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钢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究

2024-01-02 11:58丛津功王忠润刘汉明徐长维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建设

□ 丛津功 王忠润 刘汉明 仉 勇 徐长维

“十四五”期间,鞍山钢铁提出“技术领先”战略。针对科技服务战略能力不强、科技工作没有真正做到面向经济主战场、解决现场“痛点”问题能力不高、缺少高水平研发大项目等自身问题,形成集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效益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专业研发、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技术服务及知识传承平台,实现科技与战略高效融合,全系统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全方位提升成果转化潜力,全过程聚集产学研用合力,全角度加强知识产权实力,全领域激活科技创新活力,实现科技研发价值链、技术链、供应链、效能链高效协同,践行好创新鞍钢的使命担当,发挥好科技在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鞍钢中的“主力军”作用,是鞍山钢铁践行“制造更优材料,创造更美生活”使命、担当大国重器、全面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一、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

鞍山钢铁以激活创新动力、活力、引领力为目标,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原则、转化至上原则、协同高效原则、服务为本原则、有序传承原则,加快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建设,发挥好技术领先在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中的引领作用。

1.设定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让智力变资本、获收益的步伐,激发科研人员面向市场、根植现场搞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抓好基础性、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充分体现鞍山钢铁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担当,提升科技服务公司战略本领,努力把鞍山钢铁打造成为行业技术引领高地、创新鞍钢前沿高地、服务战略发展高地、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未来科技探索高地。

2.确立平台建设规划

以专业研发平台为依托,全面激发研发机构活力,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研发一流技术和产品,推出一流科技成果。以成果转化平台为载体,提升科技服务现场能力,推动成果转化由以技术供给方式向市场运营方式转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实现工艺技术和产品研发攻下来产出来、质量稳上去、成本降下来。以战略合作平台为支撑,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与重点院校所的“开发、合作、共享”新格局,实现与优势社会资源精准对接和深度合作。以技术联合平台为抓手,拓展价值创造应用空间,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以知识传承平台为基础,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效能,不断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比重,实现技术知识有序传承。以科学评价激励为目标,形成高效平台评价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价值链、技术链、供应链、效能链协同发展。

3.形成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在专业研发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形成高效激励创新机制、加强研发手段建设,以及强化滚动的科研立项、全方位课题管理、高效的课题验收,形成全覆盖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钢铁绿色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节能制造技术、环保与减排技术开发步伐,形成一批首发产品和引领技术。

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上,围绕创新要素投入、过程管理、成果分配等关键环节,构建以人员管理、成果质量、分配机制、风险管理、权利归属为主体的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投入、成果培育、成果披露及评价、成果认定、成果运营及处置、收益分配的过程控制,实现对技术研发、转移转化、成果收益分配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在战略合作平台建设方面,在充分发挥自身竞争力、财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文化内涵优势基础上,从决策、执行、协调、控制、收益分配等维度出发,聚焦增强自身技术实力、降低研发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等关键环节,通过构建科学管理、合理分配、高效协调、有效监管的合作机制,在确保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

在技术联合平台建设方面,聚焦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计研发服务、更优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专业的精益研发服务等重点工作,以EVI团队、联合实验室、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为载体,通过营销、研发、生产等部门间横向活动,建立客户需求分类化、解决问题分级化、部门责任分工化管理流程,快速、高效地解决客户关切问题,形成以用户为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共赢的服务体系。

在知识传承平台建设方面,聚焦岗位技术、流程规则、工作方法和经验、研发方向、资源组织方法、流程模式、人员素质、管理方法等,加快将积累多年的碎片化、非系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步伐,强化有价值的知识提炼工作,使技术知识代代相传,提升知识“创造、保护、运用”能力。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鞍山钢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放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变更多盆景为风景、提升产学研用效能、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强化知识资产管理上。

1.聚焦大国重器,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抓好1025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组织4个项目入选国家一期1025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2021年底全部通过国家验收,2022年全面实现高效转化。2022年,从“全产业链的安全可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角度,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梳理好卡点图谱,完成国家第二期1025专项立项,为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贡献鞍钢力量。

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积极开展政府类项目申报,融入科技创新国家队,2022年度新增国家项目6个,获得国家科技专项支持资金5 000多万元。围绕重大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引领行业低碳冶金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在总结好第一期科技领军计划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第二期科技领军计划。

抓好前沿颠覆技术超前布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联合实验室、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为载体,推出“基于表层织构调控的钒微合金化海工钢耐蚀性机理研究”“超高强韧钢纳米相强化和韧化机制研究”等80个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项目,力求从长远上确保鞍山钢铁技术领先的优势地位。

2.聚焦公司战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聚焦碳达峰“焦点”。厘清了鞍山钢铁“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在铁前、节能环保、产品全生命周期等领域布局一批减碳、零碳攻关项目,从系统角度推进低碳技术研究。“绿色高效转炉冶炼-干法除尘协同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尘灰回收技术,实现了除尘灰零排放,显著改善了烟气固体颗粒物排放和煤气回收指标。

聚焦生产工艺“痛点”。通过开展“百名人才驻厂课题攻关”、与现场技术人员结成49个“带徒对子”等工作,加快工艺技术创新、转化步伐。围绕生产现场的重大技术、质量问题推出2批“一厂一所一室”攻关和4批科技降本增效攻关项目,推动鞍山钢铁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2022年实现科技降本增效16.5亿元,在钢企效益普遍不如2021年的情况下,仍实现多创效5 000万元。

聚焦拳头产品“难点”。针对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等问题,以“绿色、高强、耐蚀、易加工、多功能”为导向,围绕核心价值客户及市场需求,完善EVI服务体系,加快集装箱船用止裂钢等先进材料研发应用进程,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首次试制的冷轧高铝电磁纯铁替代了宝钢同类型产品,助力了“品牌鞍钢”建设。

聚焦数字鞍钢“重点”。立足“着力一个点、打通一条线、形成一个区、建立一个模式”的思路,推出一批智能工厂、智慧运营、数据治理研发成果。围绕集控中心、智能装备升级、3D岗位机器换人等加快移植步伐,完成17条智能制造示范产线布局,建成鲅鱼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提升了数字赋能水平,高效践行了“数字鞍钢”战略。

3.聚焦成果转化,变更多盆景为风景

科学规划引领科技成果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强化科技成果的顶层设计工作,坚持把科技成果推出转化纳入到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形成《氢能炼铁工艺》等4个专利导航项目,做到科技成果策划、转化与科技研发内容同步规划,以及科技成果设计目标清、推出措施准、转化方向明。

围绕研发重点凝练科技成果。以强化科技与战略规划的有效融合为前提,围绕公司战略、产品首发、卡脖子技术、关键引领技术、绿色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重点研发领域,加快科技成果凝练步伐,实现了研发过程出项目、出人才、出成果的高效融合统一。2022年度组织5个项目获得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

强化合作提升科技成果水平。依托海工钢国家重点实验室、耐蚀钢联盟等平台,积极构建目标明确、阶段实施、相互约束的产学研检用合作机制,高效利用“外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举办25场学术交流研讨会,设立11项开放课题。

抓好队伍夯实科技成果基础。通过给予科技卓越计划团队年度立项、对外合作、无合同试制、国际学术交流权力等方式,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抓好核心关键技术、新产品、强长板与补短板科技研发成果推出转化工作,2022年度集团级科研项目完成率100%,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出转化的针对性、实效性。

4.聚焦互利共赢,提升产学研用效能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以目标明确、阶段实施、相互约束为导向,通过强化联合实验室建设,构建与重点院校所“开发、合作、共享”的长效机制,高效利用“外脑”,持续扩大协同创新“朋友圈”,与东北大学等高校签订《免调质高强韧性AG300TP热连轧耐磨钢板研制》等13个技术开发合同,实现与优势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按照“强化战略导向,突出使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创新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分布推进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更高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孵化跨学科专业研发平台,支持重点领域基础性、理论性项目的研究。“海洋工程用钢联合实验室”等20个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依托“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5个创新联盟,为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提供鞍钢方案,在氢冶金等热点先进工艺技术上实现了超前布局。2022年,与西澳大学联合形成“氨气直接还原铁矿石”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调研报告,联合申报“一种氨气直接还原铁实现近零排放的系统及工艺”等3项专利。

5.聚焦用户至上,加强技术服务能力

抓好EVI团队建设。组建11个重点产品产销研一体化团队,实行“营销+技术”双组长制,发挥产品总监技术营销作用,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推进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盈利指标同步提升。

强化深度用户合作。以联合实验室、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为载体,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上下游产业链共赢的客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效果。基于鞍钢-一汽、鞍钢-广汽等联合实验室平台,为新车型正向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积极拓展合作渠道。聚焦客户关切,通过建立生产厂和技术营销团队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增强海外营销技术能力、推进产线专业化能力建设、加强对市场技术总监培养、建立诚信营销文化等工作,完善了客户档案,增强了客户预期,提高了客户与企业粘着度,拓展了价值创造的空间。组建并成为国家“海工用钢技术领域产学研联盟”盟主。

6.聚焦高效运营,强化知识资产管理

加强知识产权积累。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充分发挥管理部门、中介机构、技术专家的作用,持续提升发明专利比重,在专利、专有技术、技术输出、知识积累上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系统、规范、有效,增强企业软实力。

抓好知识产权布局。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在开展专利技术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在《先进核电机组关键设备用钢板及生产技术》等9个技术领域形成包括59件发明专利在内的专利群布局,受理发明专利占比由2021年的62.9%提高到2022年的66.7%,聚集了高水平知识产权,提高了鞍钢技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形成知识传承系统。通过加强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现有知识导入、储存、分类、检索的专家管理功能,推出与业务相关的分析工具,形成知识自动采集和归档的协同流程,将鞍山钢铁积累多年的碎片化、非系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过程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2年鞍钢股份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效果

鞍山钢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建设,2022年,590 MPa级低密度高成形性钢等4个产品实现全球首发,世界首套单绕组螺旋电磁搅拌装置等4个技术实现国际首创,年度实现科研课题创效2.1亿元,科技降本增效16.5亿元,“一厂一所一室”创效1亿元以上,专利创新指数连续2年位居全国钢铁行业第三位,《基于低碱度高硅球团的低碳排放高炉炉料解决方案及其应用》项目做为中国企业唯一项目获世界钢铁协会第十三届“Steelie”低碳生产卓越成就奖,“高强建筑结构钢”等2个产品获中国钢铁协会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一种利用化工废弃物制备高强度炼铁用焦炭的方法》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1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鞍山钢铁将全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指示精神,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以提升技术领先能力为目标,以落实“十四五”科技规划为主线,通过持续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建设,发挥好科技创新的“铁军”作用、“栋梁”作用、“先行”作用、“开路”作用、“示范”作用,当好高质量发展新鞍钢的“钢铁旗舰”。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技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