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率和疼痛的影响

2023-12-21 11:39冶兆军李翠花
吉林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胃腔复发率内镜

冶兆军,姬 瑞,李翠花

(1.敦煌市医院消化内科,甘肃 敦煌 7362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甘肃 兰州 730000)

胃癌属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经高达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由于此类疾病患病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发现时,基本已经处于中晚期,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压力,给家庭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如果早发现,经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于90%,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命时间[1-3]。传统黏膜剥离术由于操作空间有限,难度系数及风险系数较高,由于手术视野不够清晰,剥离病变完整度不高,导致有效率低,且创伤大,恢复慢[4]。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是在消化道原有的肌层和黏膜层之间人工建立一条隧道,可以将黏膜层与固有的肌层分离开,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止血,术中出血量少,且操作时间短,提高了效率,而且利用隧道操作可降低操作的难度以及风险,创伤小、恢复快是其主要特点,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5-6]。本研究将传统黏膜剥离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到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当中,探究其复发率以及疼痛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1年12月入院的早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表2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7]中的关于早期胃癌临床诊断标准;②确诊为早期胃癌;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麻醉药物过敏者;②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其他脏器器官损害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不配合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黏膜剥离术治疗,首先确定病灶边缘,在距离病灶边缘3~5 mm处使用Dual刀进行标记,将4毫升的玻璃酸钠注射液与混合好配置好的混合溶液按照1∶7的比例充分混合,使用注射针在标记点外侧执行多点黏膜下注射,作用后,黏膜层充分隆起,使用Dual刀沿着标记点的外缘将黏膜层充分切开,将病变的黏膜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分离,操作过程中避免发生穿孔,病变部位完全分离后,检查创面是否发生出血、穿孔等情况,对裸露出来的血管进行夹闭,预防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

观察组采用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与传统黏膜剥离术的不同在于切开和剥离方式,将配置好的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将透明帽置于内镜前端,在病灶上方2~3 cm处注射混合溶液,横向切开黏膜,将近端黏膜处分离出来隧道,沿着隧道向下分离,切断四周黏膜,完整分离。其余操作与传统黏膜剥离术基本相同,完成后根据手术情况留置胃管,检测术后是否有出血状况发生。

1.3观察指标:样本采集:在两组治疗前后各抽空腹静脉血8 ml,以离心半径3 cm、转速3 000 r/min、离心处理15 min,分离上层血清,-80 ℃保存待检。

1.3.1手术持续时间、完整切除、剥离速度、在院时间、胃肠通气、肠鸣音时间检测:采用常规法检测并记下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完整切除、剥离速度、在院时间、胃肠通气、肠鸣音时间。

1.3.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产妇IL-6、IL-8、IL-1β表达水平,将100 μl样品加入孔中,轻微摇晃,后向每孔加入100 μl酶标试剂,进行封板,处将其放于37℃中孵育1 h,弃去孔中液体,使用Wash Sohltion重复清洗5次,将其洗净,排干,后每孔加入50 μl显色剂进行摇晃,摇晃均匀后在37℃下显示处理15 min,后加入5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在450 nm波长下检测OD值,查出IL-6、IL-8、IL-1β表达水平。IL-6、IL-8、IL-1β试剂盒分别由(常州贝源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艾博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雅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货号分别为(BYX-000048-K、IB-E10086、HJ060)。

1.3.3术后复发率检测:采用术后门诊复诊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术后复发率进行检测。

1.3.4VAS评分检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量表[8]对患儿疼痛评分检测。

1.3.5并发症发生率检测:对两组患者胃腔出血、胃腔穿孔、胃腔狭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3.6临床疗效检测:依据治疗效果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有效:治疗效果有一定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效果。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一般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完整切除、在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剥离速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肠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通气时间水平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18.40±3.52)h、(4.62±1.0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9,12.700;P<0.05)。

2.3两组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术前,两组患者IL-6、IL-8、IL-1β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IL-6、IL-8、IL-1β水平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60)

2.4两组术后复发率、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术后2年复发、VAS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疼痛情况比较[n(%)](n=60)

2.5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5.00(3/60),胃腔出血2例,胃腔穿孔1例]与对照组[8.33%(5/60),胃腔出血3例,胃腔穿孔2例,胃腔狭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66%(58/60),有效36例,显效22例,无效2例]高于对照组[85.00%(51/60),有效32例,显效19例,无效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26)。

3 讨论

胃癌常发生于40~70岁的男性人群,东南亚地区是全球胃癌的多发区,尤其以中国发病率最高,远高于世界水平,早期胃癌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起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当出现明显的症状时,病情则已经到达进展期,5年的生存率仅20%~40%,但是在胃癌进入进展期之前,若能获得尽早诊治,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命时间,治疗早期胃癌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对身体机能伤害性大,彻底根治效率低,复发率高[9-11]。故而找到有效的方法治疗早期胃癌,减轻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是必要的研究条件。

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国内广泛应用的、治疗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手术治疗技术,术后创面小,出血量少,恢复快,该手术方式视野清晰,可充分暴露血管,便于手术操作,安全简单,风险系数低,可安全切除病变,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者康复[12-13]。传统黏膜剥离术在手术过程中视野清晰度不够,操作难度大,出血量大,手术操作时间长,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时间长[4,14]。本文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黏膜剥离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可兼顾手术视野暴露需求,及时止血,减少手术失血量和减短手术时间,创面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身体机能迅速恢复。相关学者研究发现[15-16],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操作视野清晰,创面小,失血量少,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性率低,临床有效性高,传统黏膜剥离术通常不能够完整的剥离病变,术中剥离的黏膜造成阻塞,影响手术视野,降低了剥离病灶的有效度,增多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风险,影响了治疗效果,与本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表明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可促使患者手术尽快安全有效进行,促使患者尽快恢复,缩短了恢复时间,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情况得到恢复,指标趋于正常,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显示[17-18],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极易影响患者状态,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影响,并影响患者依从性,复发率和疼痛情况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也使患者生活状态受到较大影响,并影响其治疗和恢复效果。IL-6、IL-8、IL-1β为血清炎性因子,在手术发生时,因为创伤,水平急剧增高,可用来检测术后患者身体机能恢复情况,在检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21]。本文研究显示,IL-6、IL-8、IL-1β水平根据手术过程起伏变化,术中因为创伤,水平达到最高,术后时间越长,恢复效果越好,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患者IL-6、IL-8、IL-1β水平起伏变化小,指标水平趋于稳定,身体功能恢复时间短,恢复效果好,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患者疼痛评分低,缓解心理压力,效果明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22-24],早期胃癌手术对患者影响极大,情绪低落,干扰了患者的依从性,传统黏膜剥离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恢复程度低,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身体机能恢复快,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家庭负担,降低了复发率以及疼痛情况,与本文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表明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相比较于传统黏膜剥离术对患者心理状态影响小,此手术方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疼痛评分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黏膜剥离术对患者负面影响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身体恢复时间长,疼痛情况及复发率高。隧道法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心理、生理功能以及其他器官影响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疼痛评分低,副作用小,加快恢复,安全性高,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胃腔复发率内镜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12例临床分析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眼内镜的噱头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超声引导下经皮胃腔穿刺充气术在经皮胃造瘘术中的应用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13例报告*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