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对儿童骨肿瘤定性诊断的研究价值

2023-12-21 11:38严朝钦赖智民黄宇芬
吉林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良性恶性影像学

严朝钦,赖智民,黄宇芬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放射科,广东 佛山 528100)

骨肿瘤发生于骨组织或其附属组织,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均以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肿瘤样病变表现相似[1-2]。但良性骨肿瘤可治愈,预后较好,恶性骨肿瘤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而肿瘤样病变缺乏肿瘤细胞形态特征,但具有肿瘤破坏性,可治愈,三者治疗方案及预后差异显著,因此及早进行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3-4]。目前临床诊断骨肿瘤、骨肿瘤样病变仍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但具有一定创伤,且操作复杂,难以用于早期筛查。X线在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医学影像学发展,CT成像在临床的应用逐渐普及,其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成像清晰,在骨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亦得到认可。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比较不同骨肿瘤患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成像定性诊断骨肿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64例疑似骨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30例,年龄6~14岁,平均(10.03±1.71)岁;体重指数(BMI)18~25 kg/m2,平均(22.16±1.24)kg/m2。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佛山市中医院)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②年龄6~14岁;③术前均行CT成像和X线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④患儿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多发部位的骨肿瘤;②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仍无法确诊;③出现远处转移者;④入组时已接受手术、化疗等治疗者。

1.2方法

1.2.1病理检查:手术时收集患儿病变组织,经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验科(佛山市中医院)诊断,该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

1.2.2X线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Ysio悬吊双板型DR机扫描,包括正侧位、斜位。

1.2.3CT成像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16-slice configuration型CT机对横断面进行扫描,平扫扫描范围为病灶上下3 cm,矩阵为512×512,层厚为3~5 cm。若为四肢病变者则需对患侧及对侧同时进行扫描,观察骨窗、软组织窗情况。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370 mgI/ml团注优维显,用量为1.0 ml/kg,流率为3 ml/s,之后行静脉期增强扫描。

1.2.4结果判断: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病灶病变范围、病灶形态、骨膜反应、骨质完整性、病灶周围软组织病变等进行评估,综合判断病灶性质,若出现诊断结果不一致,则由第3名主任医师进行确诊。

1.3观察指标:①比较X线、CT成像检查判断骨肿瘤的准确性;②分析骨肿瘤常发部位;③比较不同患儿影像学表现;④比较X线、CT成像检查费用、用时。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比较:64例骨肿瘤患儿经病理检查显示良性骨肿瘤34例,恶性骨肿瘤20例,肿瘤样病变10例;经X线检出良性骨肿瘤23例(67.65%),恶性骨肿瘤13例(65.00%),肿瘤样病变7例(70.00%);经CT成像检出良性骨肿瘤27例(79.41%),恶性骨肿瘤19例(95.00%),肿瘤样病变8例(80.00%)。两种检查方式对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9,P=0.272;P=1.000),CT成像诊断恶性骨肿瘤及总准确性[82.81%(54/64)]高于X线[67.19%(4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

2.2骨肿瘤发生部位比较:恶性骨肿瘤常发部位为股骨,良性骨肿瘤常发部位为胫骨,肿瘤样病变常发部位为髂骨。见表1。

表1 骨肿瘤发生部位(n)

2.3不同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不同性质骨肿瘤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骨肿瘤边界不清晰、病变范围广泛、病灶形态不规则、骨质出现破坏、出现骨膜反应、有软组织肿块、经CT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比例大于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钙化灶及病灶硬化比例低于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边界、病变范围、病灶形态、骨质完整性、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钙化灶、病灶硬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骨肿瘤影像学表现[n(%)]

2.4两种检查时间、费用比较:两种方式检查时间比较,CT成像为(26.73±3.72)min,X线为(27.11±4.0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4,P>0.05)。CT成像检查费用(502.64±53.49)元高于X线的(78.19±10.9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93,P<0.05)。

3 讨论

据调查显示,儿童恶性骨肿瘤约占全部儿童恶性肿瘤的15%左右,以骨肉瘤、软骨肉瘤为主,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等特点[5-6]。随着医学进步及治疗方案的改进,恶性骨肿瘤患儿的存活率有所提升,国内相关报道[7-8]显示,5年存活率约为50%~60%,但其预后效果仍不理想。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排除肿瘤异质性的影响,加之其创伤性,部分患儿或家属难以接受。因此,仍需探寻合理、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案,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目前X线、CT成像均为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早期诊断方式,其中X线检查操作便捷,对肿瘤整体显示效果较好,可观察肿瘤大小、病灶部位、病灶骨密度、是否出现细薄的骨膜反应、病灶内有无钙化等情况,但对骨盆、脊柱、颅底等复杂结构显示效果不理想,且分辨率较低,难以清晰辨识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9]。而CT成像采用数字成像的方式进行投影,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可通过不同数值、亮度显示为可视成像[10-11]。儿童骨肿瘤、肿瘤样病变的骨质密度、坏死囊变密度、软组织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在CT成像检查时可明确观察到差异化影像,有利于确定肿瘤范围[12]。此外,CT成像检查对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边缘特征、皮质完整性、病变的膨胀情况等均可清晰显示,故准确性更高。侯岩松[13]的研究结果指出,X线与CT检查均可用于判断肿瘤类型,但CT检查在鉴别骨肿瘤良恶性方面效果更显著。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对不同患儿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恶性骨肿瘤边界不清晰、病变范围广泛、病灶形态不规则、骨质出现破坏、出现骨膜反应、有软组织肿块比例大于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钙化灶及病灶硬化比例低于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而良性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多数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差异,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对判断病灶性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CT增强扫描还可了解病变部位的成分、血供情况等[14-16]。恶性骨肿瘤边界经CT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比例大于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肿瘤样病变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比例与良性骨肿瘤对比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但肿瘤样病变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仍呈现出较高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恶性骨肿瘤病灶内新生血管丰富,生长速度快,但部分血管化程度不一致,故在增强扫描后有的呈现出均匀强化,多数呈现为不均匀强化,肿瘤样病变部分因纤维化病变亦会影响血管新生情况,部分显示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而良性骨肿瘤病灶血供方面与正常组织变化不明显,因此经CT增强扫描后基本未见强化情况。但这与上述CT成像、X像诊断肿瘤样病变准确率差异不显著的结论存在一定矛盾,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样本量少,肿瘤样病变患儿少有关。本研究对两种检查方式用时、费用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方式检查时间相当,但CT成像检查费用较高,患儿家属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取适当的检查方式。

综上所述,CT成像对骨肿瘤病变的内组织及周围软组织显像更清晰,可有效反映骨肿瘤特征,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检查费用较高,对于X线难以明确诊断可经CT成像进一步确诊。

猜你喜欢
良性恶性影像学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