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演变、现实问题及优化思路

2023-12-13 07:32胡健华蔡小梅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教研

胡健华,蔡小梅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体育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升的重担。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体教融合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使体育教师在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课堂革命、课程思政等方面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及师资队伍的壮大愈发重视,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问题,如政策落实措施、师资结构配备、教研能力、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梳理,探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思路,以期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演变

1.1 探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影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有《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关于1956年体育教师业余进修的办法和要求的联合通知》《关于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对师范教育的学制进行改革探索,推动了高等院校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的建设发展,并引导、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起到了提升全民体育热情的作用,也为体育师资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在岗体育教师队伍进行进修培养,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培养、师资力量的快速增加、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高等院校的政策变动,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与数量均有所下降。

1.2 调整修正

改革开放初期,影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有《关于认真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摘录)》《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在对过去体育师资发展变化的重新审视与问题剖析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使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步入了调整阶段,明确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该时期开始推行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规范从事教师工作的准入标准和要求,这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阶段主要聚焦于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学历与进修的提升。

1.3 巩固提升

21世纪初期,影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该时期将体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在师资培养方面,通过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体系,保障体育师资的培养和输出。在体育课堂方面,强调对原有课堂的深化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堂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提出,要培养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对课堂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积极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4 规范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影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有《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探索改革,但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不重视、体育课堂质量难以提升和体育师资队伍的短缺。为此,国家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该时期的政策日趋成熟,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中长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消除应试教育挤占体育课堂造成的危害,提升大众对体育教师的地位认同;(2)强化健康教育意识,对传统体育课堂“重技能”“放养式”等形式的教学进行深化改革,注重健康教育和“健康第一”,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同时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及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培养;(3)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聘任提出了严格要求;(4)配齐体育教育师资,通过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师,吸纳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兼任体育教师;(5)重视幼儿体育的发展,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6)注重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加强各级教研部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设立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及鼓励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7)推动职称待遇公平,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待遇保障制度,从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促进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同时对教师岗位评价进行改革强化。综合来看,该时期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政策布局更为科学、合理、规范,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的把握也更为成熟。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脉络由艰难探索逐渐转向规范清晰,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于发展的局限性,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整体上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2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实问题

2.1 “双减”政策暴露中小学体育师资的缺额与需求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导向,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学校体育思想的重要引领。“双减”政策的出台给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机遇,增加体育锻炼的引导也助推体育教师需求的增加。然而,当前体育师资数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数量存在较大缺口。“双减”政策暴露的体育师资缺额与需求问题是学校体育在教学改革与师资建设上的供需不平衡。

2.2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配备结构分布不均衡

受过去应试教育、抢占体育课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呈现配备结构不均衡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年龄、学历、专项、职称4个方面。年龄方面,近年来由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导向,如将体育纳入中高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强体教融合等,各地中小学引进了一批年轻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打破了老中青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学历方面,在硕士、博士扩招趋势的背景下,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的专、本学历难以满足教研教改、学校发展和教学创新的需求。专项方面,一是没有针对专项进行体育教师引进,部分学校采取的是谁笔试、面试成绩高就引进谁;二是专项体育教学能力不足,大部分体育教师到校任教的课程与所学专项不一致,跨专项教学是呈现体育教师专项教学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职称方面,以往中高考升学指标的压力导致学校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发展缺乏重视,加之体育教学发展、业绩和成果的不足,使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更容易受到影响。

2.3 科研刻板印象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足

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愈发重视和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转型变革,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挑战,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小学体育工作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重传统、轻教改”的现象,体育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高校、科研机构才需要做科研”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的刻板印象。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由于过去的结构不均衡、人才缺额、主科倾斜等原因,使学校体育出现体育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观念与意识淡薄、科研时间与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其教研能力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科研刻板印象导致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不足。

2.4 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认同感缺失

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认同感缺失体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两个方面。在他人认同方面,“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社会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形象普遍的误解。加之高考时体育类考生文化成绩与分数线较低,进而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素养较低的标签化负面印象,对体育教师产生了负评价或负能量。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是紧密相连的,对于背负负面形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寻求他人认同不足,得不到他人的正面评价并将其内化,则无法补偿自我认同。因此,在自我认同方面,由于以往应试教育对体育的不重视、挤占体育课、负面印象和评价、职称待遇不同等原因,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较低。国家有针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政策,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缺乏对政策的科学落实,政策实施滞后也是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视。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实问题仍存在,如地区经济发展导致教育不平衡、师资人才过度集中化等。

3 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思路

3.1 地区制定、落实、实施政策应注重实用实际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政策的出台较为频繁,其中,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强化等多个方面。国家颁布政策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最重要的环节是各地方如何制定结合地区自身发展的政策落实细则和针对一线教师发展的实施细则,以保障政策的实用性和实际性。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科学把握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总结实际问题。其次,要注重放管结合,政策下至具体实施的基层层面,可鼓励各校自主创新,对符合政策指向的创新举措进行试点,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监管。最后,要注重目标导向,政策出台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谁,这是各地区政策制定、落实、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课题。

3.2 学校教学、岗位、业绩评价应注重创新改革

教育评价是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教育部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针对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教学、岗位、业绩的评价也面临创新改革的趋势。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具体用某一项运动的成绩衡量,其教学业绩、价值和贡献较难得到客观的评价。基于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理念,对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还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情况作为教学、岗位和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重要性和地位认同。此外,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立德树人、“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等要求,还应在如何量化体现成效方面有所创新,对传统的年限、数量评价进行改革。创新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同时扭转课堂的“放羊式”“灌输式”教学,重新拾起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他人认同和自我认同。

3.3 教师学历、教研、能力提升应注重积极自觉

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是提升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常规培训。但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边缘化地位,对继续教育提升缺乏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体育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专门培训、继续教育的权利。2021年,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提到,要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升进修的可行途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把握时代机会,更自觉积极地提升自己的学历、教研与教学能力。围绕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改研究、提炼成果、参加学术交流、同行交流研讨会等,这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成果形成与转化分享、教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4 实施体教、体医、体卫融合应注重科学合理

学生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也引发了体育学界对跨界融合研究的探索。例如,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卫融合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跨界的各部门在目标导向上不统一、在实际行动中缺乏互通、在监管评价上失效、融合模式不够明晰、服务供给存在缺位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国家政策逐渐规范布局的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拥有了更多大展拳脚的机会的同时也面临同等的挑战。在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卫融合等方面的融合探索过程中,也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回归教学本身和教学实际,充分把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等细节,为实施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卫融合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支撑,扭转体育课堂的改革困境。

4 结语

体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政策的支持,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将会愈发壮大。各地区和学校应结合实际,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实施提供必要保障,而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也应把握时代机遇,在教学成效中扭转局面,为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教研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