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2023-12-27 11:57郭能起杜燕燕朱小兵陈志毅彭学强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12期
关键词:矫形躁动筋膜

郭能起,杜燕燕,朱小兵,陈志毅,彭学强

(中山市中医院麻醉科,广东 中山 528400)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小儿常见的运动系统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1]。对于不能通过手法复位的CDH 患儿,需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2],如何选择麻醉方案、 最大限度地减少围麻醉期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手术麻醉管理中需重点关注的内容。髂筋膜间隙阻滞是一种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其作为全身麻醉的补充已被证实麻醉效果确切,被广泛应用于成人髋关节置换术中[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CDH 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 例CDH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拟择期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年龄1 ~7 岁; 无全身麻醉禁忌证;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ASA) Ⅰ~Ⅱ级。排除标准: 脊柱畸形患儿; 合并严重心血管、 呼吸系统、 肝肾疾病患儿; 合并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患儿; 对麻醉药物过敏患儿。将纳入研究的70 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n =35) 和观察组 (n =35)。观察组中男10 例,女25 例; 平均年龄 (4.47 ±1.16) 岁,平均BMI (14.84 ± 2.96) kg/m2; ASA 分级: Ⅰ级12 例,Ⅱ级23 例。对照组中男9 例,女26 例; 平均年龄(4.55 ± 1.24) 岁,平均BMI (14.78 ± 3.02) kg/m2; ASA 分级:Ⅰ级14 例,Ⅱ级21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常规禁食水,术前30 min 肌注异丙嗪0.5 mg/kg、 阿托品0.01 mg/kg、 哌替啶1 mg/kg;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实施心电图、 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采用咪达唑仑0.08 mg/kg、 舒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3.0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 进行麻醉诱导,诱导完成后行气管内插管。观察组采用Dalens 法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即在超声引导下找到髂筋膜间隙,消毒后以针尖穿过髂筋膜,回抽无血注入0.3%罗哌卡因1 mg/kg,常规消毒铺巾后开始手术; 术中均使用丙泊酚、 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体征变化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手术结束后待患儿符合拔管标准后拔除气管内导管,入麻醉监测治疗室 (PACU) 连接镇痛泵 (1 μg/mL 舒芬太尼) 并观察30 min,总量200 mL,持续输注剂量为1 mL/h,锁时20 min。对照组麻醉诱导后不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其余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 插管时 (t1)、 切皮时 (t2)、 术中1 h (t3) 和拔管时 (t4)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②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患儿的尿潴留、 血压异常、 苏醒期躁动、 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果

2.1 两组的MAP、 HR 比较 两组患儿t0、 t4时的MAP、 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患儿t1、 t2和t3时的MAP、 HR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MAP、 HR 比较 (±s)

表1 两组患儿的MAP、 HR 比较 (±s)

注: 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 <0.05。

时间观察组 (n=35)MAP (mmHg) HR (次/min) MAP (mmHg) HR (次/min)t069.77±9.8371.76±11.4668.63±9.2273.09±10.79 t172.80±10.70*76.23±9.54*78.39±10.3082.05±8.24 t274.50±9.37*78.18±8.34*80.71±10.2884.42±8.53 t375.49±10.41* 80.12±10.62*81.05±10.9085.16±9.07 t476.83±9.5479.68±10.5077.59±11.0681.06±9.48对照组 (n=35)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的尿潴留、 血压异常、 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n (%)]

3 讨论

CDH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童骨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髋臼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目前女童发病率显著高于男童[5]。截骨矫形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CDH 的常用手段,矫形术中需处理骨盆、 髋臼、 股骨上端等骨组织结构,以往多采用单纯全麻或骶管阻滞复合全麻等方式。尽管骶管阻滞能一定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镇痛效果确切,然而骶管阻滞存在发生全脊麻及广泛阻滞的潜在风险[6]。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利用超声引导将局麻药物注入髂筋膜腔隙中,阻滞该区域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无需神经刺激器或异感法定位,操作简单[7-8]; 与全身麻醉联用镇痛、 镇静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手术操作对骨组织的强烈刺激,CDH 矫形手术患儿往往应激反应强烈; 另外,在围拔管期由于麻醉减浅、 疼痛、 拔管刺激,患儿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应激本身是一种保护性的代偿反应,但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破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插管时、 切皮时、 术中1 h 时的MAP、 HR 均显著更低,提示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显著缓解CDH 矫形术患儿因过度应激反应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苏醒期躁动是全麻苏醒期的常见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拔管后15 min 左右,疼痛是其最常见诱因。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 (P<0.05),提示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显著减少CDH 矫形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可能与复合麻醉方式减轻了患儿拔管后的疼痛程度有关。

综上所述,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CDH 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儿的应激反应,稳定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猜你喜欢
矫形躁动筋膜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道路躁动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3D打印技术在矫形鞋垫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