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韧性

2023-12-29 04:16方大春王琳琳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韧性

方大春,王琳琳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建立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优势的重要抓手。为确保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维持总体稳中向好趋势,亟需加强经济韧性建设,提升经济系统抵御风险与适应危机能力。创新作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促进技术与资源释放,打破区域原有发展路径,催生新的生产活动,从而开启新的经济增长路径,是区域经济韧性建设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创新通过优化产业间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引致世界经济波动加剧。为降低外部冲击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经济韧性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经济韧性的探讨,侧重于其内涵、测度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关于经济韧性内涵。Reggiani等(2002)[1]首次在经济学领域应用韧性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抵御冲击的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多位学者沿用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概念,Berkes等(2003)[2]提出经济韧性是经济体遭遇外部冲击时维持系统继续发展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叶初升(2019)[3]认为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驾驭经济系统不稳定性的能力;Martin等(2019)[4]则从抵抗力、恢复力、再组织能力及更新能力四个维度,将经济韧性解读为一种适应性的动态调整能力。

关于经济韧性测度。目前学界主流方法是用构建指标体系法或用就业人数、就业率、经济产出等核心指标变化量衡量。曾冰(2020)[5]从抵抗力、恢复力及进化力三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测算区域经济韧性;杜志威等(2019)[6]采用城市从业人员人数变动指标衡量珠三角城市经济韧性;Martin等(2016)[7]和Faggian等(2018)[8]基于GDP变化率测度经济韧性;孙久文等(2022)[9]以危机发生时实际经济增加值变化和反事实经济增加值变化差值来衡量经济韧性。

关于经济韧性影响因素。多位学者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政府管控、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均为区域经济韧性重要影响因素。郭将和王蓓(20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韧性呈正相关;程广斌和靳瑶(2022)[11]认为创新能力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人才储备等路径间接促进经济韧性提升;张明斗等(2021)[12]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经济韧性;王永聪和何帅(2021)[13]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提升经济韧性,但合理化与多样化均表现为负效应;李连刚等(2022)[14]研究认为,政府管控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提升;杨桐彬等(2022)[15]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增长速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曾冰(2018)[16]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对经济韧性表现为反向作用。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经济韧性内涵、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富有意义的探索,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鲜有学者考察创新、产业结构及经济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展开进一步研究,针对省级层面数据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创新对经济韧性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并进一步考察创新对经济韧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为推动经济韧性建设、保障经济安全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创新能力提升对经济韧性的直接作用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通过作用于经济活动每一环节,有效提升经济韧性。第一,创新能力领先区域,其生产模式与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往往较优,有助于削弱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破解当前资源约束趋紧困局,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由此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经济系统在遭受冲击时的恢复速度。第二,创新发展能够促进新知识、新技能及新理念传播,带动区域整体劳动力技能与分工专业化程度提升,形成人力资本优势,从而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区域能够凭借较强的知识利用能力与生产组织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机会,削弱经济整体受损程度。第三,创新型区域在应对经济冲击时,易产生“创造性破坏”效应,释放更多资源与技术,由此催生新产品、新服务及新产业,促进区域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进而开启新的增长路径以更快恢复经济正常运行,降低整体经济波动幅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创新能力提升对经济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创新能力提升对经济韧性的间接作用

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润滑剂,在面临经济风险时,通过推进产业结构适应性演化间接作用于经济韧性。一方面,创新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通过区域创新转型,引导生产要素流入高附加值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部门及业态发展,同时利用其技术渗透性及适用性,形成产业间技术协同融合,从而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升级,提高要素投入与产出耦合度及产业发展协调程度,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另一方面,创新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其一,创新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继而提升其内部产业链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变;其二,对于创新能力领先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对有利,更易吸引集聚高素质人才,带动区域消费潜力与消费层次提升,从而倒逼区域从产品端提升产品层次,从生产端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图1 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

产业结构合理化中介作用:一方面,能够促进产业间要素均衡流动与融合,提高不同产业发展资源匹配度,提升产业边际生产力,从而优化社会整体要素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引导经济走上更为积极的发展路径,以提升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稳定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协调多元发展,形成“投资组合多元化效应”,避免发展重心与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产业,从而在受到经济冲击时,能够迅速分散经济风险以降低经济波动,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介作用:资源要素逐步转移至生产效率较高领域,低附加值传统产业开始向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演化,在此过程中,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落后产能及生产方式被逐步淘汰,产业链技术水平及价值链层次得到提升,从而在应对冲击时,区域凭此高级化“结构红利”,能够打破原有发展路径,并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维持经济正常运行,削弱经济波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H2:创新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间接促进经济韧性提升。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及相关研究假设,为探究创新对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构建基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i、t分别表示省份及年份,Reci,t表示i区域在t时期的经济韧性,Inni,t表示i区域在t时期的创新水平,X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为消除数据异方差影响,取各变量自然对数值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假设H1,需要验证α1显著为正。

2.中介效应模型

为探究创新对经济韧性影响机制中所存在的中介效应,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其中:M表示中介变量,实证中分别选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其余变量含义与式(1)相同。参考郭晔等(2020)[17]的研究,需检验系数β1(即式1中的α1)显著性,若β1不显著,则中止中介效应检验。反之,继续检验γ1与θ2显著性。若二者均显著,则进一步检验θ1,若θ1显著则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为θ2γ1/β1。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韧性(Rec)。经济韧性衡量经济系统抵抗外部冲击及恢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经济韧性衡量主要有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或使用单一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因尚无统一指标及权重选择标准,测度结果缺乏一定科学性,并且该方法在进行指标选择时容易混淆因果关系,造成测度结果误差。单一指标法主要利用经济产出或就业相关数据测度经济韧性,经济含义较为明显,因此本文选用单一指标法衡量经济韧性。鉴于GDP 数据能够直观反映经济系统健康程度及其真实运行情况,参考Martin 等(2015)[4]、Faggian 等(2018)[8]的研究,选用GDP 变化率作为核心变量测度经济韧性:,其中:Gi,t表示t时期i区域的实际GDP变化率,Gi,t-1表示t-1时期i区域的实际GDP变化率,Gn,t和Gn,t-1分别表示t时期和t-1 时期全国实际GDP变化率。鉴于经济韧性计算结果与创新能力数值量级相差较大,为便于后续回归与结果分析,取Reci,t的100倍进行实证回归。

2.解释变量:创新能力(Inn)。有关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授权数、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以及城市创新指数。相较其他指标,专利申请受理数与专利授权数等相关专利数据能为创新活动提供详实的信息,更能反映区域真实创新水平,并且数据也相对容易获取。但由于专利授权数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参考戴魁早等(2020)[18]、杜博士和吕健(2022)[19]的研究,选用专利申请受理数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并在实证中取上一期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当期数据,以体现创新对经济韧性影响的时滞效应。

3.中介变量

(1)产业结构高级化(TS):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技术比例与技术效率在产业间的转换程度。有关该项指标测度,参考袁航和朱承亮(2018)[20]的研究方法,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度量,以体现其“经济结构服务化”典型特征:,其中:Y3,i,t表示i区域t时期第三产业产值,Y2,i,t表示i区域t时期第二产业产值。

(2)产业结构合理化(TL):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产业投入与产出间的协调程度。目前学界用于测度该指标的主流方法为泰尔指数和结构偏离度。相较于结构偏离度,泰尔指数兼顾不同产业产值和就业的结构偏差及各产业不同的经济地位,因此参考干春晖等(2011)[21]的研究方法,选用泰尔指数进行测度。由于该指标为负向,为便于后续研究,取其倒数变换为正向指标:,其中:Yi,t表示i区域t时期的经济总产出,Li,t表示i区域t时期的就业总人数,Yi,t,k表示i区域t时期第k(k=1,2,3)产业产值,Li,t,k表示i区域t时期第k产业就业人数。

4.控制变量。为进一步提高模型准确性及拟合优度,参考胡艳等(2022)[22]、张振和赵儒煜(2021)[23]的研究,结合数据可获得性,从对外开放、人力资本、政府调控三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分别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及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度量。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数据来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为探究我国经济体系遭受外部冲击后抵抗与恢复能力,本文选取样本期间为2009—2020年。鉴于港澳台地区样本数据缺失或统计口径不同,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为探究创新对经济韧性的直接作用,基于基准模型(1),分别采用OLS、FE、RE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基准回归估计结果

据表2,不同模型估计结果中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均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创新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促进效应。进一步进行F检验、LM检验及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FE)拟合效果更优,因此本文依据模型(2)与(3)结果进行分析,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后续研究。

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创新能力估计系数为0.416,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创新能力领先区域表现为更高的经济韧性。模型(3)引入控制变量后,回归系数符号及显著性均未改变,说明创新的确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假设H1得以验证。此外,从控制变量来看,对外开放水平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负向作用,而人力资本与政府调控均对经济韧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二)中介效应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创新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为探究这种正向影响是通过何种作用机制实现的,基于前文的中介效应模型公式(2)(3)(4),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中介效应估计结果

表3中,模型(6)和模型(8)回归结果显示,创新能力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水平。模型(7)引入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介变量后,创新能力回归系数为0.156,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且低于模型(5)中系数值,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在创新能力影响经济韧性过程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2.8%(0.522×0.182/0.416)。模型(9)引入产业结构合理化中介变量后,创新能力回归系数为0.226,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韧性提升的有效中介机制,其中介效应占比为6.1%(0.217×0.116/0.416),属于部分中介效应。

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转变,间接促进经济韧性提升,假设H2得以验证。进一步比较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中介效应所占比重,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介效应占比(22.8%)明显高于合理化占比(6.1%),表明在创新影响经济韧性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效应占主导地位,传导作用更加显著。其中的经济逻辑可能在于:通过产业创新转型,引导要素资源流入核心技术领域,提升产业链技术含量及其附加值,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通过产业间要素流动与技术融合,提高不同产业发展协调程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重点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以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间接作用。

(三)异质性分析

不同地区在经济基础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引致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鉴于此,将样本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一步探究创新对经济韧性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异质性分析估计结果

据表4回归结果,东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东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高有利于提升其经济韧性。通过系数对比,创新能力对西部地区经济韧性促进效应高于东部地区,究其原因,是相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结构合理性相对较弱,导致创新对经济韧性的边际效应较高。因此,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推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能够更大幅度提升其经济韧性。而东部地区凭借经济基础优势,产业结构已趋于优化,引致创新对经济韧性效果弱化。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对经济韧性有一定影响,但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结构差异性较大。

(四)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基准回归结论的稳健性,通过替换解释变量及剔除特殊样本点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

1.替换解释变量。参考覃一冬(2013)[24]的研究,选取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总数比重作为解释变量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据模型(13)回归结果,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与基准回归结论一致,即通过稳健性检验。

2.剔除特殊样本点。为避免省份统计口径不同对检验结果的干扰,从研究样本中剔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数据后进行稳健性检验。据模型(14)回归结果,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创新能力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研究结论稳健。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创新对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创新对经济韧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创新影响经济韧性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介作用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合理化中介作用相对较弱。(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对经济韧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表现为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西部地区促进更为明显,中部地区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针对经济韧性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增强经济韧性建设意识。为应对高度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外部冲击与挑战,作为外向型经济体与转型国家,我国应树立经济韧性建设前瞻意识,将建设更有韧性的经济与社会系统作为宏观政策层面的长期战略方针。通过制定并高效实施区域经济韧性建设规划与政策方案,引领社会发展方式与发展理念转型,由此提升经济与社会抵御风险与更快复苏能力,加强经济稳定性。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强化经济韧性建设动力。创新能力是经济韧性建设的重要促进因素,在区域发展中,应积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资金利用率,推进核心领域高端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释放创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型。同时,积极开展区域创新合作,引进研发人才与先进技术,立足创新链打造区域人才链与技术链,提升区域人才吸附性,以此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整体创新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竞争力效应与产业结构调节效应,保障经济系统平稳运行。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创新,提高经济韧性建设效率。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等属性,制定差异化创新政策,推动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高效提升经济韧性。对于创新能力领先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应进一步厚植其创新优势,加快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创新成果转化,培育特色创新体系;对于创新能力不足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以产业、创新技术和人才引进为主导,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破除阻碍创新要素流入与转型的机制体制障碍,推动地区创新转型,实现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从而减弱中西部地区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时的波动程度。

四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夯实经济韧性建设根基。各区域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产业分布,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一方面,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不能一味只追求第三产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过度服务化问题,应关注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产业间要素均衡流动及技术融合,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应重点关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生产与管理环节创新变革,提升产业内部技术链水平及产品层次,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以此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