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蜀道难》为例谈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2023-12-10 15:16翟兴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蜀道难课程实施文本解读

翟兴涛

摘 要 以李白《蜀道难》诗解读为例,教学中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一字破诗,抓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读出难在其高,难在其险,引导学生多维度深度理解诗中内涵,体悟诗人情感心理,进而总结出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是文本解读到位。师生都动起来,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施。

关键词 《蜀道难》  一字破诗  文本解读  课程实施  有效途径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因此,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的课程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理解和内化。这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整个环节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第十三届‘人教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讨会”(大连)作了一个视频发言,就义教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定位、教学方法谈了自己的看法,发言时间尽管不到半个小时,信息量很大。徐杰老师概括了温儒敏先生的六个“忍不住”的要点,其中“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应多关注经典课文本身”“避免过于重视大单元、群文等学习形式,应多关注经典课文基本功,有干货”“单篇教学不能弱化,如首先要精讲”三条,笔者深有同感,这也是语文课程实施中最应该关注的地方。抛开课改和学校,从狭义上来说,课程实施是指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要素综合考虑,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教师从中所起到的作用亦不能忽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课堂的实施是离不开教师的功底的。由此看来,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应是文本解读。

下面就是对一篇经典课文的个性化课程实施的解读,以求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范例。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点评两首诗,目的是为了提出他的“境界说”。而就一字深入鉴赏一首诗,也是一种可取的鉴赏方法。讲授《蜀道难》,笔者大胆尝试了一字破诗的鉴赏方法,就授课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

对李白《蜀道难》的理解,历来争论纷纭,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各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在为学生讲解之时,还是应该从文本出发为好。从“以意逆志”的角度对本诗进行鉴赏应该是颇为得体的。

一字破诗,把握其“难”字。文中含有“难”字的诗有三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通过对文本的诵读,不难发现全诗的主旨句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一句写蜀道难,难在其高。文中直接、明确地写出了“危乎高哉”,也就是高啊,真高!后两句难在何处?没有明确点明,只是用了“凋朱颜”和“长咨嗟”这两个人物的神态来侧面衬托其难。再读诗歌就会轻易地找到了“其险也如此”这句诗,注意断句应该为“其险也/如此”。可见,后两句的难,在于其险。

由一“难”字入诗,进而品读出难在其高、难在其险。这就完成了对诗歌赏析的整体把握。

难在其高,在诗歌中能够找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三个句子可以展现出“难之高”。我们佩服李白大胆的想象,他用极度的夸张,写出蜀道之高。你看,蜀道高到把太阳给挡了回去,善飞的黄鹤(黄鹤是仙鸟,“昔人已乘黄鹤去”,那是羽化升仙时的坐骑,能飞到天庭的)和善攀爬的猿猱面对蜀道都惆怅万分,人若站在蜀道上,抬手就能够抚摸到星斗,往下望一眼就要用手抚胸,发出惊吓的叹息。跳跃的思维让人惊叹,有蜀道本身的高、到借助“神兽”的愁、再到人的表现,从正面、侧面、细节刻画等多个维度展现其高。让读者不得不相信蜀道是真的高。

难在其险,展现蜀道险的句子不太容易找出来,这和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有很大关系。“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学生可以读出“畏”和“巉”这两个形容词,那是险的。而对于“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这一环境描写烘托的写法却不太能接受。需要从特定物象(鸟、木、子规、月夜、空山)、描摹景象之情状(把握悲、愁)、揣摩意境(蜀道之上,月夜之下,悲鸟乱飞,子规哀啼、空谷响绝)的角度去揣摩所展现的险。接着对“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直接写其险的句子进行解读,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难在其险,蜀道本身已然如此凶险,那蜀道之上還存有其他危险没有?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几句。作者一语双关,写此处凶兽出没,其实写出社会、人事的不安定。很多时候,高山绝壁、险道急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本身。作者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用极其冷峻的笔触描绘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场景,可谓险之极矣。

以一“难”字为针,刺破诗歌之壁垒,到此全诗大意已明。那么作者极写蜀道之“难”,意欲何为?再读诗歌,我们找到了“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几个诗句,恍然明白,这是一首送别诗。与之前我们接触的依依不舍、美好祝愿、同病相怜的送别诗不同,此诗竟是在送别之时加以劝阻。又落回“难”字,如此之难,你就不要去了,“不如归去”吧。

路途其难,所送何人?这就由一“难”字,而步入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上来了。前文已提到,“知人论世”的方法用在此处并不合适,各种史料均不可考。故在此我们采用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诗中所送之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送别对象,那为何不就当成作者自己呢?“蜀道”像极“人生”,蜀道险恶,人生坎坷。作者虽然站在“人生”面前“侧身西望常咨嗟”,显而易见,整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是如此的豪迈奔放。写诗之人面“难”而上,我们没有读出消极、悲观、退避,反而读出了积极、乐观、进取。正如作者一贯的人生态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字破诗,重在择取,在于创新,勇于实践。解读《蜀道难》,这样去尝试,效果不错。用于其他诗歌中,亦有可为。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以前课堂上勤劳的“小蜜蜂”为学生酿蜜,转变为智慧的“放蜂人”教学生酿蜜。

语文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不能一味反对“大概念”“大单元”“情景化”,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单篇教学的“精致语文”。因为这些都是课程实施中课堂环节的几种类型,课堂实施只是手段,而根本还是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文本解读到位,那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本解读是基础,单篇教学永不过时。”程翔老师如实说,笔者很赞同。如果补充一点,那就是学生第一,老师也必须是第一。教学相长,共同解读,多种手段开展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地实施起来。

[作者通联:济南市商河县弘德中学]

猜你喜欢
蜀道难课程实施文本解读
牛心山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