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智能监护仪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27 11:57张娟王萍江罗筠孙志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2期
关键词:监护仪反应时间舒适度

张娟,王萍,江罗筠,孙志华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

0 前言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多,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多伴有多项基础疾病[1]。老年人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该类疾病病情进展快,病情危重,如救治不当极易导致终点事件的发生[2]。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获取及时有效的病情变化情况,有助于临床及时开展救治。监护仪为临床用于持续、 动态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主要手段,可及时发现患者的危险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3]。然而,传统监护仪存在便携性较差、随患者的移动可出现导联脱落等不足,安全隐患较大[4]。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穿戴式监护设备逐渐被应用于临床[5]。本研究为规避传统监护仪的不足,采用随身智能监护仪对老年患者进行监护,可有效避免传统监护仪稳定性、 适用性较差的不足,通过心率检测仪、 温度传感器及警报器等模块之间配合使用,可在患者发病时及时发出警报,防止延误最佳救治时间,减少意外的发生,同时结合显示器便于医师第一时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 ①年龄≥60 岁; ②存在心电监护指征; ③患者意识清楚,具备正常交流及理解能力。排除标准: ①精神状态异常者; ②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穿戴智能监护仪者。按照监护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0 例。观察组年龄62~83 (70.56 ± 3.85) 岁,男性17 例、 女性13 例,体质量指数(22.76 ± 3.11) kg/m2,疾病类型: 心血管疾病14 例、 脑血管疾病12 例、 其他4 例。对照组年龄61 ~83 (71.16 ± 3.67) 岁,男性15 例、 女性15 例,体质量指数 (22.85 ± 3.20) kg/m2,疾病类型: 心血管疾病16 例、 脑血管疾病11 例、 其他3 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身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 血压、 呼吸频率等指标。观察组采用随身智能监护仪。随身智能监护仪包括前襟、 后襟、 肩带、 弹性条、 电源、 充电口、 心率检测仪、 温度传感器、 加热片、 显示器、 开关、 口袋等结构。前襟与后襟通过弹性肩带连接,可提高患者的穿戴舒适度; 后襟外部装有电源,前襟外部安装心率检测仪,心率检测仪贴近心脏部位,便于监测心率变化; 靠近心率检测仪安装温度传感器,并配备有多个加热片,靠近温度传感器侧装有显示器及开关; 控制开关侧安装口袋,口袋内装有急救药物,便于患者自救; 患者体温降低时,温度传感器启动加热片工作,可有效防止低体温的发生。当监测到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时,可发出报警,若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监护数据可自行启动报警信息。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呼吸频率 (RR) 及抢救反应时间。②采用舒适状况量表评价舒适度,包括生理、 心理、 社会文化、 环境4 个维度,每个维度4 ~28 分,分值与舒适度呈正相关。③满意度,评估内容主要针对智能监护仪的舒适度、 活动度、 安全性、 准确性,每项25 分,满分100 分,根据得分分为满意(85 ~100 分)、 一般 (60 ~84 分)、 不满意 (0 ~59 分)。④误报警率。统计总报警次数,将无意义的报警定义为误报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 [n(%)]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s) 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抢救反应时间比较 两组的HR、 SBP、 DBP、 R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抢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抢救反应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的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抢救反应时间比较 (±s)

抢救反应时间(min)观察组 30 81.23±8.69 132.84±9.10 82.67±6.12 18.67±2.76 1.94±0.21对照组 30 82.45±6.34 130.11±7.86 81.19±5.27 17.58±2.67 3.01±0.34 t 0.6211.2441.0041.55514.665 P 0.5370.2190.3200.126<0.001组别例数HR(次/min)SBP(mmHg)DBP(mmHg)RR(次/min)

2.2 两组的舒适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各项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舒适度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的舒适度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观察组3013.47±1.21 25.64±1.36 24.86±2.14 21.84±1.50对照组308.69±1.28 21.08±1.30 21.49±1.85 19.05±1.86 t 14.86413.2756.5256.395 P<0.001<0.001<0.001<0.001

2.3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误报警率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满意度及误报警率比较 [n (%)]

3 讨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在诊疗期间需利用多种仪器监测生命体征,其中监护仪最为常用,可持续性地监测患者的心率、 血压等指标变化情况,医护人员根据监测数据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科学、 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方案,控制患者的病情,保证救治的效果[6]。然而,临床应用的随身监护仪稳定性较差,同时携带不便,监测数据需患者自行观察,但老年患者由于理解及记忆能力下降,对观察到的数据难以辨别,且在发病时无法做出应急反应,以致病情延误[7]。因此,寻求准确、安全、 舒适的监护仪对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意义重大。

近年来,医疗健康设备的发展趋势为智能化及便携化,可穿戴设备被逐渐用于临床[8]。本研究采用随身智能监护仪对老年患者进行监护,结果显示,两组的HR、 SBP、 DBP、 RR 等未见显著差异,表明两种监护仪均可有效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但观察组的抢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各项舒适度评分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误报警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随身智能监护仪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降低无效报警率。随身智能监护仪的前后襟利用弹性较好的肩带连接,便于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同时多数老年患者由于活动量下降,对于寒冷的耐受度随之下降,而随身智能监护仪设置温度传感器模块,可实时监测患者体温,在其体温下降时启动加热片,以维持患者的体温。随身智能监护仪为充电设备,可进行院外监测,极大地提升其应用便利性,同时显示器可显示指标,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当设备监测到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时发出报警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将结果传送至监护人员,便于医师及时进行救治,缩短患者的抢救反应时间,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随身智能监护仪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降低误报警率。

猜你喜欢
监护仪反应时间舒适度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浅谈提高奶牛舒适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