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VAS、NRS及应激指标的作用

2023-12-21 11:38王华平
吉林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产妇

王华平

(上饶市铅山县医院,江西 上饶 334500)

剖宫产指的是通过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术式,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难产、对新生儿生命进行挽救的主要方法〔1〕。然而,剖宫产手术操作为强烈应激源的一种,可致使产妇生理、心理发生一系列反应,引发相关产后不适症状,疼痛即为其中常用的一种[2]。剖宫产后疼痛不仅可对产妇早期下床活动造成限制,影响产后康复进程,而且可对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作用,使泌乳素生成与释放被抑制,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并延缓子宫复旧[3-4]。因此,临床上不断强调剖宫产术后的疼痛干预,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对患者实施镇痛干预,可有效控制疼痛的发生[5]。本研究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的产妇中选取80例,通过电脑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共2组。对照组40例,包括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年龄23~36岁,平均(29.50±4.57)岁;孕周38~41 w,平均(39.50±0.54)w。观察组40例,包括初产妇24例,经产妇16例;年龄23~37岁,平均(30.01±4.55)岁;孕周38~42 w,平均(40.00±0.52)w。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妊娠;②剖宫产指征明确;③无产程进展经历;④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①急诊剖宫产;②合并传染性疾病;③精神疾病;④语言交流障碍。此次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且对比两组产次、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介绍剖宫产的操作流程、配合要点、手术团队等,对产妇不良情绪进行安抚,指导其正确配合,术中密切予以配合,注意保温护理,术后严密观察,予以早期活动、饮食、母婴接触等指导。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展开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①术前疼痛健康宣教:术前,与产妇展开交流,介绍产后宫缩、切口疼痛等情况,包括疼痛原因、持续情况、应对方法等,教会产妇正确描述疼痛,并讲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引导其主动调节心理状态,以促进其疼痛阈值提升。②关腹时空白期镇痛:手术完成,关腹时,停止使用麻醉药物,椎管内麻醉药物作用消退前,予以3~5 ml的2%利多卡因,观察10~15 min,确定PCEA泵正确连接,予以4 ml负荷剂量,使PCEA药物与术中麻醉能够良好衔接。③超前镇痛:术后对硬膜外导管进行保留,麻醉平面下降到T6后,予以PCEA泵连接,其中药物为舒芬太尼100 μg+0.8 g 2%甲哌卡因+200 ml生理盐水,背景剂量设置为4 ml/h,2 ml/次的单次按压剂量,10 min的锁定时间,镇痛时间为8 h。同时,定期予以产妇疼痛情况评估,若疼痛评分>5分,表明镇痛效果欠佳,应及时予以镇痛方案调整,遵医嘱予以200 mg双氯芬酸钠肛塞。另外,指导产妇规范对束缚带进行应用,使切口张力减轻,缓解切口疼痛,并予以产妇深呼吸、舒适体位调整指导,以减轻疼痛感。

1.3观察指标:①疼痛控制效果:产后6 h、24 h时,采集两组静脉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几个疼痛介质进行检测。同时产后6 h、12 h、24 h、48 h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数字评分量表(NRS)[7]评价了解疼痛情况。②应激指标:产前(麻醉前)、产后24 h时,采集两组静脉血液标本,通过放射免疫法对血清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进行检测。③产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产后首次下床、排气、哺乳及住院的时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果

2.1疼痛控制效果:产后6 h、24 h时,观察组5-HT、SP水平比对照组低,β-EP则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产后6 h、12 h、24 h、48 h时的VAS、NR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后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表2 两组VAS、NRS评分比较分,n=40)

2.2应激反应:产前,两组Cor、Ang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两组Cor、AngⅡ水平均比产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2.3产后恢复情况:观察组产后首次下床、排气、哺乳及住院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后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剖宫产产后疼痛一般于麻醉消失后出现,包括切口疼痛、宫缩疼痛,持续时间为72 h[8]。疼痛的发生可对产妇身心产生双重损伤,不仅影响切口愈合,抑制泌乳,而且影响产后康复进程。不仅如此,相关研究显示,剖宫产产妇产后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致使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并引发产后抑郁[9]。

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强调组合不同镇痛方法,促进镇痛效果配合或叠加,在达到良好镇静效果的同时,减少单一镇痛引发的不良反应或镇痛不足[10]。本研究提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可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术中切伤局部组织,可致使切口处大量炎性物质释放,并对神经末梢产生损伤,引发切口疼痛,且产后催产素、前列腺素释放的增加计缩宫素的应用可致使子宫剧烈收缩,引发疼痛[11-12]。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实施术前疼痛健康宣教,详细向产妇介绍剖宫产及产后疼痛的相关知识,可使产妇正确面对疼痛,并减轻其紧张、恐惧等心理,提升疼痛阈值;关腹时空白期镇痛于椎管内麻醉药物消退前予以利多卡因,可使PCEA药物与术中麻醉能够良好衔接,避免镇痛空白期出现,有效控制疼痛的发生;超前镇痛通过对PCEA泵进行应用,于疼痛不同时间点予以不同镇痛方法,可有效阻断各个时间点的中枢敏化、外周敏化,同时动态评估产妇疼痛状况、调整镇痛方案,并实施束缚带使用、深呼吸、舒适体位调整等指导,可使其疼痛得到提前控制。通过以上多种镇痛方法的实施,可有效对疼痛物质释放、疼痛信号传递产生抑制作用,有效抑制疼痛的发生,达到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的效果[13]。

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随着麻醉药物的消退,其疼痛敏感性增加,通常于术后24~48 h时出现急性疼痛,且术后需实施缩宫素应用、按压子宫等操作,可促进子宫剧烈收缩,引发下腹部剧烈疼痛,而疼痛的发生可进一步增加产妇应激反应,延长术后康复时间[14-15]。本研究提示多模式预防镇痛护理应用于剖宫产后产妇中可有效减轻其应激反应,并缩短产后康复时间。多模式镇痛通过对产妇实施术前疼痛健康宣教,可使其掌握全面的疼痛知识,主动调节心理状态,正确配合;关腹时空白期镇痛通过规范应用麻醉药物,可予以患者持续性镇痛;超前镇痛通过实施PCEA泵镇痛、镇痛方案动态调整、产妇指导等干预,可有效控制切口、宫缩疼痛,并降低产妇对疼痛的敏感性。予以产妇以上多方面镇痛护理后,产妇疼痛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因此减轻,可促进产妇尽早进行下床活动,并顺利完成母乳喂养,从而达到缩短产后康复时间的效果。

综上所述,多模式镇痛预防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可有效镇痛,并减轻应激反应,促进产后顺利康复。但此次研究存在样本少、未纳入更多客观性指标等不足,仍需实施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以更为客观地探讨多模式镇痛预防护理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剖宫产产后产妇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