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问题与对策

2023-12-16 19:32娜乌拜尔赛买提
党政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机制

○ 娜乌拜尔·赛买提

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①相应地,2022 年国家民委新发布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测评指标》也将此要求纳入指标体系,将是否形成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并采取分众化的宣传教育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首要指标之一。可见,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细化要求,有待进一步深入探 究。

尽管学术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呈现出了众多以“教育”为铸牢路径的成果,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以学校教育为分析对象,忽视了干部教育这一重要分支领域。实际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干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需打造覆盖面广、主体多元、内容体系完备、工作机制规范的“大宣教”格局,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组织协同受限、内容载体单一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备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干部教育视角切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下文简称“干部铸牢教育”)的组织结构、内容体系以及评价机制等进行回顾和梳理,弥补既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探究构建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干部铸牢教育的现实进路。

一、干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约以及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全体公民传播政治思想和理念的理性化过程②,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却又比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需经由不同教育体系加以贯彻落实,实现为党和国家育人育才的目的。其重要意义体现在:

(一)深化干部教育内容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等重大要求。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年轻干部或基层人员,都有着接受干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行政能力和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服务意识强、政策通晓度高、执行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供给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群众支持和信任。因此,面向全国各地各族党员干部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干部教育的内容体系,还是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国家方略的重要举措。

(二)夯实民族事务治理基础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体系的组成部分,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城市民族工作为例,近年来我国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出结构性变化的特征,城市中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和多元,且基层中大多数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事务属于一般性社会事务。然而,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往往以民族议题敏感、影响范围广、牵涉部门多等为由,将事务主观上升到政治高度,反而不利于在法治框架内依法治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体领导干部都必须全面准确认识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工作理念、民族政策及其适用范围,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是一个长期的政治实践过程。当前,由现代性滋生的一系列“国家统一”和“国家认同”危机依旧存在,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依旧尖锐复杂,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风险依旧存在。④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教育将“自在意识”上升到主观“自觉意识”再固化为“话语意识”的渐进过程。⑤面向广大干部群体开展铸牢教育能够引导干部群体厘清民族领域内的重大基本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干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我国的干部教育有着“干部”“组织”和“集中”三大鲜明特点。干部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我国党政体制内的党员干部群体,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教育者是党和国家指定的教育机构(如政治院校等),代表国家行使教育主权;教学形式则以短期集中班次化教育为主,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因此,下文将从组织机构、内容体系以及评价机制三个层面来论述我国干部教育的特征以及干部铸牢教育开展的实践。

(一)干部铸牢教育的组织机构

从干部铸牢教育的主体和形式来看,主要包括单位自训、组织部门轮训和统战民宗部门专训三种形式。第一,单位自训。各单位党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单位党组学习、政治学习等渠道传达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大要求。第二,组织部门轮训。各级组织部门依据职责范围对属地行政机关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党员、初任公务员、入党发展对象以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等进行分层分类的集中教育培训,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主体开展统一班次化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核心课程范畴,提升干部铸牢教育的覆盖面。第三,统战和民族事务部门专训。民族事务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各级政府中均设有民族事务职能部门和涉民族事务的窗口部门,如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等。民族事务部门依托社院等统战性质的政治院校开展属地化干部教育培训,能够帮助机关单位基础岗位干部和基层干部正确理解民族政策的适用范围,更好向各族群众提供全面和精准的服务。

(二)干部铸牢教育的内容体系

从干部铸牢教育的过程来看,主要通过教育类课程、培训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来实施教育。其中,教育类课程侧重于传播知识、思想、讯息;培训类课程以提升受训者的工作技能为导向;实践类课程旨在延伸教育类、培训类课程的实践触角,三者共同构成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以党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为主,由在民族领域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专家学者以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培训类课程以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训为主,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民族事务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其导向性更为明确,因此教学形式也更为灵活,通常会邀请在民族事务治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学者或领导干部授课并发放统一编印的教材。实践类课程以组织参训干部走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等实体场所为主,在实践中增强受训干部对民族工作的感性认识。

(三)干部铸牢教育的评价机制

从干部铸牢教育的结果评价来看,当前多以干部侧评价考核为主,即将参训干部线上线下接受教育培训的情况以及干部自述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训课时数统计和理论测试排名等传统量化方式评价干部的参训表现。此外,对教育教学组织的评价则以教育管理机构的常规督导为主,还未形成分级分类的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

三、干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困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整体上存在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主体间协同割裂化等现实困境。⑥以干部铸牢教育实践为例,虽然近年来在“铸牢”主线的引领下形成了受训干部覆盖范围拓展、教育内容加深、保障力度提升等特征,但离构建常态化精细化“大宣教”格局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一)教育主体间协同联动不足

主体上,存在各教育主体间协同联动不足的问题。我国干部教育实行党中央领导下由中央组织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不同层级中的党政和教育部门分工协作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干部铸牢教育的主体包括组织、宣传、统战、民宗、党校、社院、高校等部门。不同主体既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头开展教育,又要在职能交叉领域开展跨部门协作,联合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囿于政府机构和职能部门设置中的体制机制安排,各层级的教育主体无法形成有效协同。例如,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教学形式、运行管理等分别由不同职能科室或个人来负责,常常出现碎片化和拼凑现象。不仅同一教育系统内不同行政层级间存在非协同行为,不同教育主体间也缺乏有效联动,导致干部教育覆盖面受限、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发挥干部教育的成效和功能。因此,对干部铸牢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探索必须首先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在已有组织结构框架下寻求不同组织间常态化、长效化协作的路径。

(二)教育载体及内容形式单一

过程上,存在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贴合不足的问题。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分为组织、任务和个人三个需求层次。其中,组织需求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首位需要。⑦干部教育不仅要向干部个人传输国家意志和政治思想,同时也要满足其所在岗位和组织的需要,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基于此,党和国家对干部铸牢教育提出了分众化的要求,根据不同干部群体特征匹配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然而,短期集中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容易导致学用脱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新时期干部铸牢教育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减少差异性,但实际上受教学员对这一工作要求的认识往往不足,存在对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对工作手段和措施不明等问题,说明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学习、政策讲座以及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教育无法满足新时期要求,还需在内容体系中综合知识、能力、价值观以及动机层面的培训内容,促进教育内容与行为间的转化。⑧

(三)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全面

结果评价上,存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干部教育是由目标、任务、评价、反馈等环节构成的完整教育活动。科学客观的测量和综合性评价能够直接体现出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变化。正面评价结果起到激励和推广作用,负面评价结果则有助于及时调整更正。完整的干部教育评价体系应包括学员侧评价、教师侧评价以及干部教育组织侧评价等部分。当前,对干部铸牢教育的评价机制研究还十分匮乏,仅有的研究成果关注了干部侧的一般量化评价方式,缺乏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亟待将其纳入研究视野,发挥干部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四、干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要求。开展干部铸牢教育作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需依托结构性制度性的安排,融合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和载体的作用。本文从构建组织协同机制、完善教育实践机制以及创新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方案。

(一)构建常态化的干部铸牢教育组织协同机制

从主体上来看,要依托协同联动的组织机制,打造由组织、统战、高校、教育基地等多元教育主体构成的干部铸牢教育共同体。首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集中和统一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正式制度和机制作为协同联动的制度保障,把实施干部铸牢教育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来看待,从顶层设计上为“大宣教”格局和常态化教育机制的构建凝聚多元力量。其次,打造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是重要前提。要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把握干部铸牢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最后,长效持久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立在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广泛协作之上,这要求各教育主体围绕具体教育目标和任务形成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作关系,通过组织间协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干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可在干部教育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建立“职能制+项目制”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项目化的方式连接各教育主体,形成有效协同联动的整体。这样不仅能拓展广大干部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渠道,还能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干部教育的全员化、常态化、长效化。

(二)完善常态化的干部铸牢教育实践机制

从过程上来看,要将教育培训的内容延伸到实践中,实现干部教育从思想到行为的升华和转化。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分众化设置。当前干部铸牢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政治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政策知识培训等为主。然而,各类课程在不同班次间存在结构化差异,甚至存在某类课程在某些班次整体缺失的情况。因此,应尽快规范干部铸牢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干部的差异化特征进行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编制出版全国统一的干部铸牢教育教材和读物,推进课程内容体系更加结构化、系统化、完整化。其次,需推进教育实体化基地化网络化。近年来,在有形有感有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要求下,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以及教育培训基地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也随之日益丰富,也更加注重基于实地体验的教育,相关部门也要借机完善干部铸牢教育的实践机制。具体做法上可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覆盖各个行政层级的教育基地体系,规划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如民族工作历史陈列室、地方民族工作主题展、对口支援工作纪实展等与干部铸牢教育相适应的教育基地。此外,还应丰富教育的社会实践形式,进一步拓宽干部基层历练的制度化渠道,鼓励干部下沉基层、赴民族地区挂职锻炼等,通过以干代训的方式加强干部与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使其切身感受党的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方位与作用。

(三)创新常态化的干部铸牢教育评价机制

从结果评价上来看,要完善教育的评价机制。教育评价历来是教育研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能够体现出教育活动的深度,解释不同教育主客体的差异化表现。因此,构建干部铸牢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也要建立和完善过程性、追踪性评价机制。完整的干部铸牢教育评价要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端来综合考量。

从受教育者来看,要建立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分众化评价体系。干部侧的评价要综合考量干部的级别、岗位、职责以及参训期间课堂内外的表现,通过笔试得分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学员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跟踪评价等机制让干部铸牢教育由“软尺子”变成“硬标准”,让受训学员真正从教育中获益并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此外,干部教育也是发现和举荐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优秀学员评优表彰机制,注重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干部个人绩效考核中。

从教育者来看,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干部教育管理机构的教育监督职能,从教育教学成效、课程内容体系等层面进行常态化督导,研究出台针对各级各类政治学校的细化考评制度,将干部铸牢教育作为对教育主体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此增强各教育主体落实好干部铸牢教育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具体做法上可在传统的材料审核、实地核查、问卷调查基础上探索社会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加干部铸牢教育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机制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