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建设维度

2023-12-29 19:17曹典顺
关键词:范式逻辑哲学

曹典顺

(江苏师范大学 哲学范式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准确定位,越来越成为如何认知中国哲学界在当今时代做了什么和做出了怎样贡献的重要学术问题命题。只有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成为真正创新的“哲学思想”,才有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为了实现这一学术目标,更好地展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具有的基础理论意义,有必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建设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范式建设的思维方式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维度,至少应该包含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有怎样的方法论自觉、产出了哪些哲学学派、实践逻辑意义上的原因有什么和产生出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是否存在等五个方面。

一、构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最基础的问题意识导向,就在于消解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倾向。导致这种问题意识导向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中存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化中国问题”的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倾向。之所以会存在研究僵化的倾向,是因为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模仿”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传播到确立,再到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传播和确立阶段,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缺乏深刻性和全面性,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最开始是通过模仿和照搬苏联的认知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往往是通过恩格斯、列宁、布哈林等人的转述或者是苏联教科书的阐述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习资料,加之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学者们在撰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时,就未能完全摆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教条化理解的影响。这就使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方式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特征,具有了必然性和必要性。

为了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标的现实化,有必要进行范式建设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解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时代的需要是“一切划时代的体系”产生的共同原因[1]544。据此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要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就应该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致力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如果一味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不足以理解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或者说,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适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范式建设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应该要求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2]2。范式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以打造民族的、特色的哲学为根本指向,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当然,也不应该将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定位为是对“外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简单“学习”阶段,这是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又一个具有核心性质的问题意识,即应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充满自信。之所以认为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不应当被视作对“外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简单“学习”,是因为虽然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在一个国家的传播与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的阶段,但是,如果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定位局限于这种“模仿学习”阶段,不合实际地照搬照抄,就“必然要与经验相对立”[3]11。如果将兼具现实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抽象的哲学原理,就无法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的、以改变中国社会现实为旨归的哲学理论,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能够成功指导中国道路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逻辑中国化,就是通过范式建设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化,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哲学逻辑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不仅能够创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而且能够创生出适合中国道路发展所需的唯物史观中国逻辑。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创造的一生,是不断更新其理论认知的一生。他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创生出了一般规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和唯物史观东方逻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通过范式建设,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和应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4]17。需要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进行时代化理解,并依据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能够实现方法论思维的创新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是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要想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还需要创新性方法论的介入,而这一创新离不开哲学范式建设。

二、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认知逻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构的,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路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既要从“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发现能够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客观性真理,还要坚定不移地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知逻辑,正确处理好“实践”与“真理”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这是因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381。在唯物辩证法的视域下,通过范式建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理论从实践中产生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论证两方面。也正如克罗齐认为的,“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6]58。这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要坚持理论从实践中产生的认知原则,因为,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人类要认识世界就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需要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去寻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要坚持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论证的认知原则。按照马克思的真理观理解,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能脱离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经院哲学问题,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经受住历史考验形成的创新性原理,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够改变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理论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说,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恩格斯指出,那种“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的态度,实际上只是把这种哲学理论当作“是教条,而不是行动指南”[7]557。恩格斯的观点很明确,要想正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与方法,就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创新发展自己的理论,从而正确地指导社会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按此认知逻辑,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2]19。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成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行动指南,成为中国道路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偏离“可操作性”的应用性质,推动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尽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族中的成员,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不同于从马克思一般规律唯物史观中发展出来的、因时代性和空间性差别导致的其他形式的哲学形态,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哲学范式、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哲学范式和唯物史观苏联逻辑哲学范式等处于同一个理论层次意义上的哲学范式。从时代性差别的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所关注的时代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和唯物史观苏联逻辑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由于关注的时代问题的差别,它们虽然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具有理论意蕴上的借鉴价值,但是不应该被直接套用以解决当今时代的发展问题,即亟待建构作为当今时代精神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空间性差别的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以中国道路建设实践作为现实根据的。因为,“作为一种空间性的存在,中国……是当前世界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8]5。基于这一现实状况而建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是与其他哲学范式相区别的哲学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哲学范式、唯物史观东方逻辑哲学范式和唯物史观苏联逻辑哲学范式等处于同一个理论层次意义上,也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哲学范式,这一逻辑意味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之下还存在着下一个层次意蕴上的哲学范式,即任平教授称之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范式、原理范式、哲学史范式等九大哲学范式[9]。这九大范式的相继出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视域、研究路径上创新发展的结果,它们在繁荣这一研究的同时,也表明了当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发展的理论必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元范式是一个事实,并且各个研究范式关注的具体问题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统一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个更高层次的范式之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由于“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同我国……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2]15,因此,宏观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就是要在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方向和成果的同时,使得学术上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于中国道路发展的理论需求。

三、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哲学学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哲学时期,也就是说,是毛泽东哲学开启了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帷幕,这不仅是因为毛泽东早在1938 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更是因为毛泽东还率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事业相结合的原则,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组成的哲学队伍具有学派的意蕴。这一意蕴可以从毛泽东哲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视角进行理解。从毛泽东哲学的科学性视角理解,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已经具有了中国特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现状探索中国发展出路,但直到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才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表现在使每一处都带有“中国的特性”[10]534。如果把苏联的列宁哲学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那么中国的毛泽东哲学也就应该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从毛泽东哲学应用的现实可行性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哲学的指引下,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设想,即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11]。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可行性的存在,毛泽东哲学不仅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借鉴的可能,还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哲学理论的研究学派之中。

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们组成了第一个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派意蕴的哲学学派,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范式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原创性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足于解放工人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体系,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该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哲学理论,即应该是能够让人民大众信服、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的哲学理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12]11。按此逻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够说服群众、为群众所掌握,还需要中介的作用来促进理论的大众化。正是基于此,以艾思奇为代表组成的哲学队伍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建设。其一,艾思奇等建构了具有中国话语体系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由于新中国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异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种种缺陷,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革命、建设相适应的教科书体系就具有了迫切性与合理性。在毛泽东的鼓励下,由艾思奇为代表的研究专家们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不仅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展现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具有毋庸置疑的原创性贡献。其二,艾思奇等共同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传播。李大钊曾经评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卷帙浩繁,学理深晦”,那么,梳理其哲学思想并形成容易令大众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就变得极其重要。

中国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教科书范式改革为原动力的多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学派,且这些哲学学派与范式建设之间互相促进、不断发展。哲学范式的“学派化”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进入范式建设阶段。传统教科书的最大问题在于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实践性品格,同时,还阻碍人们通过多元视角和多样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教科书范式改革在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僵化倾向的同时,也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视角、多样方法研究成为可能,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倾向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必要条件。哲学范式的“学派化”有助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由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质内容……体现为该门学科的学术体系”[13],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应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创新和发展的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宏观意义上的哲学范式,而哲学范式的“学派化”则标示着该范式的体系化与成熟化,即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哲学范式的“学派化”能够助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关键在于是否能体现“主体性、原创性”[2]19,而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和“原创性”的获取,既要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又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道路进行创新性阐释。哲学范式的“学派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打造的助力,就是因为其能够提供专门的人才和团队支持。

当今社会进入新时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成为哲学界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一大历史机遇,即组建以发现、阐释和诠释唯物史观中国逻辑为己任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时机已经成熟。哲学学科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形成的学科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大都依托于哲学学科而形成,如以黄楠森为代表的北京大学学派、以陶德麟为代表的武汉大学学派等。新时代打造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要求重视哲学学科的建设,完善哲学学科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队伍,这对于壮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派队伍”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术体系要求对学术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等的规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组建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是与“思想学派”不同的“范式学派”[14]。既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是依托哲学范式而组建的学派,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本身就要求在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上形成统一,这与“新时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术体系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对中国道路阐释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组建提供了研究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升华中国理论”[15]317。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自组建之初,就以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作为理论使命,所以,新时代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需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组建赋予了“时代使命”,提供了发展动力。

四、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实践逻辑原因

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支持表明,只有将表征中国道路的世界观逻辑进行哲学前提化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才能更为科学地说服人们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者说,之所以要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是因为存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逻辑原因。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11。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很明确,理论要说服人必须抓住事物根本,按此逻辑,之所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能够说服人,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了中国道路的根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的范式建设意义上的本体研究,就包含对表征中国道路的世界观逻辑进行系统的哲学前提化概括。这是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社会关系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唯物史观基础,此外,世界观不仅是单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道路实践成功不可或缺的哲学前提。一方面,中国道路的世界观逻辑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前提表明,“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6]。当然,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导,但也应该看到表征中国道路的世界观逻辑中也体现着“中国特色”。正是因为此,表征中国道路的世界观逻辑既能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能够为中国道路建设指明方向。另一方面,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仍需要中国道路世界观逻辑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想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18。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观点很明确,世界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提供了科学方法。据此逻辑,要想保持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需要表征中国道路世界观逻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运行提供世界观指导。

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虽然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方法等,但只有将表征中国道路的这些方法论逻辑抽象化为哲学研究意义上的认知逻辑,才有利于后人沿着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方案,形成了包括“摸着石头过河”和“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内的一系列成功的、科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之所以能够有效指导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一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17]95,二是因为它们是对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和科学分析,即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仅仅依靠表征中国道路的既定成功方法论逻辑是不够的,即还需要将这些方法论上升到具有抽象性、总体性的认知逻辑高度,以便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还要坚持根据本国的实践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升华,“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2]14,揭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后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逻辑沿着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持续推进伟大事业的发展。

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越来越表现出表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逻辑,只有将这些社会发展逻辑进行哲学规律化的理论归纳,才能够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可信服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8]45。因此,中国道路将“和平发展”作为主要发展方式,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在保障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道路所主张的这一“和平发展”方式表征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逻辑,使得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能够普遍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逻辑的理论归纳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是有历史根据的。国外现代化模式迄今以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固然是巨大的,但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基于对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本质把握,可以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与国外现代化道路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对人民选择的发展逻辑的理论归纳表明,中国道路是为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19]111,同样,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奋斗实践中开辟的新型发展道路,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国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与之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想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应该以维护人民利益作为理论旨趣。

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不能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表征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的介入,而只有将表征中国道路的这些价值逻辑进行哲学理论的提炼,才更能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展现出的世界价值意义。鉴于价值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中国道路是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建构的,所以,中国道路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对表征中国道路的价值体系进行哲学理论提炼,就是要将蕴含于中国道路发展实践中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学阐释,从而明确“中国价值”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构筑“中国价值”。之所以要对表征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进行伦理学概括,是因为这些价值逻辑不仅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发展道路的价值根据,而且这些价值逻辑对于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表征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进行伦理学概括,不仅有助于将“中国价值”与“美国价值”等价值体系区分开来,从而有效应对西方国家所宣称的“普世价值”所带来的价值观念上的冲击,还有助于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在保证中国道路发展方向不变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促进中国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五、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学术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百年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众多文件、领导人做的诸多报告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者集体智慧的彰显,对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报告等中的哲学智慧,都是宏观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即它们属于集体哲学智慧的结晶,因为,许多执笔者的名字和智慧贡献者的名字都没有显现出来。就报告而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史上,不仅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也有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等等,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联合政府》报告的提出标志着三大作风的形成,是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纠正,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建设意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4]19,就是提出了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的建设既要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也要同中国的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或者说,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即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目标。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产生的报告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成果。就文件而言,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文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提供了导向性指导。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的,只有“理论创新”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展现出“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1]。就此次会议的成果理解,此次决议就是遵循这一逻辑,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进行了深度总结,其次用提炼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措施,即展现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在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坚持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形势下提出的中国方案,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不断创新”,那么,这些创新,也体现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哲学文章和谈话中。就哲学基础理论的视角理解,这些文章和谈话不仅是宏观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而且也是各自时代具有标示性、引领性和导向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哲学文章和谈话属于科学总结中国道路的智慧结晶。追溯历史,革命期间,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反对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即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10]534。如果说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式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进程,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以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是通常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即这些学术成果是由专门从事学术工作的专家、学者们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包括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3。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很明确,中国要想实现社会发展就需要以繁荣的哲学作为重要支撑。毋庸置疑,无论是哲学的繁荣,还是哲学知识的变革,都需要以哲学工作者为主体。高校是哲学人才的聚集地,即高校是繁荣哲学发展、推动哲学知识变革的思想阵地。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理解,虽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报告、文件等内容也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但是它们更多的是在宏观上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建设问题,而以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则属于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基础理论,或者说,以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创造出的学术成果,属于微观意义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之所以如此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们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且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们也能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那样,站在时代的前沿,对中国道路的最新发展进行反思与审视,即从实践维度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

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哲学爱好者,出于工作或自身的需要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一些属于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学术成果,但更多的则是被称之为爱好者的学习心得而不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学术成果。相较于高校专门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研究者们而言,大多数哲学爱好者往往不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各行各业的哲学爱好者往往是处于工作或自身需要而从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不了专业性的学术话语。尽管如此,对于各行各业的哲学爱好者的学习心得,我们必须重视,甚至要好好学习和消化为哲学理论。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0]27。也就是说,尽管部分哲学爱好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意义上的学术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依然具有借鉴和学习价值,即一方面哲学爱好者们所关注到的“哲学问题”,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提供选题参考;另一方面,哲学爱好者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提供思想素材。

猜你喜欢
范式逻辑哲学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创新的逻辑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菱的哲学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