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研究
——以K学院为例

2023-12-21 09:48李青莲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专业

李青莲,韩 峰

(1.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2;2.太原学院 教育系,山西 太原 030012)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各高等院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对外输送社会所需人才,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而制定的关于课程开设与实施的标准性文件,是学校开设各类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性意见的体现,是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工作中心的要求与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水平与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各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高低。所以民办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探索并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保障培养规格,提升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进行,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能够起到支撑人才培养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关系民生福祉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与高职院校、普通师范类本科院校呈现同一性与同质性,并未体现出应用型的特色,所以探究应用型课程,建设特色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以地方民办高校K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对比同类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该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提升本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文献法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法贯穿于全文,通过查阅、分析类似研究,发现相关课题研究的前沿结果与存在的问题。对比本研究对象,发现研究对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结合个案研究法,以及平时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究,通过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与类型、所占学分比例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以发现其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博爱情怀与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并能系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创新思维与自我发展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管理与研究、幼儿教师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比例

K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根据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总学分为160.5学分,总学时为2 088。课程体系构建由平台加模块的形式组成。平台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技能课程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四大部分组成。同一课程模块中包含选修与必修两种课程类型,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与考查。其中专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共60学分,占总学分的37.38%。专业技能课程平台由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共20学分,占总学分的12.46%。各类选修课26学分,占总学的16.12%。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构建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部分模块还有一些不足,还需发现问题,进一步进行优化,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课程进程安排集中且统一,缺乏弹性

通过对K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其课程安排仍然沿袭传统做法,即每一门课程都被安排在专业班级周课表当中,没有弹性化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进程安排。这种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各级教学行政班级计划一致、步调统一、进程一致。看似公平公正,但并没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同时,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与其他同类院校、省属师范高校同质化,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 专业技能课程理实学时比例安排不均衡,专业技能教师与实训场地不足(见表2)

表2 专业技能课程平台

(1)专业技能课程理实学时比例不协调

课程是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理实学时比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K学院存在课程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在教学中,舞蹈、美术、钢琴等艺术专业技能课程至关重要,但是本研究对象的专业技能素养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学时相等。而专业技能课程却需要更多的实践学时训练技能,提升专业技能。

(2)专业技能课程缺乏专业技能教师与实训场地

依据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律,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育理论的引导,而理论的精准掌握则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本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缺乏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师,其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均由其他艺术类学院教师承担,但现实情况却是艺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相符合的专业教育,更没有幼儿园的工作实践体验,并不确切地了解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教育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结合。

K学院也在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手段,积极加强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中积极应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积极建设并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存在“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

此外,由于民办院校在经费方面的不足,导致在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方面投入经费不够理想,教学设备与资源不足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训与实践平台,无法保障其真正地参与体验和实操训练。 在实践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实习往往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年进行,主业核心的五大领域课程设计很少提供实训机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岗位见习,但因为平行班级太多,见习与实习的基地数量不足,教师不能一一指导见习,这就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的岗位见习与实习流于表面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所以一些招聘单位都反映新员工上手慢、技能差,需要各幼儿园在上岗前进行培训。校外见习基地缺乏多样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实践基地大多集中在幼儿园,只有公私立、规模大小的区别,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比如幼儿科教频道、幼儿玩教具研发公司等见习的机会和条件。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认知和理解与学前教育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偏差。大多数课程集中在教室进行,而学前教育专业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得不到保障。

3.课程考核、评价比较规范系统,但方式、方法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比较规范系统。采用的是学分制,考核注重采用过程性考核。但是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并且在教学管理中,考试成绩的优劣与评优评先挂钩,考试改变了其本质,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与目的。同时,不论是理论课还是术科课,期末考试占比过大,过程性成绩过于“失真”,缺乏详实的考核标准与过程性材料支撑,学院没有针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过程性考核标准与监管机制,难以衡量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能力,进而影响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竞争性。

另外,一些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教育见习和实习,考核与评价主要依靠学生所提交的纸质版见习报告和实习手册,没有对学生在校外实践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考评,实践课程重视考核结果,轻视过程。纸质材料不能有效地监控和考评学生,不能准确反馈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展示专业技能的能力。

4.忽视本土化特色课程

K学院对本土课程的开发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开设本土课程,也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后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需求。[1]但是研究对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关于本土知识与文化的任何课程,没有承担起保存、传递和开发本土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使命。

5.部分大学体育项目不适应学前教育专业职业体适能需求

体适能是指个体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或学习而不感到疲劳,且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一种能力。[2]从职业面向的角度来看,因其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独特群体,需做到保教并重。幼儿教师既要积极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其保教方面的发展与教育,同时又要帮助幼儿获得具有启蒙性的生活经验和有益的学习习惯与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需要练就良好、健康的体适能状态,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并且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才能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以更加健康的体适能状态、更高的工作效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高校现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统一,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并没有呈现出因专业差异而不同的区别。同时大学体育教学中也缺乏与职业体能发展需求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更没有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职业体适能需求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因学前教育专业涉及领域与专业特殊性的影响,女性学生占比较大,再加上大学体育在项目方面存在性别限制。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必然会受到性别限制。同时,由于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体育课程可选修、练习的项目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前儿童感兴趣、相关的甚少、教学模式单一、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而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职业体适能的改善和提高。

四、对策

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人才有迫切需求,但是上述诸多问题势必会影响学前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K学院需要对现已存在的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置并安排课程

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建设标准中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岗位职责要求,科学合理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并合理安排课程。

K学院的专业目标定位是“应用型”,这种定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需要把“应用型”涵盖的具体内容细化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里,落实在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的制定既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更要关注社会对岗位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同时在课程安排中,注意弹性化教学,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

(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增加弹性教学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发现学习的习惯,因此可以采用沉浸式与体验式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情景案例、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通过通信平台积累并分享经验,借助各种学习工具与数字资源,积极开展教学组织,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支持服务及政企校协同,积极促进弹性教学。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媒体进行教学改革

为了丰富教学模式,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利用一些先进的新媒体手段,如“智慧树”“学习通”“云课堂”等软件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云班课建立班级、邀请成员、创建线上活动、开展问卷调查和答疑讨论,还可以上传视频、文件和网页链接。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实时开展测试,使资源、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立体化,加深教师对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新理念的理解。

通过这些教学软件,在课前教师可以将编制好的预习资料、PPT、教学视频资料、自测题等上传到所创建的授课班级中;学生可以适时收到消息,根据老师的要求及教学材料进行预习。通过这款教学软件,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各类课堂活动,具体包括:教师精讲、开展问卷与头脑风暴活动、小组讨论与交流、在线测试即时反馈。这样课堂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师新的授课方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小组讨论、增进学生友谊。通过这些教学软件,在课后教师通过教学APP后台数据捕捉到的大量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开展个性化辅导,拓展课堂内容;学生在课后可以互相讨论,向老师提出困惑等。所以这些教学软件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教学跟踪,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动脑,提高上课效率。

(二)调整专业技能素养课程的理实课时比例,建设师资队伍与实训场地

(1)科学调整专业技能课程理实学时比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幼儿园教师素质构成的综合性。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参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照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参考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而开设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人才的专业技能运用能力。科学调整专业技能课程理实学时比例,加大专业技能素养课程的实践学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与机会,提升专业技能[3]。同时,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摒弃传统的、落后的专业技能课程。要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与调整,加强相对应的实践课程的比例,拓宽专业选修课程范围,在培养目标表述中不仅强调准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还强调要关注学前教育学生课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博爱情怀与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拓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

首先,采取外引内培的策略,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开展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强化校内师资的一线锻炼机会。充分了解本地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队伍发展与需求的现状,了解当地目前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更新并积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4]协作机制的建立,需要考虑当前高校发展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产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利用寒暑假鼓励校内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幼儿园进行跟班观摩和顶岗实践,积累幼儿园一线实践教学经验。要根据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适时地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课程培训。聘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到校任教实践类课程,并担任校外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梯度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行学校和二级学院分级管理办法。制定合理的、为期 1-3年的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专项培训活动。鼓励、支持培养对象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学校及校内,甚至是国内外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攻读硕博学位等活动。给予其充分的培养时间保证,重要的培训可以进行脱产学习。发挥优秀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推荐其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重点课题研究、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评审委员会的活动,并给予经费保障。对各培养对象人选委以重任,“压担子”并合理使用,使其成为各级各类公开课、评优课、技能竞赛等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迅速成长。培养期满,学校和二级学院有关部门要对培养对象在培养期的工作和培养情况进行考核,并将单位考核意见送学校教科研部门进行备案。考核合格的专业带头人,授予“优秀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委以重任,使其参与专业建设。

最后,加强学前教育实训室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共享,学校与园所共建,立足教学,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实验室建设锚定国内一流实验室建设标准,将其打造成集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验室建设要以学校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主要精力投入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争取满足核心主干课程的校内实训需要。同时不断开拓新的、省内外的实习基地,注意调整见习与实习的时间,见习可以贯穿大学四年,学期学习中阶段性安排见习。实习也可以分阶段进行,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必要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达到人才培养计划与要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习完以后,还有机会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以此去补救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通过校企共建,学校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针对性,减轻了管理成本,企业也可以提高培训效率和降低培训成本,终达到了校企双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强调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目标明确的培养方案,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体制,在学生实习以及就业前进行入职岗位培训,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以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另外,还可以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随着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将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实行教学质量多元评价,组织从业人员结合行业优势与教师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将对K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提供现实意义的帮助和指导,使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推动专业建设,有利于提升K学院及学校的综合实力。

(三)注重过程性考核,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

课程评价体系是评判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要变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考核的过程性,开展多元化评价,使考核与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设置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考查多个教学环节,依据专业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不同的权重,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中,而不是期末考试。在课程考核中将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能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效果。

(四)开发本土课程,突出特色课程建设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核心内涵中,要求各高校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而开发本土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域场,同时能因地制宜地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打造学校的特色课程和育人品牌。课程是学校文化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战场,课程建设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品质的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向,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校的育人方向,为了体现国家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中的根本主导,学校的校本课程应呈多样性开发,承担起保存、传递和开发本土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使命。

(五)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体适能教育有机融入大学体育

高校大学体育教研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适能教育、训练与考核。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22年12月18日《大众日报》评论:大学生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前疫情背景下,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尤为重要。各高校需充分拓展健康内涵,参照教育部最新的关于学科专业分类和新职业分类文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以职业体适能需求为分类标准,在体适能锻炼方面实现专业素养与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重视传递健康及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教会学生实用的职业体适能技能。

同时,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与体育专业可以进行通力合作,共同调整与开发幼儿体育等相关课程,将体育理论与技能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比如学前儿童保育学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课程,通过培养学生指导幼儿开展体育训练的实践应用技能,强化运动健康管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教学、教学与评价、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关照特殊学生等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