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治疗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2023-12-27 11:57刘建和何妙玲吕红丽方颉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2期
关键词:眼轴屈光度塑形

刘建和,何妙玲,吕红丽,方颉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1 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2 眼表科,福建 厦门 361001)

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是眼部在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集,导致视物不清[1]。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与用眼习惯的改变,我国近视人群不断增多,并且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2]。儿童青少年为近视的高发人群,若未能给予有效的干预,可导致视力持续性下降,最终进展为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3]。此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框架眼镜矫正近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视力,但该种矫正方式无法改善患者的屈光度[4]。角膜塑形镜是通过特殊的逆几何设计发挥重塑角膜形态的作用,可改善屈光不正,控制近视的进展[5]。角膜塑形镜用于矫正近视具有操作简便且无创可逆的特点,但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中的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角膜塑形镜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观察其对患者视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 ①符合青少年近视诊断标准[6]; ②非病理性或遗传性近视; ③存在近视矫正适应证; ④可完成随访。排除标准: ①此前接受眼部手术者;②存在眼部外伤史者; ③存在矫治禁忌者; ④合并角膜炎、 干眼症等眼部疾病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0 例。观察组年龄8 ~14 (10.68 ± 1.86) 岁,男32 例、 女28 例,近视时间1 ~6 (2.45 ± 0.54)年。对照组年龄8 ~13 (10.51 ±1.92) 岁,男30 例、 女30 例,近视时间1 ~5 (2.52 ± 0.61)年。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结果及验光结果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矫正: 眼科检查后,验配合适的角膜塑形镜,佩戴后观察镜片位置、 活动度等,告知患者每天夜间佩戴镜片8 h 左右,定期到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采用验光仪测量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 (观察组停戴1 个月) 的眼轴长度、 屈光度,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视功能包括患者的双眼调节幅度、 灵敏度。视觉质量采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分析客观散射指数 (OSI)、调制传递函数 (MTF)。OSI<2 为正常; MTF 正常范围35 ~45,数值越高,视觉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 [n(%)]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 (±s) 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轴长度、 屈光度、 视力 干预后,观察组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均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眼轴长度、 屈光度、 视力比较 (±s)

表1 两组的眼轴长度、 屈光度、 视力比较 (±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0.05。

时间组别n眼轴长度 (mm) 屈光度 (D) 裸眼视力干预前 观察组6024.56±0.87-3.25±1.240.34±0.18对照组6024.77±0.79-3.22±1.260.36±0.21 t 1.3840.1310.560 P 0.1690.8960.577干预后 观察组6024.98±1.55-3.58±0.33* 0.84±0.21*对照组6025.63±1.43*-4.02±0.97* 0.38±0.11 t 2.3883.32615.030 P 0.0190.001<0.001

2.2 视功能 干预后,两组的双眼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视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的视功能比较 (±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0.05。

组别n调节幅度 (D)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609.45±2.10 12.76±1.24* 3.47±1.03 8.58±1.47*对照组609.41±2.18 10.95±1.36* 3.44±1.10 6.06±1.22*t 0.1027.6180.15410.218调节灵敏度 (cpm)0.919<0.0010.878<0.001 P

2.3 视觉质量 两组的OSI、 MTF 在干预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视觉质量比较 (±s)

表3 两组的视觉质量比较 (±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 >0.05。

组别nOSI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600.78±0.18 0.83±0.11* 43.25±8.56 42.08±5.57*对照组600.80±0.20 0.79±0.23* 43.20±6.97 42.67±9.12*t 0.2881.2150.0350.428 MTF 0.7740.2270.9720.670 P

3 讨论

近视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关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主流观点认为近视的发病主要与眼部调节功能异常有关,儿童青少年长期近距离看书、 看电子产品等可致眼睛长时间处于调节状态,使眼部睫状肌痉挛,进而出现视远处模糊,日积月累造成患者的睫状肌功能代偿性下降,导致眼轴拉长,进展为近视[7]。儿童青少年近视需给予及时的、 积极的干预,避免进展为病理性的高度近视。

近视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角膜曲率变化、 晶状体调节及眼球轴长有关。角膜为构成眼屈光度的主要结构,改变角膜的形态即可改变眼的整体屈光度,因此临床矫正近视实际为矫正角膜形态[8]。目前矫正近视主要有手术及非手术两种方式,以非手术矫正较为常用。框架眼镜及角膜塑形术是非手术矫正的主要方式,角膜塑形术是指导患者在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减轻白天佩戴的不适感[9]。本研究将角膜塑形镜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矫正,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矫正患者干预后的眼轴长度、 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矫正患者,裸眼视力高于框架眼镜矫正患者 (P<0.05),提示角膜塑形镜矫正患者视力的效果较好,并且对角膜形态无永久性改变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为,角膜塑形镜设计原理的逆几何方式,并利用夜间时间重塑角膜形态,使角膜中央区域趋于平坦,周边曲率增加,可暂时性地调节近视度数,延缓眼轴长度的增长速度; 此外,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期间,前期以恢复视力为主,后期以稳定视力及维持角膜形态为主,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10]。儿童青少年处于学习的集中时期,用眼频率较高,因此调节眼部的幅度、灵敏度为改善其视功能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双眼调节幅度、 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视功能的矫正作用更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OSI 略高于对照组,MTF 略低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差异 (P>0.05),提示佩戴角膜塑形镜可引起视觉质量的轻微改变,但对生活无明显影响,与框架眼镜相当。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视功能,对视觉质量存在轻微影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眼轴屈光度塑形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