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2023-12-20 07:15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断句节选自文言文

阅读综述

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材料更加灵活,有单篇课外文言文、多篇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等。有些地区的考查形式还会设置任务驱动,以真实的活动探究情境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知识迁移能力。由此可见,文言文的命题除了中规中矩的基础考点以外,还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辨析部分虚词的不同用法。

3.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合理断句、准确地划分句子节奏。

4.正确、通顺地翻译句子。

5.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文义。

6.在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文章的思想意义。

7.比较阅读。

8.个性感悟和拓展迁移。对作品内容、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思考和评价。

锦囊妙计

一、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针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辅助判断:

1.课文求义法。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组词推断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针对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我们可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单个的文言实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我们可借助平时较熟悉的成语中相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4.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如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推测出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5.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6.音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声符、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字音推断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到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字形推断则是通过字形结构进行剖析释义。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要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量,灵活运用。

二、理解常用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辅助判断:

1.对照比较法。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语境推断法。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删换分析法。有些虚词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比如在经过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文言虚词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断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表示句子的逻辑关系,不作句子的成分。

5.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与其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对句中推断出相应位置的虚词的含义。

三、合理断句、准确划分节奏

给文言文断句,需要阅读全文、了解文义,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句,就容易发生断错的情况。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文言文断句的步骤如下: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再结合上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3.借助一些技巧,巧妙断句。方法如下:

(1)关注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还有“其”“彼”“此”“之”等。

(2)关注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类),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3)关注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曰”并省略了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关注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見……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句子成分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一些对称的句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四、正确、通顺地翻译句子

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二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还要掌握“对、换、留、删、补、调”六字翻译法。

1.对。即对译,逐字逐句进行落实。

2.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3.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4.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一些句首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即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6.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文义

答题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文章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力求在概括文义时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旨。具体方法如下: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对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如阅读一般的传记文,我们要弄清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把握文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对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并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通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义。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义,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对人物的张冠李戴,对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对内容的不完整归纳、故意曲解、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牵强附会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在进行归纳和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用现代文叙述的文字与文言原文进行对应比照。分析、评价选项中的叙述与原文在用词造句方面的细微差别,进一步体会文义,从而把握全文主旨。

六、分析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文章的思想意义

体现作者观点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观点多以议论性的句子呈现。对这一类题型,解题策略如下: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中考文言文的取材多是人物传记,这样的文章结尾大多会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七、比较阅读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类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同时要注意从表象入手,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形象分析类

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体会作者使用的正面或侧面描写方式,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几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八、个性感悟和拓展迁移

考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要有自己的体验、思考和评价;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体会宝贵的人文精神;并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做到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1.议论评价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可采用“观点+分析+总结”的框架。

2.启示感悟类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作答。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角度来设置问题,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了……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在答题中要注意答题层次,先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发掘;然后依据原文,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解剖分析。

真题解析

一、(2023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注释】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澙(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1)韩闻秦之好兴事(  )

(2)欲罢之,毋令东伐(  )

(3)东注洛三百余里(  )

(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答案】(1)听说。(2)进攻、征伐。(3)向东。(4)对的、正确的。

2.下列句子中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

B.屠乃奔倚其下

C.陈胜、吴广乃谋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一词多义和不同用法。例句“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的“乃”是连词,是“于是、就”的意思。A:连词,于是。B:连词,于是。C:连词,于是。D:副词,竟然。

【答案】D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考生在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题目中的重点词有:(1)始:开始、当初;为:是;间:间谍;成:修成。(2)以:因此;卒:最终;并:兼并。

【答案】(1)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可以先发表观点: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再谈理由,依据“韩闻秦之好兴事……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可知,韩国本来派郑国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依据“渠就……卒并诸侯”可知,水渠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也可以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再谈理由,依据“韩闻秦之好兴事……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可知,韩国本来派郑国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最终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二、(2023年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虛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节选自《九章算术》)

【注释】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1)罔不因势象形(    )

(2)则皆闻之(    )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答案】(1)顺着、就着。(2)听到。(3)看。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这句话的意思是: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去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答案】A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尝:曾经;贻:赠;余:我。(2)持:拿;及:等到;与:给、还;还:返回。

【答案】(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客人,把衣服给了客人后就返回了。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中“能以径寸之木”可知用料体积之小,根据“为宫室……各具情态”可知所刻东西之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情态各异的工艺品。

【答案】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情态各异的工艺品。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拟题的能力,要求能够精练地概括文章内容。“古法……卧则以为枕”介绍了牛革的用途,可以做箭袋、当枕头;“取其中虚……盖虚能纳声也”点明牛革的特点。据此可知,文章围绕“牛革”展开,所以可用“牛革”作为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答案】牛革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向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法,岂惟利于国家,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復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

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主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于时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节选自《明史·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戒诸将曰 戒:戒备

B.诸将得一城不妄杀 妄:胡乱

C.友谅果引兵东 引:带领

D.彼以偏师缀我 缀:牵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B.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C.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D.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谋取浙东时,他告诫各位将领攻城要凭借武力,平定祸乱要用仁德。

B.丁巳年时,太祖没有接受方国珍献上的三地及将自己的儿子方关作为人质。

C.陈友谅带兵东进时,太祖带领众将领在卢龙山设伏,并在雨中攻击陈友谅。

D.陈友谅邀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没有同意先收复太平牵制陈友谅的建议。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将能以不杀为法,岂惟利于国家,子孙实受其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丙吉①为相,有驭吏嗜酒,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复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郭进②任山西巡检,有军校诣阙讼进者。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会并寇入,进谓其人曰:“汝能讼我,信有胆气。今赦汝罪,能掩杀并寇者,即荐汝于朝;如败,即自役河,毋污我剑也。”其人踊跃赴斗,竟大捷。进即荐擢之。

冯述评:容小过者,以一长酬;释大仇者,以死力报。唯酬报之情迫中,故其长触之而必试,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过寻仇者,岂非大愚?

(节选自《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丙吉:鲁国人,封博阳侯。②郭进:宋朝人,担任山西巡检。

1.下列对句中黑体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见驿骑持赤白囊 适:正好

B.宜可豫视 豫:预先

C.吉善其言 善:好

D.竟大捷 竟:最终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

B.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

C.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

D.上召/讯知其诬/即遣送进/令杀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得到称赞,说他关心边塞、尽忠职守,其实靠了车夫的帮助。

B.丙吉当丞相时,车夫酒醉后呕吐在车上,但丙吉并没有怪罪他。

C.被郭进赦免的军官拼死作战,结果大获全胜,郭进给他升了官。

D.郭进手下军官告御状控告他,天子将他遣送给郭进,下令杀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容小过者,以一长酬;释大仇者,以死力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有删改)

【乙】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语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节选自《梦溪笔谈·曹玮用兵》,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

(1)肉食者鄙 鄙:

(2)小信未孚 孚:

(3)徒縻军 徒:

(4)少选决战  少选:

2.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B.战于长勺/言于瑋曰

C.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D.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三处)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5.从两文内容中可发现,文中战斗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政治方面的原因都是                   ,军事方面的原因是后发制人,很有谋略,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有删改)

【乙】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①手前。鸟道②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③,涧底石平如砥④。沿洞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洞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节选自《游雁宕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横亘:横贯。②鸟道:险要的山道(路)。③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④砥:细小的磨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1)略无阙处 阙:

(2)良多趣味 良:

(3)约去灵岩十余里 去:

(4)岩穷矣 穷:

2.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之细柳军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重岩之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

4.【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漢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有删改)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唐太宗论举贤》,有删改)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释下列语句中黑体词。

(1)以遗陛下 遗:

(2)必能裨补 裨: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4)上诘之  诘: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4.面对“人才”选拔,【甲】【乙】两文分别主张什么?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①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昼夜苦读》,有删改)

【乙】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②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③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④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⑤,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⑥,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节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勤学》,有删改)

【注释】①啖:吃。②确:确实,踏实。③侪(chái)辈:同辈。④使:假若。⑤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⑥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

(1)谪守邓州 谪:

(2)人不堪其忧 堪:

(3)从吾游者 从:

(4)苟有虚而为盈 苟:

2.下列句子中黑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②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则》)

B.①辄以凉水沃面

②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C.①四方闻者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礼记二则》)

D.①有弗敬尚之者乎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4.下列对宋濂求学之难与范仲淹“苦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饮食之苦:惫甚,辄以凉水沃面。

B.求师之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C.求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家境之苦: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5.请概括选文乙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学习上的共同观点。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有删改)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③非:不對,错误。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

(1)伛偻提携 提携:

(2)杂然而前陈者  前:

(3)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3)乐民之乐者  乐:

2.下列各项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B.至于负者歌于途/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C.醒能述以文者/乐以天下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第二段在叙事中融入了议论和抒情。前面写宴罢晚归的情景,侧重叙事;接着写“乐”的几种情景,侧重议论抒情;最后再点出太守是谁,解开悬念。

B.甲乙两文虽然都写了“乐”,但是孟子的“乐”是指统治者应该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乐,这与欧阳修笔下的“乐”有本质的区别。

C.甲文第一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其中“滁人游”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D.乙文采用对话描写,在齐宣王和孟子的一问一答中,孟子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是弃卫也。”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黑体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学于曾子 尝:曾经

B.鲁卒以为将 卒:最终

C.谢吴起 谢:辞退

D.以拒秦、韩  拒:拒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B.于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C.于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D.于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文侯因吴起有军事才能,予以重用。吴起投靠魏文侯后攻打秦国,立下战功。

B.吴起带兵,与士卒同甘共苦,曾亲自为士卒吸吮毒疮中的脓液,深得士卒之心。

C.吴起为了打消鲁君的疑虑,不仅杀了自己的妻子,还主动攻打齐国并大败对方。

D.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他曾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并且发誓不做卿相不回国。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猜你喜欢
断句节选自文言文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文言断句判断法
十月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名家写夏天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妙用标点巧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