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与实践指向

2023-12-29 19:17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

蔡 娟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精神文明、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内涵是人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多、精神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精神生活质量日益提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道德观得到全社会广泛推崇。这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本质体现,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命题,既有丰厚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活的价值导向,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诉求;又有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历史逻辑,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实践指向。

一、理论渊源:“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诉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有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拥有对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命题的话语权,发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上的思想作用,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为新时代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思想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力量。

(一)“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物质和精神共同富有是理想社会的目标,马克思指出:“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1]192这是他首次提出精神富有这一重大命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建立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2]683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305-306即人人过上物质财富极大充裕、精神世界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源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阐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和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内在意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533的形象论述,体现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就必须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实践课题。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内容和方式,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离不开特定的物质条件,也对物质世界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据此,他们在肯定人的物质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的同时,又强调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制约性,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591,既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又影响着精神生活的发展。这鲜明地阐述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精神生活不可避免要受物质生活的制约,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问题。人既是物质世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者。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具有共存共通性,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足之际,被抑制的精神需求得到释放,滋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追求高品质的精神富有;而精神上的富有离不开物质世界的充分发展,也取决于个体在物质世界中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追求物质和精神共同富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精神生活富有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肯定人物质需求满足的客观性,又强调人精神需求追求的重要性。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本质属性的体现,“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5]130。不言而喻,人是要进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人的精神生活起源于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524精神生活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的构成和充实。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论证过何谓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但多次提及人的精神需要问题,阐述了精神生活、精神交往、精神解放等观点,并提出要促进精神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贫苦的大众在精神层面同样处于贫困的现实强烈不满而发出的呐喊。精神生活是人的自我主观思想,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体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建立在人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6]86。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这些科学、艺术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个人在科学、艺术等方面得到发展,因而可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可见,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必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支撑,精神富有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563-564列宁强调“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7]546是社会生产的目的,而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必须伴有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人的精神需要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

精神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525这揭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既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对人的现实物质生产生活起到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超乎寻常重视精神生活,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人的精神需要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内在动力。他强调:“我们都认为思想是神圣的,它的表现应当是自由的、不可侵犯的;都认为,如果一种社会组织由于物质上的极端不平等而使工人注定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使他们丧失精神生活,那末这种社会组织就毫无可取之处。”[8]618这反映了精神生活对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即“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9]668。也就是说,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等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虽然受制于经济基础,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改变经济基础,这是因为人们合乎物质生活的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艺术观等,能为物质生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应该关注精神需求和精神富有,如果“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也无实际内容”[1]16。这也就证实了为什么马克思在经济生活最贫困潦倒之际,依然写出了《资本论》等鸿篇巨制。马克思虽然一度因外衣进了当铺,不能再出门;因不让赊账,不能再吃肉,但他仍发出“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10]28这样的心声。显而易见,这种精神的愉悦超越了物质的匮乏,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之源。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689

总之,以建立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蕴涵着大量关于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富有的内容。正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科学、理性的认识,有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追求,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韧不拔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反映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也凸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

二、历史逻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历程中,始终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中国人民精神主体性和主动性。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以及以此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展现了我们党自觉倡导和引领了精神生活的价值理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促使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构筑并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略。

(一)毛泽东思想蕴涵重视人的精神发展,挺起了中国共产党探寻现代化道路的脊梁

百余年前,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试图模仿西方模式、复制西式经验寻找出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遭到双重摧残,根本无法找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失败呼唤着新的变革。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要求独立!中国如果没有独立就没有个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个性,政治上要这样做,经济上要这样做,文化上也要这样做。”[12]336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切物质的、经济的、军事的实力和资源,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代理人手里。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3]11。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满怀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3]480,这是百年党史的理论精髓和文化精华,由此孕育了一系列的精神谱系,唱响一首首精神之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关键在于注重理论创新和加强理论武装,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供了“精神营养”,并把“精神营养”转变为人民的“精神盛宴”。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生命线,使中国共产党拥有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具有非凡卓越的精神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优势,是理论、纲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正义性、时代性,是文化的动员力、说服力与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最大资源就是精神资源、理论资源、文化资源。”[14]毛泽东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指出:“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精神之下才能有可能。”[15]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16]等精神谱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16]等精神谱系。其中,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毛泽东直接培育并亲自倡导,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和弘扬的精神。由此可见,不管是开天辟地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十分重视精神的作用,一系列精神谱系印证了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17]162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智慧,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照亮了党和人民在腥风血雨、艰难困苦的岁月依然临危不惧、忍饥挨饿决然前行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救国大业的完成,既熔铸了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创造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兴国大业的实现,既锤炼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蕴涵许多精神需要、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新论断,注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8]367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高的论点,体现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理论基础。对于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邓小平特别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9]144他不仅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而且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实现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健康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实现就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20]382他还强调要努力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1]85。胡锦涛强调要“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22]。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注重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富裕,有效契合了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文明不断加深的趋势及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产党人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16]等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在此进程中孕育的拼搏精神和创新能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既培育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思想根基、理论基石和物质基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丰富的精神追求,彰显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十年来,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热切,对精神品质的塑造更加重视,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愿景追求更加强烈。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为民族谋复兴的重要抓手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的出场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与现实必然。党的二十大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凸显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的精神需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3]101这一精辟概括高度诠释了精神富有的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还从精神与物质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精神需求,即“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4]315,总书记强调了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之所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内在需求,是任何物质财富不能替代的,突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意蕴。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只是在物质方面享受丰裕的生活,更是在精神方面过上健康、充实的生活。精神文明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5]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为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改善人们的精神交往方式,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就精神生活本身的作用以及对于物质生活提升的影响而言,人的精神需求可以超越物质需求,而且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以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高度统一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6]5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而追求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们的精气神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才能真正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精神谱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16]是中国精神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进一步指明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目标追求,从而使广大人民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忘我精神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乐章。强国大业的推进,既弘扬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精神,也促使崇高的精神境界转变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能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们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三、实践指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价值体现,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走好奋斗路,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验”[27]。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施工图”:“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8]19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牢牢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又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升党员干部担当有为的精气神,提振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进取心,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丰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许多难得机遇,又遭遇多种风险挑战,但恒定不变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精神之钙、思想之舵,是人民群众的信仰之基、力量之源。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提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9]1516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必须用自己民族的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在实践中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8]14。而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求人的物质生活富足,更要求人的精神生活富有。因此,我们一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需求和精神建设的论述中汲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厚营养,要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夯实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的普遍真理,因此,“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30]75。二是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深邃的思想指导教育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从中体悟理论的伟力和精神动力,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巨大努力。尤其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理论武装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理论和精神文化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标注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高度、文化宽度和精神深度。“理论自信释放出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化作源源不竭、惊天动地的物质力量。”[31]要坚定不移高举思想之旗、精神之旗,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精神动力,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此起彼伏,西方“颜色革命”的图谋蠢蠢欲动,各种颠覆论调不绝于耳,培植的代言人蓄意扰乱舆论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旗帜鲜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统筹好发展、安全的优良社会秩序和共建共享文明进步的制度文化中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要加强舆论引导,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透过人间万象,澄清模糊认识,促进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树立科学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育正确高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坚守政治红线、法律和道德底线,让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精神品质稳步提高,精神境界日益提升,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通过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及时排解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难题,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真正成为人民心中的神圣精神信仰和强大精神支柱。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全过程,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在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信念和信仰,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国家的现代化,也是属于广大人民的现代化,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至上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人民既是精神世界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上建构起民本逻辑的总框架:把人民当作目的,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主体,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当作根基,扎根人民。”[32]人民性这一价值旨趣和理论特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和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刻为人民代言和立言,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8]16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裕的物质生活的支撑、多彩的文化生活资料的供给,更需要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消费的增长、精神生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化,因此,必须既要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的物质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性消费;又要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注重精神性消费,提高人民的精神素养,充盈人民的精神生活,依靠人民的精神主动,极大地调动人民的主体性,激发人民的创造伟力,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必须依靠人民。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坚定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力量、体现人民意愿、坚守人民情怀的逻辑基点和精髓要义,必须牢牢把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方面,精神富有的实现需要以物质的富裕为基础,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23]61这一成就,包含丰厚的为实现精神富有奠定的物质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缺乏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难以生存,社会无法延续。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精神的富有为支撑,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因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286,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精神创造活动,否则,道德的遵循、法律的规范、文化艺术的创作等活动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起源于我们党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生成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价值追求和深刻变革,贯穿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诠释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理路。

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为了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幸福生活指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0]34。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的价值观念、法治意识、人文素养、道德审美等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3]120的经典话语,道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真谛。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新的更高要求,而且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促使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全面富裕。这是因为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奠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而精神生活为物质生活提供价值引领与动力支撑。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谋划,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程度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多,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维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反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也反映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成果,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所蕴涵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8]35-36新时代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至关重要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更强大的力度、更宽阔的视野、更广泛的覆盖进一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富有的程度、品质的纯度和水平的高度。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精神世界就会失去主心骨;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虽尚无用来精准衡量的数字指标,但不乏具有基本的标尺刻度和显著的特征要求。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必定是心有崇高理想、行有远大目标、内有高洁素质,必定是立场意志坚定、胸怀坦荡无私、勇于担当负责,必定是崇德向善、乐于助人奉献、甘于牺牲自我,在为共同的、崇高的、进步的信仰信念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实现精神富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人全面发展最持久和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既决定人民精神世界的取向,也决定人民精神世界的厚度,更决定人民精神世界的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富强”的价值目标引领经济建设,“民主”的价值目标引领政治建设,“文明”的价值目标引领文化建设,“和谐”的价值目标引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8]20等本质要求完全契合,也持续夯实精神富有的物质根基,拓宽精神富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国际视野;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在美好生活追求方面多层次、宽领域、高品位的需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人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确立起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群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化解一切矛盾冲突,保障人民享受精神生活的权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牢牢抓住人民群众的精神阀门。“爱国”的价值准则引领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是人类最朴实、最自然的情感,也是人民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文化需求,关系着人民精神世界的安定充实和精神境界的全面提升。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3]310。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敬业”的价值准则引领人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的凝练,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精神世界日益丰富的真实写照;“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领人民提高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营造崇德向善的优良环境和社会生态,提高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根基和思想根基。为了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文创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23]323-324。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从深层次上看也需要强化“先富帮后富,后富赶先富”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引、文化建构。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陶冶生活情趣,引领思想进步,用真善美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促使“先富”者不仅在物质上先富起来,而且在精神上也“先富”,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价值取向,实现既富且仁、义利统一的价值追求。“后富”者也要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增强精神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人民群众在奋斗中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外化为人们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明,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层面价值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30]337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明的自信自强,并以深厚的优秀文化感召人、鼓舞人,弘扬踔厉奋发、勇于前行的精神品格,培育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实践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越来越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只有实现人民精神世界丰富与现代化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