角看,古代文献资料的解读更应遵循现在为过去服务的原则。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史料是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的静态事物,而我们面对的历史问题则是处于动态发展过程的。所以应在尊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去分析“中国古代摔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概念问题,应该较为合理。

[1](汉)班固.汉书·卷23[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85.

[2]任昉.述异记·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1-2).

[3]魏崇周著.河南杂技文化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3.

[4]翁士勋.古代角力史料校读例说[J].浙江体育科学,1989(S1):47-53.

[5]丛振.先秦至唐五代角抵与相扑名实考辩——兼论敦煌壁画、文献中的相扑文化[J].敦煌学辑刊,2016(4):114-123.

[6]刘海东,王现强,雷萍,等.文化交融背景下四川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坚守与创新[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18-24.

[7]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5):37.

[8](汉)班固.汉书·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4.

[9]路志峻,张有.中国角抵戏的本体发展与历史演进[J].敦煌研究,2008(4):112-114.

[10]吴国钦.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与“粤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6.

[11]李金梅,李重申著,丝绸之路体育图录[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15.

[12](汉)司马迁原著,党艺峰整理.史记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5.

[13]王胜华著.云南民族戏剧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116.

[14](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192[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867.

[15]李季芳.宋代相扑社及女子相扑之滥觞——中国古代摔跤史略(下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79(2):1-5.

[16]郝招.敦煌新本杂集时要用字中“相扑”一词述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4.

[17]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编.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2.

[18]刘秉果.《水浒传》中的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4(1):74.

[19]李娜娜.争交有“道”:宋代的相扑之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5):27.

[20]崔乐泉.考古发现与唐宋时期的体育活动[J].考古,2008(7):81.

[21]帕特里克·加登纳.历史解释的性质[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22.

A New Discussion on Ancient Chinese Wrestling

LI Nana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Henan, China)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XXTYCY2023B19;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SKY2023-11;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KB2023-20。

李娜娜(1986—),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史。

猜你喜欢
角抵历史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角抵
传统伦理与古代角抵治理研究
角抵
先秦至唐五代角抵与相扑名实考辩
——兼论敦煌壁画、文献中的相扑文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