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G 视角分析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4-01-02 11:58□周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钢铁企业企业发展

□周 翔

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推进,气候变化议题正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科学高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关乎到人类生存命运。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钢铁产业作为工业领域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全球钢铁产业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7%左右,其中我国占比超过60%;在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我国钢铁产业尤其具体到钢铁企业个体单元上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ESG(即Environmental(环境友好)、Social(社会责任)和Governance (公司治理))维度全面对标、研究分析实施路径,实现系统优化和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钢铁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钢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被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粮食、基本建设的重要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也表现出一系列突出特征。

一是粗钢产量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平台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到1960年增加到1 866万吨。1978年钢产量突破3 000万吨,达到3 178万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我国钢产量较快增长,于1990年突破6 000万吨关口。1993年全国钢产量达到8 956万吨,首次超过美国。1996年产量突破1亿吨,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钢产量分别在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全年钢产量创纪录地达到10.65亿吨,首次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较高峰值平台区。

二是钢铁产量世界占比高,产业国际影响力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钢产量递次增长,产量在全球的份额占比也逐年提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钢产量仅占全球不足0.1%;到2020年峰值时,我国钢产量全球占比突破50%,达到创纪录的56.6%。对2021年全球主要钢铁公司产量进行排序,在排名前50位的钢铁企业中,中国钢铁企业占27席;在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中,中国钢铁企业占6席。其中,中国宝武以1.2亿吨粗钢产量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钢铁企业产量规模50强的10.4%;鞍钢、沙钢分别以5 565万吨、4 423万吨粗钢产量位列第三、第五。

三是钢铁生产装备及绿色发展水平处于领先位置,将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的绿色低碳革命。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生产装备,包括5 000 m3及以上先进高炉、300 t 及以上先进转炉、百米钢轨全长余热淬火工艺技术、5 500 mm宽厚板轧机等。2021年,5 000 m3及以上高炉数量我国占全球的比例约为25%,300 t 及以上转炉数量我国占全球的比例约为40%。我国钢铁工业正引领世界钢铁的绿色低碳革命,执行着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打造全球钢铁工业低碳发展示范,积极实践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2019年,首钢股份迁钢公司成功创建世界首家全工序超低排放钢铁工厂。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结果,首钢迁钢当年吨钢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为颗粒物0.17 kg、二氧化硫0.21 kg、氮氧化物0.4 kg,全面优于超低排放要求,并领先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

四是工艺技术创新及产品系列覆盖下游用钢产业全领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工艺技术创新是第一推动力,贯穿钢铁工业发展的全过程。钢铁工业为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提供基础结构材料和重要功能材料,支撑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强钢筋、钢结构用钢等基础结构材料。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力,钢铁工业为新基建提供高质量的不锈钢、电工钢、轴承钢、弹簧钢等重要功能材料。

五是完备的人才支撑队伍和迅速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极大地保障了钢铁产业的全球竞争力[1]。目前,全国有40多所高校开设冶金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的各个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在5 000人以上。据软科中国发布的2022年冶金工程专业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10位中国占7位,前5位均为中国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高居世界第一。钢铁领域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工程研究中心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以及各类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院200余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钢铁企业不断强化“制造+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普遍增强,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以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得到了国际国内客户的高度认可。

从发展规律看,目前钢铁行业发展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环保阶段的三期叠加,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2]。尤其是进入高质量时期后,加快重组、强化环保、低碳发展三期叠加阶段表现非常突出。在加快重组阶段应立足于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行业协同发展、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宝武开创了破局式重组,以及建龙集团、德龙钢铁、沙钢集团、中信特钢、鞍钢集团等钢铁集团的重组方兴未艾,中国钢铁工业已进入了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和历史机遇期。“十三五”以来,随着新环保法及《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将钢铁工业的环保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钢铁工业也进入到强化环保阶段。低碳发展是解决环境、能源和资源制约瓶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体现和终极目标。

二、ESG政策及框架、评价体系

1.ESG相关政策

针对ESG评价及相关行动计划,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相关举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正式启动,我国开始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昆明宣言,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2022年3月底,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能源安全、非化石能源替代、再电气化、资源循环利用、固碳、数字化及国际合作八大战略。2022年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全覆盖”。2022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ESG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6月13日,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2022年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同期,国际相关机构对ESG相关工作也提出了指导性的政策。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近200个国家达成对抗气候变化的协定——《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相关规则达成协议,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铝、化肥、钢铁等产品征税;2022年3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上市公司气候数据披露标准草案》,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报告其业务与气候相关的影响、披露气候目标和排放情况。

2.信息披露框架及评价体系

随着ESG理念逐渐被社会广泛关注,国际上对企业ESG相关信息披露和评价的法律法规要求也随之增多,目前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披露和评价体系。我国ESG披露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系统尚不成熟,参考国外相关做法和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和体系。

国际上最早是由国际报告倡议组织(GRI)于2000年提出GRI可持续发展标准,其定义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内容和质量披露原则[3]。2000年,碳披露项目组织(CDP)提出了碳披露项目(CDP),创建面向投资者和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全球环境信息披露系统,用以衡量和管理区域、企业在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和相关风险。2010年,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和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分别提出了综合报告(IR)和CDSB框架。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在2011年发布了SASB准则,指引企业向投资决策者提供包含财务重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和议题清单,以及程序规则和实施指南。2017年,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CFD)基于构建与气候相关的财务披露建议,以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及指标和目标等主题作为核心,建立了TCFD框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国家、组织积极推进相关标准框架的兼容和整合[4]。2021年11月,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成立了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并计划于2022年完成CDSB、CDP和VRF(价值报告基金会)的初步整合,以促进企业ESG信息应用性、可比性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相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标准指引起步较晚。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 《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 2个文件,对企业环境行为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一系列要求。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央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5]。200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报告、公司社会责任有一定的描述,该准则于2018年进行了修订。2012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出台《环境、社会和治理指引》,相对系统地对ESG涉及的重点议题进行了细化要求和约束,提高了体系化程度和水平[6]。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依托于上述国内外对ESG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和框架准则,如何进行科学、精准且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成为未来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各个评价机构或组织侧重领域不尽一致。在社会责任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了“绿色领先股票指数”方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发展报告;在公司治理领域,南开大学完成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北京师范大学编制发布了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7,8]。具体到钢铁领域,自2011年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已连续十多年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暨发展质量)评级,该评级建立在关于生产力要素的理论基础之上,扩展吸纳现代经济发展因素,并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维度全面落实到钢铁企业关键指标上,已形成了3大板块、16项要素、2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同时,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框架体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也随着经济社会和钢铁行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适时动态调整优化具体指标,以实现促进钢铁企业发展质量提升、推进行业进步的目标。

三、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合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内涵的视角,钢铁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充分强调内生发展的环保超低排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指标,又要高度重视公司治理层面的合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等指标,同时还要对以员工发展、社会贡献、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等社会化指标为代表的社会责任领域投入足够的资源配置。这也是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环境范畴

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限值比我国钢铁行业现行排放标准加严了80%以上,也大幅严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在此标准要求基础上,首钢股份迁安钢铁公司成为世界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业,并成为首家达到环保绩效A级标准的钢铁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亿吨粗钢产能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了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96家企业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在公示的企业中,完成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3项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有68家,其余28家企业完成其中1~2项部分环节改造。从改造完成公示情况看,环保超低排放改造中无组织环节是3项中的难点和重点。完成部分环节改造公示的企业中,85.7%的企业均未达到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的改造进展明显快于非重点地区。

针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要求,我国钢铁企业也在低碳转型上积极探寻适合工艺特点的发展路径。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具有冶炼能力的企业达400多家,数量多且结构、水平差异大。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占主导地位,购入能源中煤炭、焦炭占比高达92%,远高于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占比85%,也高于全球钢铁行业平均占比。同时,钢铁工艺碳排放机理复杂,涉及能源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电力和热力消耗所对应的间接排放等多种碳排放机理。

为推进高质量低碳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钢铁企业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搭建低碳节能绿色产品生产体系,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率,重视能源转换功能,提高煤气发电、高炉煤气干式余压发电、干熄焦发电、烧结等余热发电等比例。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进一步推进实施能源管控中心,开展碳排放信息管控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装备智能化管控,等等。采取精料方针,稳定原料质量,优化配煤配矿,提高炼铁炉料球团矿配比,生产设备先进化、大型化,强化精细化管理和操作,等等,实现固体燃料消耗进一步降低。加大废钢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电炉短流程炼钢生产效率。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实现多能互补,提高绿电比例。充分发挥钢铁生产能源加工转化功能,构建以钢铁生产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与周边相关产业实现煤气、蒸汽、水等能源及资源的协同优化。以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主要原则,降低固废产生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关注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

2.社会范畴

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基础支撑作用,其关联产业链长、社会带动性强的特征十分突出。钢铁企业作为产业的基本单元,对社会贡献和社会支撑的作用显著。近年来,钢企在探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与税收、就业等相关社会层面的关系,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对企业员工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视,以及供应链、产业链风险管理等能力水平的提升。

据有关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税4 983余亿元,研发投入1 140余亿元,社会就业职工人数近155万人,人均年工资额约11.2万元。钢铁企业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全力践行社会责任,严格落实相关要求,从资金全力保障到政策精准对接,聚焦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全方位全体系助力加快推进农业乡村振兴工作。重视员工发展,加强培训,满足广大员工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全面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推进员工的价值体现和岗位创新建设,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安全感和获得感。保障员工的权益,倡导多元化和机会平等。立足于企业战略发展导向,不断优化薪酬激励体系的创新实践,拓展中长期激励工具应用。增进扩大职工的健康福祉,构建全周期职工健康管理体系。关爱女职工、少数民族职工在钢铁企业中的职业发展,肯定并宣传女职工、少数民族职工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多种方式激励女职工、少数民族职工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实现人生价值。

钢铁企业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投入与创新,2021年纳入统计的86家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达1 141.6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75.6%。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拥有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相关技术创新搭建了较好的平台基础。2023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共授予106个项目,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54项。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钢铁行业共有10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我国钢铁行业科技自主研发占据较大比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钢铁行业通过科技研发持续投入,培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助推行业形成创新合力,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壮大行业创新队伍,引导科技工作者攻坚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公司治理范畴

实现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公司治理上要坚持狠抓落地、强化实施,无论是从生产过程的降本增效、挖潜提升到内部组织架构优化、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再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逐次提升的过程。

钢铁企业重视企业的生产运营,通过内部治理、工艺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确保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尤其要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打造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在数字化转型上继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行业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带动数字化变革。

钢铁企业强化内部组织架构的优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并构建权责法定、权责透明、运转高效、协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坚持以服务客户为宗旨,以保证质量为根本,以内部管理为抓手,整作风,强纪律,严考核。强化组织的“创新与营销”职能,真正发现并不断创造客户需求,优先配置强大的客户服务队伍,增强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组织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岗为基、以效赋能”的管理思路,以满足组织需求为出发点,以支撑企业发展为目标,创新构建基于效能提升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完善短期薪酬绩效、中期岗位评聘、长期职业发展双通道相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培训平台和“传帮带”通道,进一步丰富人才开发手段。最终建设形成实绩驱动、绩效付薪、贡献授职的人才开发格局,打造高素质、高效能的员工队伍。同时,完善福利保障体系,聚焦员工关切,强调保障有力,提升员工感知及体验,进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企业文化建设是团结员工队伍、凝聚思想、提高素质、展现形象、提升实力的有效路径,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做好钢铁企业的内部公司治理离不开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采用创新理念和管理思路打破现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瓶颈,以创新的思维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扩展和延伸到廉洁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等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钢铁企业还要加强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建设,在内部制度层面完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企业信息披露的具体细则,尤其是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发挥制度层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推进协同管理,健全外部相关机构与公司内部部门的协同和联动机制,形成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各要素综合披露的合力,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更可持续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钢铁企业的信息披露要形成与国际主流标准接轨的框架和披露指引,同时要规范报告形式、提升披露水平和信息透明度。

四、结论与展望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的ESG框架指引和评价标准,使其适合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持续不断地以ESG理念指导投资资本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两者合作促进提升至更高层次。

第二,借助研究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充分将社会资本及外部相关方(包括政府、投资者、员工)与企业的发展高度凝聚起来,打造ESG理念指导产业发展的行业特色示范样板。

第三,依托研究结论形成结构化成果,绿色发展报告、公司治理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定期向社会披露,做实企业发展路径,提升社会对企业的发展信心。

第四,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成功模式,外延推广至其他实体产业,实现金融投资资本助力产业发展,进而为带动经济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经过一系列相关实体产业的试点,不断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优化,推动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促进企业、产业改革和社会改革迈上更高层次。

猜你喜欢
钢铁企业企业发展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